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 人教版 教材分析

发布 2022-11-30 15:06:28 阅读 1322

2.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并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

1)巩固时间单位间的进率。

复习1分=60秒,1时=60分,让学生自己通过观察、归纳得出相邻两个时间单位之间的进率是60。由于学生没有学习两位数的乘除法计算,所以时间单位的换算只出现数字较小的,以及整十倍数的换算。如600秒=()分。

2)突破“时间的简单计算”这一难点。

先复习简单的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课件出示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如早上7时起床,8时上课,经过了多少时间?唤起学生对经过时间计算的经验,建立简单的经过时间计算模型:终点时间-起点时间=经过的时间。

不是整时的经过时间的计算。

出示例2,动态演示钟面从离家时刻到到校时刻经过的时间。让学生观察画面,分析相关信息。通过呈现解决这一问题的三个步骤:

阅读与理解、分析与解答、回顾与反思,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基本方法。

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

解决经过时间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自主选择喜欢的方法,可以是数格子的方式,直观、实用;也可以选择计算的方法,抽象、高效;还可以将曲线的分针转动转化为直线的数轴,便于学生算出经过的时间。(课件演示不同方法)如图: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教学内容包括: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笔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用估算解决问题。这部分内容是在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和学习了100以内口算两位数减整十数、一位数,以及100以内笔算减法的基础上教学的。

这部分内容在第一学段“数与代数”板块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是通过口算和笔算,复习了数和计算的有关知识;二是为进一步学习万以内的计算起着铺垫作用;三是结合运用计算进行解决问题,在具体情境中逐步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从而将估算当作了解决问题的一个有效策略。培养学生用计算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良好的数感。

本单元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够正确口算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在100以内),会正确计算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2)使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应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培养估算意识和能力;(3)培养学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本单元借助 “世博会”的情境,蕴含着大量数据,不仅为学生学习新课内容提供了自主学习的空间,还为巩固练习已学的口算提供了条件,这样激发学生参与计算的兴趣,加深对加、减法运算意义的理解,同时重视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培养学生通过旧知迁移类推,引导学生自主探索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方法,理解和掌握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算法和算理。通过自主**、合作交流、比较分析、汇报反思等方式有意识地让学生经历算法的发现过程,并在合作交流的活动中理解和掌握比较合理的计算方法。注意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提倡学生个性化的学习,独立思考,变“学方法”为主动地构建方法。同时使学生意识到在他们周围的某些事物中存在着数学问题,让学生从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体会到估算的必要性和有效性,培养估算的意识。让学生在具体情境中多练习,逐步积累估算的经验,总结规律,掌握估算方法,提高估算能力。

有助于提升学生解决问题能力、促进思维的发展。

例1、例2中,教学100以内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通过六个年级不同人数同学去参观“世博会”的情境。图中给出了每个年级两个班的人数,为引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口算提供现实背景。

在教材**现小精灵的问话,明确要求用口算计算,提示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教材中呈现学生的两种不同的口算思路,增加了表示计算过程的思路图。由于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对“相同数位才能相加减”算理印象深刻,会很自然地迁移到这里,这种方法对于学生理解口算很有帮助。

每种算法的呈现仍以口算过程算式图相对照呈现,突出了算理,并且以“先算……再算……”突出了每种口算方法的重点。小精灵的问题“你是怎样算的?”让学生交流自己探索的成果(计算方法)。

展示如何把一道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例1(2)教学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的口算。

呈现了口算思路,是先把不进位的相加,再剩余的数合在一起,类似于竖式计算,既突出了“进位”的道理,又为后续教学做好了铺垫。例2(2)教学两位数减两位数(退位)口算,没有给出具体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再由小精灵的问题提示学生中可能有不同的口算方法,体现算法的多样化。

例3中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包括进位和退位的情况。在教材**现两个小题,分别呈现口算和笔算两种方法,体现算法多样化。两个小题给出的计算方法,都提示学生可以将几百几十看作几十几个十,转化为两位数加、减两位数来进行口算。

两个小题都通过小精灵启发性的问题,提醒学生笔算进位加法、退位减法时应注意的问题。

例4(用估算解决问题),通过创设到上海科技馆看巨幕电影的情境,提供“巨幕影院的座位数”,引出“六个年级学生同时看电影能不能坐下”的实际问题,体会什么情境下需要估算,引入用估算解决的问题的思路。在教学“分析与解答”环节,给出了应用往小估的策略得出中间数,并不断调整估算方法,最后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的过程。教材安排先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百数,相加的结果即是中间数。

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不能判断总人数与座位数的关系。再进一步将两个数据看作与它们接近的整十数,相加得出中间数。用中间数与座位数比较,得出中间数大于座位数,那么总人数也一定大于座位数,坐不下。

通过这样的安排,让学生体会需要根据数据的情况选择适当的单位,才能解决问题。在 “回顾与反思”环节中让学生反思自己的估算方法,理解用估算解决实际的问题时,有时需要对估算方法进行调整。在教学中避免学生先精确计算,在说出估算数的方法。

要通过学生的交流,让学生体会估算的合理性和优势。

练习设计分析:

例1中的“做一做”是以主题图提供的信息,解决3个问题的形式呈现。(1)“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不进位加法。

(2)“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进位加法。两题都是让学生以读懂信息,选择有效信息解决实际问题中,进一步熟悉两位数加法的口算过程,掌握计算方法。

(3)“你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一方面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对所提出问题的解答可及时巩固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例2中“做一做”通过掷保龄球的游戏方式安排口算练习,以及时巩固口算方法,然后让学生通过题组比较,语言表征口算思路,帮助学生从直观到抽象,明确计算的步骤,掌握计算方法。

例3“做一做”是计算题,目地是巩固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题中安排了不进位和不退位的情况,让学生根据自己掌握的情况自主解决。

例4的练习安排在例题的情境下,进一步提出“如果两个旅行团分别有196名和226名团员,这两个旅行团同时看巨幕电影坐得下吗?”的问题,让学生尝试应用估算的方法,往大估的策略找到中间数,再进行进行凋整,根据不等式的性质解决问题,从而掌握简单估算的策略,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必要性和实际意义。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课标要求。

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学段目标”的第一学段中提出“经历从日常生活中抽象出数的过程,体会运算的意义,掌握必要的运算技能,能正确进行运算”“在具体的情境中,能选择适当的单位进行简单的估算,发展数感”。

课程标准(2023年版)》在“课程内容”中提出 “在具体情境中,体会万以内数加减法运算的意义,能计算两位数和三位数的加减法,能运用数的运算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方法进行简单估算,体会估算在生活中的作用,并能对结果的实际意义做出解释”。

万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一)》重难点突破。

一、让学生根据旧知和经验迁移、类推、转化等方式,经历探索100以内口算加、减法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的计算方法过程,进一步理解加减法的意义,理解和掌握算法和算理。

突破建议:1.通过旧知迁移类推学习新知识。复习旧知,唤醒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结合信息,列出算式。

让学生自主尝试,再通过小精灵的问话,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在交流汇报中结合教材中计算过程的思路图,和自己的分析过程,让学生展示如何把两位数加、减两位数的口算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转化成若干道连续的、已经掌握的、比较容易的口算,渗透转化思想。

2.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空间,加强交流和指导,鼓励学生将算的过程用语言表达清楚;并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评价,使学生体会单位相同的数可以直接相加、减的计算方法。鼓励学生交流不同的口算方法,体会算法的多样性,反思自己的算法。加深对加减法计算方法的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计算方法。

3.通过每个例题中不同的两题进行对比,让学生体会不进位与进位加法、不退位与不退位减法相同点和不同点。加深对“相同计数单位”“满十进位”“不够减向前一位借1”这些知识点的理解。

二、使学生熟练掌握两位数加减两位数和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的计算方法,并能在具体情境中选择正确计算方法,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突破建议:1.“百以内加减法口算”不仅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对后续计算学习也有重要的作用,因此需要必要的训练。《标准(2011)》对“百以内加减法口算”的速度要求是“3~4题/分”。

但需要注意的是,这是第一学段结束时学生应达到的要求,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单元结束时的具体要求,注意把握尺度,不要作过高要求。

2.教学中,除了让学生通过主动探索、合作交流,语言表征等方式掌握算法外,还需要组织好练习,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的数的大小估测能力。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积极创设新颖的练习形式,如“**车”“购物”“接力”“找朋友”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提高计算能力;练习时,减少书面练习,多进行口头练习,既可以增大练习容量,又减轻学生书写的负担,同时口头练习形式多样,容易引起学生的兴趣。

3.在具体情境中,让学生根据有效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四能”,同时把所掌握的计算知识应用其中,在汇报分享中体会到解决问题的多样化,也体现了学生主动思考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思路和过程。展示丰富的分析问题的过程与方法,以利于学生建构数学模型。

三、学生在解决具体问题的过程中,能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加、减法估算,掌握估算的策略,体会估算的意义。

突破建议:1.教师可组织一些通过具体的数和算式结果进行比较,提高学生对数的大小要选择合适单位的估测能力,建立估测接近数要先选择的估算单位的意识。《标准(2011)》中指出:

“能结合具体情境,选择适当的单位是第一学段估算的核心。”如练习三的第题,“找接近数”“分类”等练习方式,让学生经历选择合适单位的过程,体会要根据数据的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方法,选择适当的单位的估测方法。

小学数学人教版三年级 上 教材解读

小学数学 计算教学 解决问题 人教版三年级 上 解读。今天我们在这里共同观摩了两节课,都是人教课标版三年上,第四单元的内容。我们的目的也旨在就这一册教材关于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两种课型研究,同时也只是抛砖引玉,想与在坐一线的各位实践者共同 交流一下,关于新课标教材中,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 应用题 教学到...

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数学第三单元

第三单元 四边形。一 填空 1 和 表面有四边形。请举两份个物体的名称 2 用一根长20分米的铁丝围成一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边长是 分米。3 用9个边长1厘米的小正方形拼成一个大正方形,这个大正方形的周长是 厘米。二 解决问题 1 小明沿着一个长45米 宽35米的长方形操场跑了1圈,一共是多少米?...

三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教案网权威发布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 教案范文,更多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 毫米的认识 教案范文相关信息请访问教案网。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经历观察 比划 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