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1

发布 2022-11-05 08:24:28 阅读 7393

一、教材分析:

1、本册教材包含的内容。

本册教材共分为八个单元,除去最后一个单元为总复习外,还有七个单元是学习新知识的章节。在这七个单元中,有四个单元是代数的内容,分别是“10以内数的认识”,“10以内数的加减法”,“11-20各数的认识”,“20以内数的进位加法”;有两个单元是几何的内容,分别是“认识图形”和“认识位置”;另外还有一个单元是关于分类比较的知识。从整体可以分为四大块:

1、认数和计算。包括“海底世界——数数”、“快乐的校园——10以内数的认识”、“走进花果山——10以内的数的加减法”、“海鸥回来了——11-20各数的认识”、“小小运动会——20以内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

2、空间和图形。包括 “有趣的游戏——认识位置” 、谁的手儿巧——认识图形”。认识上下、左右、前后,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初步培养空间意识。

3、统计知识。学习简单分类和收集、整理数据。

4、实践活动。通过两个实践活动,探索规律,应用数学的知识与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本册教材安排及特点。

本册教材根据儿童的年龄特点和生活经验,选取学生熟悉的、新颖的、感兴趣的内容为素材,目的是有计划的引导学生认识自己、认识家庭、认识学校、认识社会、了解自然。使学生能观察、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体会学习数学的现实意义。

密切主题素材之间的联系,构成情景串;提出一系列的问题,形成“问题串”。根据每个单元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设计几个主题情境。主题情境是包含有多个信息的“信息包”,其呈现形式是把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活动,划分为几个情节,编排成“故事串”,从而引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问题;也可以把一个现实活动的各个环节完整地反映出来,从而引出一系列有逻辑联系的问题——形成“问题串”。

构建开放的、具有一定思维跨度的板块编排方式,为教与学留有尽可能大的思维空间。本教材多构建的“板块”编排方式,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一个单元里,减少例题,强化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作用,扩大教与学的空间,如“20以内的数的进位加法”单元;二是减少栏目设置,构建了简单明了的结构。

教材在综合情境图之后,安排了“你说我讲”板块。这个板块分两个层次,标有红色圆点的一般是需要学生合作探索、非常规性问题,标有绿色圆点的是让学生独立常识解决的问题。“自主练习”板块,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合适的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技能,是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应用意识。

“回顾整理”板块,是让学生自主的对所学知识进行回顾、整理与深化。“我学会了吗”和“丰收园”板块是在一个单元的学习结束后,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反思与评价。本教材打破过去过于严格的知识体系的束缚,由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引发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初步的应用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目标。

1、数与代数。

在具体的情境中能熟练地认读、写、20以内的数,能用数表示物体的个数或事物的。

位置与顺序;认识“>”的含义,能够用符号和词语描述20以内数的大小;能认识个位和十位,识别十位和个位上数字的意义;结合具体情境,体会加减法的意义;能熟练的口算20以内数的加减法;结合现实素材,进行初步的估算。经历用20以内的数描述身边事物的过程,理解数的意义,初步形成数的概念;在概念形成的过程中,发展初步的抽象、概括的能力;在比较数的大小的过成中,建立初步的符号感和对应思想。

2、空间与图形。

通过事物和模型辨认长方体和正方体、圆柱体和球等立体图形;辨认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会用上下、左右、前后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在认识几何形体和确定位置的过程中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初步培养与同伴交流与合作中的合作意识。

3、统计与概率。

能按照给定的标准或选择某个标准对物体进行比较和分类;通过简单的统计活动,初步认识像形统计图和简单统计表,并从中知单简单统计的结果,初步了解一些简单的数据处理的方法。在分一分、比一比的活动中,形成初步的观察、分析、比较的能力;经历简单的数据收集整理的过程,形成初步的统计观念。发现事物中隐含的简单规律。

了解用简单的方法不同的方法去解决问题。

4、实践与综合应用。

在实践活动中,加深对20以内数的认识与计算方法、图形与统计等知识的理解,初步了解收集、整理数学信息的渠道与方法;促使学生在他人的鼓励和帮助下,对身边与数学有关的事情产生的好奇和兴趣,喜欢学习数学,喜欢观察并提出问题,能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某些困难,获得一些成功的体验,初步具有学好数学的信心和具有经过独立思考认识数学知识的体验;使学生在数学活动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初步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生活现象,去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三、学生情况分析:

本班共55人。其中男生26人, 女生29人,他们的年龄均在6——7岁之间 。这些学生分别来自学校周围十多个自然村。

在经过了近两个星期的深入观察,发现一年级学生进入小学学习,新的学习和生活对孩子们来说充满了好奇和有趣,对学校、对环境、对老师、对同学、对课堂、对学习、对学校的要求都充满了新鲜感。同时他们年龄小,好动、易兴奋、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个别孩子常常给我的课堂教学带来许多的不便,但也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欢声笑语。

对于学校班级的各项纪律、规定都不了解,良好的学习习惯处于初步形成期。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独”字突出表现在以自我为中心,任性,随便,想独占老师和其他一切。

在具体行动上,还不能很明确区别“自己”和“他人”。课堂上,别人在发言,他还举手喊“老师”,要求发言。做事很少考虑别人。

上课了,大部分同学在吵嚷,没有做好上课准备;个别学生对别人的东西(彩笔、铅笔等)较感兴趣,趁别人不注意时,就顺手“牵羊”,这种现象偶然也有。

四、工作措施:

1、教师应在掌握学习习惯形成的过程与学生心理规律的基础上,做其耐心细致的工作。

2、重点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3、养成动手操作的习惯。

动手操作是儿童认识事物的重要手段,儿童在动手操作中获得直接经验,在“做中想,想中学”。我深信:只有学生确有“感受”,才能真正“理解”。

为了让一年级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抽象的数学知识,教材安排了“分一分”、“摆一摆”“画一画”、“圈一圈”、“数一数”等大量的动手操作活动。学生在直观具体的操作活动中能够积累学习的“关键经验”,而这些经验是无法教会的,必须由学生自己体验。例如,在教学有关4的分与合时,我会让学生借助学具,将4根小棒分开:

一边放1根,另一边放3根;一边放2根,另一边也放2根;一边放3根,另一边放1根。有了这一操作的过程,再抽象成数的分与合就有了清晰的表象,实现了由形象到抽象的过渡。

4、培养孩子的生活实践能力。

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把数学知识生活化,是数学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学以致用,在教学中经常培养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知识才能被学生真正地掌握,也只有在实践运用中才能体现其价值。

因此,在教学中,我要拓宽课堂教学领域,为学生提供数学学习的大背景,将数学学习置于学生社会生活的大课堂,引领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学与社会、生活、大自然的广泛联系,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搜集、整理数学信息,学会用数学的思维方式观察、分析、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上完《分类》课以后,我会布置学生到书店、超市等地方进行调查,看看它们是按什么规律把物品进行归类的,之后再让学生带来了各种不同的东西,叫学生扮演“中、小型商场小经理”把各种物品按自己的想法进行归类。

这样,使学生在实践中得到了锻炼,把数学真正融入到现实生活。

5、加强教师本身的教学常规。

6、定期召开家长会,进行家访,通过家长会与家访及时了解学生的动向,虚心听取家长所提供的建议和意见,取得家长的理解和支持。

六、教学进度表(见下页)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荆襄东区小学许可。一 班级情况分析 本学期我担任一 2 班的数学教学工作。由于刚刚跨入小学校门,年也纪小,课堂上很难坐住,喜欢在课堂上讲话 做小动作等。但我相信针对学生的不同特点在教学过程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对学生进行思维的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他们每一个人都成为一名优秀的学生。二 教材分析...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为使今后更有效地推行素质教育,全面发展学生,使学生的身体 思想 文化 智力等同步发展,不断转变教学观念,改进课堂教学,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水平。特作计划如下 一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 10以内数的认识 分类与比较 10以内加减法 认识图形 11 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进位加法 图形...

一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 教材分析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材内容包括 10以内数的认识 分类与比较 10以内加减法 认识图形 11 20以内数的认识 20以内进位加法 图形与位置 共八项内容。在教每项内容时,首先结合情境图展开你说我讲的活动,加强练习 训练好 巩固好所学内容,单元结束进行回顾整理让学生谈一谈本单元的收获,千方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