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执教的课题是品德与社会三年级下册的第三单元《爱护我们的生活环境》的第一课《垃圾带来的烦恼》,这个二级主题又包括三个子主题——垃圾**来、垃圾的危害、垃圾的处理。这个二级主题的活动是让学生通过**垃圾的**及对生活的危害,体会到垃圾给人们的生活带来的烦恼,然后通过进一步认识垃圾的处理的费时、费力,激发学生为消除垃圾而投身环保的情绪体验。这节课重点完成的是前两个**主题——垃圾**来、垃圾的危害,它的活动目的就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产生垃圾的地方很多,知道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危害,进而产生想消除垃圾的环保意识。
以上是这一课的基本情况。下面,我们再评评这节课!
上一次评课的时候,我与老师们**的是教师在设计一节品德与社会课时应该注意的问题,这一次,我想给大家交流一下评价一节品德与社会课应该关注的几点:
一、看课程理念的落实。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的,它遵循儿童的生活的逻辑,引导儿童在生活中发展,在发展中生活。因此,它倡导的核心理念就是生活化,而要实现生活化这一核心理念,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到三点:源于生活、贴近生活、引导生活。
对照一下老师的课堂,我们先看源于生活,《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指出“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也就是一切教学活动都要从学生原有的生活出发,所以老师以学生通过观察、调查、积累的对垃圾的浅显的认识开始组织教学,目的就是尊重学生原有的认识、体验、和感悟。因为学生不是一张空白纸、也不是一个道德的容器,作为教师就应该看到学生生活的起点,在这些起点的基础上去构建新知、产生新的道德行为。
再说,贴近生活,《课标》指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我认为做到这一点有两个途径,一是内容的选取要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也就是关注学情;二是组织形式要灵活多样,富有生活情趣。这节课,老师选取的几个内容是很贴近生活的,包括课前的滕州美景及垃圾场的**,包括把垃圾的危害定格在生活垃圾的危害上,就是充分关注了生活和学情;再说组织形式也是灵活多样的,比如小调查活动、王乱扔的故事,既有趣,又充满生活气息。
最后看有没有引导学生生活,看一看这节课的目的是要通过学习逐步引导学生知道垃圾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危害,进而产生想消除垃圾的环保意识,引导学生今后的生活,从学生最后的交流中,我们看到老师做到了这一点。
二、看活动方式的组织。
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活动,活动是教与学共同的中介。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的活动。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根据教材的特点,尽力做到不是“教教材”,不看图说话,而是用教材引导学生活动。
这节课,教材给我们呈现的活动方式包括:开展小调查、进行资料收集、交流讨论,老师就把这些方式融入到活动中。我认为老师组织的活动是有序的、扎实的。
先说有序,学生的情感和认知都是由浅入深的,所以,活动也应该是亦步亦趋的。课前**的**,目的是给学生积极地情感体验,那就是美好的环境令人心旷神怡,接着几幅垃圾的**与**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使学生初步产生厌恶垃圾的情感;又通过对小调查的汇报及梳理,学生认识到生活中处处会产生垃圾,接着用王乱扔的故事了解垃圾带来的小烦恼到学生资料的交流补充认识到垃圾的大危害,学生对垃圾的厌恶更加强烈,尽管如此,也不一定触动学生的心灵,因为垃圾的危害虽然很大,但与学生的生活还很远,学生感受不到它的可怕,可能还不会改变自己的做法,所以老师又组织大家回归到家庭生活的垃圾,就从身边的垃圾开始算起,这个数字、这种场景是令人震撼的,学生自然产生了想消除垃圾的环保意识。第二呢是活动的组织是扎实的,每次活动前老师都提出明确的要求:
比如学生在汇报中,教师要求学生思考从他的汇报中,你了解到什么信息、学到了什么方法,就是将问题引向深入。
三、看师生关系的转变。
在我们的品德课堂里,我们还会看到“我说你听,我要求你去做” 这样的师生活动情景,这是不符合新的教学观的,新的教学观是,教学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师生双方要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要想实现这种民主的和谐的氛围,教师就应该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起组织、帮助、鼓励、引导、促进、服务的作用。
我们来看这节课,教师在哪些地方实现了这些作用,一处是对学生的课前调查,教师做了一个**,这是充分关注了学情,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调查活动。一处是,学生在汇报调查结果是,老师有意识的引导大家要做有心人、学会观察生活;引导学生可以通过**、数据、**等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还有教师组织大家的互评等等都是努力的构建这种和谐的师生关系。
四、看教学目标的达成。
在平时的听课过程中,我们可能会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就是学生也明白一定的道理,但是并不是发至内心的,或者也知道去活动,但活动的方式依然不规范,反思一下,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创设的情景不到位,学生的情感得不到共鸣;另一个是活动反馈不及时,学生能力得不到提升。反思这节课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目标是初步产生环保意识;能力目标:
会开展小调查、会收集资料做成资料卡、会分析资料;知识目标:了解垃圾的分类及垃圾的危害。通过这节课的教学,老师是怎样实现这些目标的呢?
无外乎做到了两点:创设的活动情景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两处对比、知识的扩展、补充与深化;二是重视了对学生每一次活动的反馈,及**价活动的结果和过程,所以学生得到认可、得到矫正,能力得到了提升。
当然,看一节课的标准还有很多,在这就不一一列举了,这节课有待改进的地方:
一是引导谈话不够,也就是对资源的利用的深度不够!
二是关注生成不够。
三是学生的主体地位有待进一步突出。
附送:2019-2024年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学画平面图1教案冀教版。
教材分析。本册教材与三年级上册教材相衔接,第一单元“让校园更美丽”。在学生认识了解学校生活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爱护学校环境、保护学校设施的思想品德教育,并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引导学生学习有关平面图的知识,让学生画画自己生活的学校,对学校的位置和环境有所认识,并进一步让学生画画上学的路线图。
教材编写从学习辨别方向开始,一步步引导学生认识平面图、学画平面图,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让学生掌握画平面图的基本技巧,并在游戏中能够灵活运用。
学情分析。我校是一所市区小学。学校配套设施齐全,主要设施有教学楼、食堂、传达室、多功能教学楼、塑胶操场、自行车棚、花坛、旗杆等。
学生已经有了两年多的学校生活经历,对于学校的环境、学校的主要设施是基本知道的,但是由于他们年龄还小,而且是新建的学校,所以知道的也并不那么清楚和详细。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三年级的学生,他们大都在8岁左右,学生通过日常的观察,对自己的学校环境已经有了一些初步了解。但是由于此时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和空间想像能力还比较薄弱,识别方向的能力较低,要帮助他们初步形成绘画平面图的能力,难度是比较大的。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他们已有的经验和情感出发,结合教学内容,帮助他们提升热爱学校、建设学校的情感。
教学目标。一、本课时教学目标设计。
情感目标。在学习活动中增进对学校的情感,培养学生完成任务的责任感。培养良好的读图、画图、用图的方法和习惯。
培养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培养学生大胆实践、做事认真的精神,积极参与到合作学习、相互交流的学习活动中来。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清楚、准确地辨别方向的能力。培养良好的读图、用图的习惯和方法,训练学生动手操作与绘画的能力,培养与人合作的意识。
知识目标。了解学校的环境,知道画平面图的步骤。认识几个方向,初步掌握辨别方向的方法。会看平面图,自己能设计简单的图例,能画简单的平面图。
教学重点。画平面图的步骤;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具体制作、应用平面图。
教学难点。在平面图上确定方向、定图例,学画平面图。
教学准备。制作多**课件,准备教具。
教学过程。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垃圾带来的烦恼》教案
垃圾带来的烦恼 课堂教学设计。第一课时垃圾 来。教学目标。1 情感 态度 价值观 在调查和学习中激发学生的忧患意识。2 能力 培养学生观察事物 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小组协作的能力。3 知识 知道本地垃圾现状,从生活各方面了解垃圾的 能对垃圾进行分类。课前准备。学生准备 课前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搜集有关...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
尊敬的评委 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演说的教材是山东人民出版社三年级下册 品德与社会 我将从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三方面,对本册教材进行演说。首先说课标。一 课程总目标。品德与社会 课程旨在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会性发展,为学生认识社会 参与社会 适应社会,成为具有爱心 责任心 良好的行为习惯和个...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下册作业
一 知识展示台。1.社区里的人们都是从的地方来的。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3.在我国有各种各样的社区 有大山深处的少数民族社区,有错落有致的社区,有视野开阔的社区,有欣欣向荣的社区。4.到处都有社区,世界上其他国家的社区也是多种多样的,如的小镇社区 的首都社区。的古老城市社区 的农村社区 的北方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