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

发布 2022-11-30 19:59:28 阅读 2878

科学需要实验.但实验不能绝对精确.如有数学理论,则全靠推论,就完全正确了.这科学不能离开数学的原因.可见数学的重要性,给大家带来了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帮助大家学习数学。

1、四边形:

1)通过观察、比较,直观认识四边形的特征,能利用特征辨别哪些图形是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

1)结合生活情境,初步感知平行四边形的特征,能辨别哪些图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在点子图或方格纸中画平行四边形,能在钉子板上围平行四边形。

3)渗透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的联系和区别。

3、周长:1)结合具体实物和图形理解并准确掌握周长的概念,并能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定图形的周长。

2)能用不同的方法测量或计算给定图形的周长,能比较两个图形周长的大小。

4、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2)能选择恰当的方法熟练计算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并能在具体情境中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5、估计:1)在准确掌握长度单位的前提下,能合理、恰当的估测某线段或物体的长度(包括周长)。

2)能利用估测的相关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

”;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

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

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只要大家脚踏实地的复习、一定能够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希望为大家准备的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梳理,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测量》测试卷 含答案

姓名班级得分 一 选择题 10分 1 的面积最接近1平方分米 a.指甲 b.粉笔盒底面 c.课本封面 d.方凳面。2 操场一圈是 250 米,张老师每天沿操场跑 圈,才能跑 1 千米。a 3 b 2 c 4 d 5 3 如果一头大象重4吨,一头牛重500千克,那么一头大象的体重相当于 头牛的体重。a...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

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测量。一 我会做。每空 1 分,共 29 分 1 量比较短的物体的长度或者要求量得比较精确时,可以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1 厘米中间有 个小格,每一个小格的长度。是 2 计量比较长的路程通常用 作单位,用字母 表示。3 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质量通常用 作单位。4 运...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复习

1 知有儿童挑促织 中 挑 读 在诗中的意思是 2 夜书所见 是 诗人 在 季的夜晚,听到 看到 他深有感触,其中描写儿童活动的诗句是。3 代诗人王维17岁时孤身在长安,恰逢 节,这让他倍感孤独。不由得想起了于是写下了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诗中的一句,常被远离家乡的人所引用。4 萧萧异乡 促织 倍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