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 上 教案《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发布 2022-11-27 09:17:28 阅读 4491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在观察事物、动手操作、质疑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

2、过程与方法: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让学生亲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经历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逐步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对科学。

教学重点:在观察事物、动手操作、质疑流行说法的过程中,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难点:在怀疑一些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

教学准备:1,教师准备法布尔的**,读物《昆虫记》 ;厨房**,校园一角**,伽利略和比萨斜塔**

2,同学们回家观察厨房,试着提些问题;选择校园熟悉的地方,仔细观察,记下想提的问题。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通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我们认识了自然界中许多有生命的物体,并深入研究了水和构成我们的生活物质的材料, 大家一定积累了许多的问题。

这个单元我们就来总结一下大家的问题。本单元我们要学习的是《提出问题》 ,今天我们首先来看怎样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板书课题)

我好奇:1、为什么我走月亮也走?

2、金鱼睡不睡觉?

3、鸽子是怎么认识路的?

学生回答:二,问题从**来法布尔。

亨利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出生于农民家庭,从小生活极其穷困,作过中学教师,业余自学,花十二年的时间,先后取得业士,双学士和博士学位,中学教书二十余年兢兢业业,同时业余观察研究昆虫及植物,发表过非常出色的**,得到达尔文的肯定,帝国教育部奖励他,但他想"登上大学讲台"的梦始终没有实现,开辟独立的昆虫学实验室的愿望始终得不到支持。他的前半生一贫如洗,后半生勉强温饱,但法布尔没有向"偏见"和"贫穷"屈服。

他依然勤于自修,扩充知识储备,精心把定研究方向,坚持不懈地观察实验,不断获得新成果,一次又一次回击"偏见".他向学生传授自然科学新知识,也得罪了不少以生理功能解释本能的生物学同行,他不怕人们指责自己没有与"十九世纪自然科学三大发现"中的细胞学说和进化论保持一致,他几乎是在忘却一切。法布尔一生最大兴趣,尽在于探索生命世界的真面目,发现自然界蕴含着的科学真理。

正因为他热爱真理所以他撰写《昆虫记》时,一贯"准确记述观察得到的事实,既不添加什么,也不忽略什么".法布尔为之献身的,正是这种揭示把握"真相——真理" 的伟大事业。这成了他一生的至高理想和崇高劳动,他为此幸福与安慰。

他将一切品质和才华汇集在这种精神之下,为人类作出自己独特的奉献。 法布尔是第一位在自然环境中研究昆虫的科学家,他穷毕生之力深入昆虫世界,在自然环境中对昆虫进行观察与实验,真实地记录下昆虫的本能与习性,著成了《昆虫记》这部昆虫学巨著。法布尔的心中充满了对生命的关爱之情和对自然万物的赞美之情,他以人性观照虫性,昆虫的本能,习性,劳动,婚恋,繁衍和死亡无不渗透着人文关怀;并以虫性反观社会人生,睿智的哲思跃然纸上。

在其朴素的笔下,一部严肃的学术著作如优美的散文,人们不仅能从中获得知识和思想,阅读本身就是一次独特的审美过程。 《昆虫记》不仅仅浸淫着对生命的敬畏之情,更蕴含着某种精神。那种精神就是求真,即追求真理,探求真相。

这就是法布尔精神。如果没有那样的精神,就没有《昆虫记》 ,人类的精神之树上将少掉一颗智慧之果。

一)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

1,介绍科学家是怎样提出问题的。出示法布尔的**以课文中介绍的法布尔的事迹为例, 指出可以像法布尔那样在仔细观察中提出问题。介绍读物《昆虫记》 .

2,想一想:让我们走进熟悉的厨房,看看能提出多少问题。

出示厨房**,引导学生回忆,观察厨房后可以提出哪些问题。 (如:锅盖上的水滴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用布包着锅的把柄就不烫手了? 洗碗盆放水时,水为什么会形成旋涡?)

学生回答:3,仔细观察下图,看看谁提的问题多。

出示一些动物和花的**,让学生小组讨论。

比一比。2)在怀疑中提出问题。

伽利略与比萨斜塔。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重的物体比轻的物体下落的要快。这符合人们的常识, 如玻璃弹子就比羽毛落得快。 伽利略认为:

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 所有物体下落速度都相同。 很多人反对这个观点,为了让人们相信,伽利略跑到比萨斜塔上扔下两个不同重量的铁球, 结果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于是伽利略胜利了。 这个故事很可能是没有根据的。

首先,当时没有理想的计时工具,伽利略发现摆的等。

时性时是用自己的脉搏记时的,可见当时科学仪器的缺乏。如果做这个实验,很难做到让两个球同时抛出,即使做到了同时抛出,落地时间也无法准确判断;其次,空气阻力会对球的下落产生影响, 玻璃弹子比羽毛下落得快就是因为空气阻力对羽毛下落的影响较大。 两个铁球受空气阻力影响,落地时间很可能不一样,实验结果对伽利略不利。

所以,在伽利略本人留下的记录中,没有任何地方提到比萨斜塔实验。 实际上, 伽利略批评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从逻辑推理开始的。 他设想一个重物 (如铁球)与一个轻物(如木球)同时下落,按亚里士多德的理论,当然是铁球落得快,木球落得慢。

现在,试想把铁球与木球绑在一起,同时抛出,会发生什么情况呢?一方面,铁球和木球组成了一个比铁球更重的物体,应当下落的比铁球更快;另一方面,铁球下落被木球拖住,其速度应该介于铁球与木球之间。这样,从同一个理论推出了互相矛盾的两个结论,所以,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是值得怀疑的。

正确结论应当是:下落速度与重量无关。 伽利略这位真正的近代实验之父,近代实验科学的创造者,并不满足于逻辑推理,他要用实验来验证他的设想。

但不是跑到比萨斜塔抛下两个铁球, 而是在室内用精心设计的斜面做实验。他做了很多不同坡度的斜面,斜面尽可能光滑。然后在不同斜面上滚下各种重量的铜球,他发现,物体从斜面上滚下,作加速度运动。

但只要斜面坡度不变,无论什么重量的铜球滚下,加速度都一样;加速度与重量无关,但与坡度有关,斜面越陡,加速度越大, 斜面越平,则加速度越小。在极限情况下,斜面完全水平,加速度为零,物体若不受外力, 他就应该永远沿直线作匀速运动,这实际上就是牛顿第一定律;如果斜面完全垂直,就相当于自由落体,这时加速度最大,但对无论什么重量的物体,加速度都一样。 伽利略做比萨斜塔实验这一传闻来自伽利略晚年的学生维维安尼, 他在写伽利略的传记中提到伽利略曾做此实验。

但历史学家考证,没有任何理由表明伽利略做过这一实验。事实上,一位亚里士多德派的物理学家为了反驳伽利略,真的于 1612 年在比萨斜塔做了一个实验,结果表明,相同的材料但重量不同的物体并不是在同一时刻到达地面,伽利略在《两门新科学》中对此有一个辩护,意思是说,重量 1:10 的两个物体下落时只差一个很小的距离,可亚里士多德却说相差 10 倍。

为什么忽视亚里士多德如此重大的失误却盯住我小小的误差不放呢?这也表明伽利略没有做那个实验。 值得一提的是,1586 年荷兰物理学家斯台文用两个大小不同重量比为 1:

10 的铅球, 让它们从高 30 英尺的高度落下,结果两者几乎同时落在地面的木板上,围观者可以听到两个铅球撞击木板时发出的声音。

1,教师讲解《两个铁球同时落地》的故事。 学生讨论:你对哪些结论产生过怀疑?

2,你对哪些流行的说法有怀疑? 例如:金鱼喂太多会胀死因为它不知道自己是饥是饱。 "冬虫夏草"就是冬天变成虫子,夏天又变成草的一种药材。 指导讨论,你还有哪些疑问?

3)在科学小制作的过程中,也能提出问题。

例如:什么样的纸飞机会拐弯? 什么样的纸飞机飞得远? 什么样的纸飞机在空中停留时间长? 动动手,把你提出的问题记下来,和同学们交流。

爱因斯坦的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题更重要。

三,小结如何理解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 上 教案《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文库

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使学生在观察事物 动手操作 质疑流行说法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尽可能多地提出问题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提供丰富的信息 让学生亲手操作等方式,让学生经历问题从无到有,从少到多的过程,逐步提高提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强烈的问题意识,敢于向权威...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教案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 神奇的水 教学设计教案。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与实验,理解水的毛细现象和溶解,表面张力 获得对水的初步认识。2 通过动手实验 认真观察来获取知识与相关信息,并知道如何运用。3 了解水的特征,知道要怎样利用水的特征为生活服务。教学准备 1 实验用品细纸条 有颜色的水等。2 学生分组...

苏教版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3.4地球上的水。一 教学目标 1 过程与方法 1 能从适当的情景中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2 能向大家表达自己的发现和感受。2 知识与技能 1 了解自然界水资源的分布。2 知道水资源在工农业生产 人类中的应用。3 知道常用的节水措施。3 情感 态度与价值观 1 欣赏大自然中美丽的水体,产生喜爱祖国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