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文2024年第3期 总第270期

发布 2022-10-30 16:19:28 阅读 9749

现代汉语的双及物结构式。

张伯江。1 从句式特征看“双宾语”问题。

1.1 观察“双宾语”问题的角度。

过去的语法研究相信每个动词有固有的“配价”能力,它们在句子里带多少宾语以及带什么样的宾语是这种配价能力的反映;同时相信通过对词汇语义和句法规则的描写可以概括所有语法现象。但当我们把观察的视野放到实际运用中的语言的时候,就会发现,这些规则并不能够穷尽地描述动词运用的所有细节。更为重要的是,语言中大量使用的句式(construction),其句法-语义特征往往不是能够由词汇语义规则自然推导出来的,这些句式的语义构成是人类认知对现实的反映,它们所体现出的句法-语义的一致关系无疑应该是语法研究的核心内容。

这就是近年兴起的句式语法(construction grammar)所要解决的课题。

就“双宾语结构”来说,以往的研究多是从“位置”角度定义的,如马庆株(1983)定义为“述宾结构带宾语”;李临定(1984)定义为“谓语动词后边有两个独立的名词性成分的句式”。马文把动词后面出现的名词性成分都看作宾语,这样他的宾语类型就既包括一般承认的受事等成分,同时也包括处所、时间、工具、数量等外围语义成分。他所描述的双宾语结构计有如下类型:

1) 给予类(送你一支笔)2) 取得类(买小王一只鸡)3) 准予取类(我问你一道题)4) 表称类(人家称他呆霸王)5) 结果类(开水烫了他好几个泡)6) 原因类(喜欢那个人大眼睛)7) 时机类(考你个没准备)8) 交换类(换它两本书)9) 使动类(急了我一身汗)10) 处所类(挂墙上一幅画)11) 度量类(他们抬了伤员好几里路)12) 动量类(给他一巴掌)13) 时量类(吃饭半天了)14) o1为虚指宾语的(逛他两天北京城)。李文着眼于动词的语义类型,分为“给”类、“送”类、“拿”类、“吐”“吓”类、“问”类、“托”类、“叫”类、“欠”“限”“瞒”类等。这些描写所覆盖的事实,为我们进而研究双宾语结构的内在机制提供了很好的基础。

但这样为双宾语式界定和分类,在我们看来,有三个关乎句式性质的大的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首先,我们几乎找不到适合于所有类型的一条或几条句法特征。马文和李文都曾指出了一些具体类别中的句法变换特征,例如,变换为带“给”的句式、带“从……”的句式、带“向……”的句式、带“对……”的句式等。

但没有一条是适用于所有双宾语结构的,这样,双宾语式除了“vnn”这个词序特点以外,几乎是个毫无内在联系的类别了,这对于以寻找充分必要条件为目的的结构追求来说,不能不说是一个失败。第二,在这样的范围内,似乎也无法看出能够进入这一格式的动词有什么可以概括的特点。一个常见的说法是这些动词主要是三价动词。

可是这里有两个问题:一、有相当数量的动词并不是所谓的三价动词(详见§4),二、语法学界习惯用双宾语式和什么是“三价”动词相互界定,不能不说有循环论证的嫌疑。最后,我们还没有看到对双宾语句式的概括的语义描述,动词小类的语义类型本身不等于这个格式的总体语义概述。

在结构主义的语法观念中,格式的整体语义一般不成为一个研究问题,这不能不说是前人研究的一个不足。本文尝试对上述三个问题作一些**。

我们认为,对上述问题的完满解决取决于研究思路的转变,因而本文尝试用“句式语法”的观念**结构主义方法所不能完满解决的双宾句式的问题。在各类结构主义的语法观点中,句子的意义是由其组成成分的语义(尤其是动词语义)决定的,句式类别也是要靠按语义特征给动词分小类确定的。“句式语法”则认为,语法结构式①是独立于词汇语义规则之外的语法事实,有独立的语义。

goldberg(1995)对“句式”的定义为:

1)如果用c代表独立句式,把c看成是一个形式(fi)和意义(si)的对应体,c所能够成立的充分必要条件是:fi或si的某些特征不能从c自身的的组成成分或者从其他已有的句式**出来。

从这样的观点看,汉语可以说存在着一个叫做双及物的的语法结构式,其形式表现为:v-n1-n2,其语义核心为“有意的给予性转移”。以“张三卖邻居一套旧家具”为例,什么是它的格式语义呢?

从分解的角度看,其语义未必不能说成是“邻居希望张三卖掉他的旧家具”或“张三在那里卖旧家具恰巧让邻居碰上给买走了”,可是这些解释都需要大量的补充信息才能成立。在我们看来,这个格式的一个最自然的解释是,“张三有意把自己的家具通过**的方式转让给邻居”,这就是我们前面所说的格式语义:“有意的给予性转移”。

这种格式语义是独立于能进入这个格式的具体成分,尤其是动词性成分的。例如,动词“分”并不具有“转移”的意义,可是在“单位分了我一套房子”这个双及物(v-n1-n2)语法格式中,格式语义“有意的给予性转移”仍然成立,或者说,格式的意义上加在(superimpose on)动词和其它成分的意义上了。

本文还提出,汉语双及物句式还表现为几个细类,因此我们将重点论证双及物句式的典型语法语义特征以及句式引申的问题。为了突出这个句式整体的语法语义独立性,我们打算放弃带有强烈结构分解色彩的“双宾语”的说法,而使用“双及物式”(ditransitive construction)这个术语来指称讨论的对象。虽然这两种说法都涉及动词和动词后两个独立名词成分的问题,但一个用的是分解的视点,另一个体现的是整体的视点,它们有实质的区别。

这个区别可以用下图表示:

双宾语双及物格式。

v n1 n2

1.2 从“给予”意义说起。

从现实语料统计中的优势分布,到儿童语言的优先习得,乃至历史语法的报告,都表明“给予”意义是双及物式的基本语义。② **熙(1979)对“给予”意义的概括为:

(2) “给予”意义:

1) 存在着“与者”和“受者”双方。

2) 存在着与者所与亦即受者所受的事物。

3) 与者主动地使事物由与者转移至受者。

汉语语法系统里除双及物式以外,其他表示给予行为的表达式都要借助于词汇形式“给”。包含“给” 的形式至少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种(其中a(agent)表示施事;r(recipient)表示接受者;p(patient)表示受事):

a. a 给 r v p 他给我寄了一个包裹。

b. a v 给 r p 他寄给我一个包裹。

c. a v p 给 r 他寄了一个包裹给我。

沈家煊(1999)这样描述三种句式的不同意义:

a式表示对某受惠目标发生某动作;

b式表示惠予事物转移并达到某终点,转移和达到是一个统一的过程;

c式表示惠予事物转移并达到某终点,转移和达到是两个分离的过程。

我们注意到,b式在语序形式和语义内容方面都与本文所关注的双及物式完全吻合。显然,当动词可以不借助“给”字表达一个完整的给予过程的时候就形成了双及物式。

1.3 双及物式的原型特征。

我们把典型双及物式的特征概括为:在形式为“a+v+r+p”的句式里,施事者有意地把受事转移给接受者,这个过程是在发生的现场成功地完成的。如:

(3) 刚才老李送我一本书。

(4) 昨天邻居卖我一把旧椅子。

它们具有这样一些句法特点:

1) 一般可以在受事之前加上施事的领格形式:

(5) 刚才老李送我一本他的书。

(6) 昨天邻居卖我一把他的旧椅子。

这个特点反映的是,该过程是一个领属关系转移的过程:给予之前,受事为施事所领有;给予之后,受事为接受者所领有。

2) 一般不能用“给”把接受者提到动词之前:

(7) *刚才老李给我送了一本书。

(8) *昨天邻居给我卖了一把旧椅子。

这个特点表明,“卖”和“送”这样的动词本身带有明确的现场交予意义,所以不必特别指明该行为的目标。

3) 可以用“把”把受事提到动词之前:

(9) 刚才老李把一本书送我了。

(10) 昨天邻居把一把旧椅子卖我了。

这个特点表明受事的可处置性。

出于句式的典型范畴观,(taylor,1989) 我们并不把狭义的“给予”义和上述三个句法特点当作界定双及物式的充分-必要条件,相反,只是把它们看作双及物式的原型特征。我们认为,汉语里存在若干不同类型的双及物式,它们构成一个放射性的范畴(radial category, 看lakoff, 1987,王伟1998),不同方向的引申式有不同的语义和句法表现。我们下面讨论的重点是通过逐一考察各种引申途径来揭示所有双及物式类型的产生机制。

2 汉语双及物式的引申机制。

句式和词汇成分有多方面的相似性。正如词和意义的关系一样,语言系统里句式的数量是有限的,但可以表达的意义却远远多于句式的数目。正如词汇成分代表人们对现实事物的总结一样,基本句式也可以看作是人类一般认知经验的反映,多样的表达式也反映了基本范畴的引申和扩展。

引申的途径不外两种:一是隐喻(metaphor)机制,二是转喻(metonymy)机制。隐喻就是把一个认知域里的结构或关系映射到另一个认知域里去的过程,一般是从现实的、具体的、人们熟悉的领域向抽象的、不易掌握的领域引申;转喻则是用人们认知上两种东西之间的关联,使一物转指另一物成为可能,常见的有用**指称结果事物、用局部指称整体等方式。

以下的讨论中我们将说明:汉语的语法结构式的产生和引申就是这些隐喻和转喻方式作用的结果。

2.1 施者和受者的引申。

典型的施事是有意志力的、自主的指人名词,但根据神会原则(empathy principle, 看kuno,1976),我们可以认定某些机构设置名称同样可以作为施事理解,如:

11) 单位分了我一套房子。

12) 晚会**我们晚餐。

尽管“单位”“晚会”是无生命名词,但由于这些组织都是人为设置的,人们很自然的把属于人类的某些性质延伸到它们身上。这就是“神会”现象。一般来说,较易神会的名词主要包括:

处所词、机构名称等;不易神会的有时间词、自然界的实体(如石头、星星等)、抽象名词(如精神、状态、气势)等。

与典型指人名词不同之处在于,这种神会的施事无法作人格化的领格回指:

11') 单位分了我一套他们的房子。

12') 晚会**我们他们的晚餐。

相应地,接受者也有同样的延伸现象:

13) 他捐图书馆一套善本书。

14) 我交画廊一幅画。

与施事相比,接受者的位置上出现无生命物受的限制更少。

2.2 给予物的引申。

给予物可以是空间领域的实体,也可以是非空间领域的实体,还可以是话语领域的实体。请看下面三个例子:

15) a.递他一块砖。

b.递他个眼神儿。

c.递他一个口信儿。

15)三例中的受事分别是空间领域实体、非空间领域实体和话语领域实体,(15)a.可以实现现场指示,而(15)则不能:

15') a.递他这块砖。

b.*递他这个眼神儿。

c.*递他这个口信儿。

b.和c.的区别在于c.可以在反指(cataphoric reference)的情况下成立:

(16) 递他这个口信儿:让他明天打两斤酒来见我。

同样,在话题化方面的表现也是a.成立而不成立:

15'')a.这块砖递他。

b.*这个眼神儿递他。

c.*这个口信儿递他。

这个例子的分析说明了有些句法条件适用于隐喻的源领域而不适用于目标领域;同时,在不同的目标领域里也有不同的句法表现。

从更广的角度看受事的引申,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重要的现象:公认的典型受事标记“把”字变换也不适用于所有的例子。

(17) 老王送徒弟一把钳子 → 老王把一把钳子送了徒弟。

老王拿一把钳子送徒弟。

2024年第3期总第95期

内部交流。2011年4月1日。北京市房山区教师进修学校汇编。进校要闻 3月28日上午,房山进校主任以上干部在209会议室召开了干部例会。会上,首先,由各业务处室主任或副主任通报了本处室近期的计划安排,周靖合校长做了总结讲话。周校长指出 新学期开学以来,进校业务推进 管理跟进 东迁推进,发展态势非常好...

2024年第3期总第075期

共青团淮阴师范学院委员会2013年3月24日。本期要目。基层团建探索 城市与环境学院 城环 草莓 训练营 关注普通学生的成长。团学要闻 清河区创业宣传培训走进淮师。淮阴师院获淮安市 红十字示范学校 称号。团学快讯。法学院开展3.15法制宣传系列活动。经管学院成功举办主题团日活动观摩会。淮师城环学子学...

2024年第3期 总第22期

本期目录。技术前沿 下一代显示领域新技术激光全色显示技术。日益成熟的以太网互联技术vpls 3c融合领域的突破性技术rmct 应用园地 3d打印机走入人们日常工作。趋势前瞻 语音识别技术发展趋势。知识之窗 网络数据库 3c融合。技术前沿 下一代显示领域新技术激光全色显示技术。专家将显示技术划分为四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