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教育心理学》笔记。
一、学习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
环境中的刺激感觉记忆·衰退(消失)注意知觉工作记忆 ·遗忘(消失)长时记忆(复述反应)遗忘(可恢复)(元认知监控“注意”到“长时记忆”的始终)(简图)
认知心理学家安德生认为通过信息加工人们获得两种知识:陈述性知识:是什么的知识,可言传;程序性知识:
如何做的知识。安德生认为绝大数知识是陈述性知识,是可以言传的。陈述性知识通过大量练习具有自动化的特点之后,就变成了程序性知识。
程序性知识的获得是以陈述性知识的掌握为前提的。程序性知识的获得过程包括陈述性阶段、联合阶段和自动化阶段。练习与反馈是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的重要条件。
二、美国心理学家梅耶认为知识应包括三类: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策略性知识:
关于如何学习,如何感知,如何记忆,如何思维等方面的知识,即有关于学习策略或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可见策略性知识也属于程序性知识中的一部分。把他单例有助于我们进一步认识智力的本质以及解决如何培养智力的问题。
三、智力=神经系统的生理功能+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美国哈佛大学帕金斯教授)其中,策略性知识是智力形成和发展的最活跃的因素。因此,策略性知识的智力培养是发展人的智力的最重要的方面。
四、知识的表征:知识或信息在人脑中记载和贮存的方式。(1):
陈述性知识以命题和命题网络表征;命题是知识和信息最小的单元,如“维生素c预防感冒”就是一个命题。命题由论题和关系两个成分构成。命题之间由于有相同的论题而相互联系起来,就形成了命题网络。
(2):程序性知识以产生式和产生式系统表征。产生式是条件与动作的联结,它是由条件项“如果”和动作项“那么”构成。
当一个产生式的动作成为另一个产生式的条件时,产生式之间便相互联系起来,构成产生式系统。产生式系统表征了复杂的技能的完成过程。
五、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该模型包括三个主要成分:1、信息贮存库,在加工模式中的信息贮存库包括感觉记忆、工作记忆和长时记忆。
2、认知加工过程,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存即将信息从一个贮存库转换到另一个贮存库的内部智力活动。在信息加工模型中的认知加工,包括注意、知觉、复述、组织和检索等。3、元认知,是对认知过程的认知,包括个体拥有的有关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
六、感觉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感觉记忆是第一个信息贮存库它将来自环境的刺激直接(未被加工的状态)保留,直到它们受到注意并得到进一步的加工。容量无限,消失迅速(通常是1-2秒)是其特点。
2、注意和知觉。注意是对刺激的有意识关注,是将情理活动指向并集中到某些刺激。信息加工是从注意开始的。
在教学中吸引并保持学生的注意是很关键的一环。(方法:新奇、变化、示范、教具、强调、提醒等)大部分信息未受到注意而迅速消失。
这少部分受到注意的信息便成为选择性知觉的对象,得到进一步的知觉加工。使信息获得意义并进入工作记忆。可见,选择性知觉是使受到注意的部分信息获得意义的过程。
它是信息是否从感觉记忆进入到工作记忆的关键环节。学习者的注意状态、动机状态、先前经验和期望都会影响对信息的选择性知觉。
七、工作记忆及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工作记忆是第二个信息贮存库,其中保留着的是个体正在有意识地思考着、使用着或工作着的信息。工作记忆有三个特点:
a、保持时间短(对新信息保留大约在10-20秒)因此也被称作短时记忆。b、容量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只能记住大约5-9个独立的信息单位),因此它成了“信息加工的瓶颈”。c、信息处于激活状态。
工作记忆是完成各种心理操作的“工作台”。为了增加工作记忆的信息容量,提高加工效率,可以采取两条途径:组块和自动化。
八、组块和自动化。1、组块是指将分离的项目组合成较大的和有意义的单元的加工过程。(比如把好多的字母组成几个单词再组成一或二三句句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到:a、将一些分散的、较少的知识单元组合成一些较大的、有意义的信息单元再呈现给学生;b:通过大量练习,使一些基本技能,如阅读、计算等达到自动化;c:
以适当的速度呈现信息,确保学生理解所呈现的信息,防止信息超载。
九、有关认知加工过程:复述和组织是将工作记忆中的信息转换到长时记忆中去的信息加工过程。复述是指在工作记忆中重现信息。
复述有两种类型,即维持性复述和精制性复述。维持性复核是一遍一遍地、原封不动地重复要记忆的信息。通过维持性复述进入长时记忆的的信息,通常是一些意义性不强的学习材料。
精制性复述是指将要记忆的信息与贮存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建立联系的过程。
十、精制是指在工作记忆中完成对新信息的精心制作或精细加工,是对新信息附加额外的信息的过程,包括以下各种方式:1、对新信息进行联想;2、产生关于新信息的视觉表象;3、将新信息的字面意思进一步扩展和延伸;4、把新信息同别的事物进行比较;5、举出一个关于新信息的实例;6、补充新信息的某些细节;7、找出与新信息有关贩上位观念或下位观念;8、对新信息进行合乎逻辑的推理,等等。精制过程是在工作记忆中完成的。
以新信息为线索,通过学习者有意联想,贮存在学习者长时记忆中的一些与新信息有关的信息相继被激活,这一过程叫作激活的扩展。精制性复述作用有两个:a:
通过新旧知识建立联系,加深二者的记忆;b:更容易对信息从长时记忆中进行检索。组织是指对要记忆的新信息,按照项目之间的相似性或项目之间的关联归类,并形成一定的结构模式的过程。
精制性复述有助于建立新旧知识的联系,组织则是建立新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之结合成一个整体。归类是一种最常见的组织策略。组织的另一种方法是纲要法。
主要用于把握课文的结构。组织作用包括两个:a:
经过组织的信息最容易进入长时记忆中贮存并在长时记忆中建构命题网络;b:经过组织的信息,也便于从长时记忆中提取(回忆)信息。
十。一、长时记忆有关的认知加工过程。1、长时记忆是一个长期的信息贮存库。保持时间长;容量巨大;未被激活状态是其三个特点。
十。二、长时记忆的信息提取。提取是指积极地从长时记忆中检索信息,将信息激活并转换到工作记忆中使用的过程。
提取过程始于刺激情境提供的一个线索。提取线索通常以问题形式呈现。提取线索在促进回忆的重要性已被广泛地认可。
安德森认为,提取进程乃是通过激活和激活的扩展实现的。激活和激活的扩展过程是需要一定量的时间的。为了提高提取速度,一要在学习过程中运用复述、精制和组织等策略;二是要学习以后还要经常进行提取练习,提取速度就会提高(回忆同一项目所用时间就会大大缩短)。
这相当于复习的作用。
十。三、遗忘和复习。信息加工的各个环节都有信息的遗忘。
(1)、遗忘是指记忆信息的消失或不能提取。遗忘是影响学习的一个重要因素。遗忘是由于某些干扰造成的。
干扰是指在学习之前或之后所学习的别的东西分散了对当前学习的注意力从而造成信息丧失。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干扰。另一种倒摄抑制(反之)。
在学和回忆系列材料时,中间部分遗忘最多,称为系列位效应。产生原因是由于系列材料的中间部分同时受到前摄抑制和倒抑制的影响,因而遗忘最多。另一种观点认为,遗忘与提失败有关。
人们常常意识到长时记忆中贮存了一些东西,但是他们无法准确说出,研究者称之“舌尖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贮存时没有进行适当的加工或者找不到适当的回忆线索。
十。四、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德国·1885)这条曲线告诉人们在学习中的遗忘是有规律的。随着时间的推移,遗忘的速度减慢,遗忘的数量也就减少。
有人做过一个实验,两组学生学习一段课文,甲组在学习后不久进行一次复习,乙组不予复习,一天后甲组保持98%,乙组保持56%;一周后甲组保持83%,乙组保持33%。乙组的遗忘平均值比甲组高。“开始遗忘是很快的,而在最后遗忘是很慢的。
”—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是遗忘的基本规律。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除时间外,还有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材料的性质。一般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慢,有意义材料比无意义材料慢。2、学习材料的数量。
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多快少慢;3、学习程度,对学习材料达到恰能背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称之为过度学习。实验证明,150%的过度学习是最适宜的。4、加工程度。
学习时单纯的复述材料,保持效果较差,遗忘较多。经过学习者精制和组织的材料遗忘得较慢。
十。五、复习。复习的条件和方法如下:
1、及时复习,根据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为了防止遗忘首先就要及时复习。2、分散复习,即使做到了及时复习,也不能一劳永逸。分散复习比集中复习效果好。
3、阅读与尝试加忆相结合,此法可以使复习效果大大提高。对于有意义的学习材料,阅读与尝试回忆的最佳时间比为2:3,2/5时间用于阅读。
4、部分与整体相结合,(用背诵文章作比);5、运用多种感官协同记忆,这是由于运用多种感官给回忆提供了更多的线索。
十。六、元认知即个体拥有的关于认知过程的知识和对认知过程的控制。元认知知识贮存在个体的长时记忆中,包括认知主体,认知任务和认知策略等方面的知识,具有比较稳定的特点。
学习活动自始至终都离不开元认知的监控。
十。七、学习动机是影响学习效果的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是直接推动有机体活动以满足某种需要的内部状态,是行为的直接原因和内部动力。
动机由内驱力和诱因两个基本因素构成。内驱力分成生理内驱力和社会驱力两种。婴幼儿时期的学习,生理上的内驱力是有效的内驱力,到了以后各发展阶段,成就、认可、归属、求知等社会驱力将占重要地位。
诱因是指能满足有机体需要的物体、情境或活动,是有机体趋向或回避的行为目标。
十。八、学习动机强度与学习效率之间可以划分为外来动机和内在动机两个范畴,它们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动力作用是不相同的。(对于难度适中的学习课题,中等强度的动机为动机的最佳水平,学习效率最高。
过分强烈动机状态下,焦虑水平也过高,对学习效率不利)。内在动机对学习的推动力作用是稳定而持久的。
十。九、外部强化是激发外来动机的必要条件。选择适当的强化物运用强化的依随性原理(强化总是伴随着反应之后而出现,强化与反应之间的这种依随关系被称作强化的依随性)。
与强化的依随性密切相关的一个现象由普雷马克提出,叫作普雷马克原理,即一个经常出现的或较喜爱的活动可以作为强化物去强化一个较少出现的或较不喜欢的活动。这一原理也被称为“奶奶的规则”,即“先吃了你的蔬菜,然后你就可以吃甜点了。”安排好强化训练程序,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外来动机,1、必须是先有行为,后有强化,这种前后关系不容颠倒;2、,强化对他的学习并不起作用;3、必须用学生喜欢的活动去强化相对不喜欢的活动,而不能相反。
强化程序是指在强化频率和可预见性上的各种模式。它可分为连续强化和间歇强化两大类。连续强化适用于某种新的学习刚开始的阶段使用,而后就要尽可能转入间歇强化。
间歇强化又称作部分强化根据强化时间间隔它还分为固定时间间隔强化和变化时间间隔强化。根据强化与反应次数之间的关系,强将部分强化分为固定比率强化和变化比率强化。但不能忽视外部强化可能带来的的***即损伤某些活动的内在动机。
强化是指在行为发生频率或持续时间上的增加。
学校教育心理学 全
一 简答题。一 根据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分析遗忘的规律和进程。二 并简述如何有效地组织复述与复习。一 根据艾宾豪斯遗忘曲线可以看出,遗忘是有规律的。遗忘的进程为 遗忘是先快后慢的,识记材料在头脑中保持的数量随时间的延长而递减,在识记后的短时间内特别迅速,遗忘最多 遗忘是不平衡的,保持数量随着时间的延长...
学校教育心理学
我的外语学习。姓名 帕如哈提 阿布拉。学院 历史文化学院。年级 2009级。学号 1053409029 我的外语学习。帕如哈提 阿布拉历史文化学院 2009级。我是一名少数民族学生,我的母语是维吾尔语。由于从小就长大在我们维吾尔人群中,除了在学校学教汉语课之外,其他的时候接触汉语的机会都不太多我记得...
学校教育心理学
一 填空。1陈述性知识可以通过回忆再识应用和其他知识的联系等方式表现。2 干扰有两种,一种叫前摄抑制,另一种叫倒摄抑制。3 组织策略的类型很多有概念图 比较图表 示意图 层级图 群集策略 纲要法。4 影响学习策略使用的因素 可用性性缺陷 产出性缺陷。5 品德由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等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