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生活备课

发布 2022-10-18 22:41:28 阅读 5568

第一节绪论。

1、心理学:

1.1对心理学的误解:

心理学=算命学、相面学,甚至封建迷信。

心理学=常识心理学 :如熟能生巧是真理吗?“熟”并不一定能生“巧”。这里面有练习的方法。

手相学、颅相学、笔迹学、占星术:郑州学生找工作算命,为什么人们相信?

定义:相信的原因:

无批判接受顺言。

正例谬误效应:

巴纳姆效应:巴纳姆效应是由心理学家伯特伦·福勒于2023年通过试验证明的一种心理学现象,它主要表现为:每个人都会很容易相信一个笼统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别适合他。

下面一段话是心理学家使用的材料,你觉得是否也适合你呢? 你很需要别人喜欢并尊重你。你有自我批判的倾向。

你有许多可以成为你优势的能力没有发挥出来,同时你也有一些缺点,不过你一般可以克服它们。你与异**往有些困难,尽管外表上显得很从容,其实你内心焦急不安。你有时怀疑自己所做的决定或所做的事是否正确。

你喜欢生活有些变化,厌恶被人限制。你以自己能独立思考而自豪,别人的建议如果没有充分的证据你不会接受。你认为在别人面前过于坦率地表露自己是不明智的。

你有时外向、亲切、好交际,而有时则内向、谨慎、沉默。你的有些抱负往往很不现实。

1.2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既研究人的心理,又研究动物的心理,但主要研究人的心理;既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又研究心理活动的内容,但主要研究心理活动的形式及其规律;既研究心理活动的外部表现(行为),又研究心理活动的内在机制(神经活动);既研究个体心理,又研究群体心理或社会心理;心理学既研究外显的、有意识的心理活动,又研究内隐的、无意识的心理活动等等。

得出心理学定义:是研究人的行为与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

1.2.1个体心理与社会心理。

个体心理所具有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就是个体心理。包括三个方面:

1)心理过程:

认识过程。感知觉——通过耳鼻舍身这五官去了解、认识客观事物的种种属性。

记忆——当感知觉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再认它,不再出现时,也能用回忆重现。

思维——运用感知和记忆的材料,进行分析与综合,抽象与概括,从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想象——在人脑中把原有的种种材料,加工改造,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情感过程。—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过程中,并不是麻木不仁、无动于衷的,而是采取一定的态度,伴有各种情感的。这些主观的心理体验过程便叫情感过程。

意志过程。—人在认识客观事物,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会遇到种种困难,为了达到自己预定的目标,人们去克服内外困难,排除种种艰难险阻的心理过程。

(2)个性心理:

由于先天与后天的原因,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心理面貌,是个体在心理活动过程中经常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活动倾向和心理特征,这就是个性心理,又叫个性、人格。包括个性倾向性、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推动人进行活动的动力系统,是个性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包括动机、需要、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p5)等;个性心理特征是人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某些稳固的、经常表现的心理特性,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p6

3)心理状态:

是在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过程中表现出来的相对持久的状态。如认识活动中的注意状态,创造性思维中的灵感状态,情感过程中的激动状态,意志过程中表现出的自信状态、犹豫不决状态等。

社会心理:社会认知、社会动机、生活态度、人际互动、人际沟通等。

1.2.2个体意识与无意识。

心理是人与动物共有的现象,而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的心理活动。

人的意识活动包括三个方面:对外部事物的觉知;对内部刺激的觉知;对自我的觉知。

无意识是指人在正常情况下无法觉知,无法控制和调节的心理现象。梦境、无意注意、口误等。

1.2.3个体心理与行为。

心理与行为不同,但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行为受心理活动支配;另外,人的心理可以通过行为表现出来。但是,心理与行为关系也表现为复杂的状态,如心理活动的个体差异性,对同一件事会有不同反映;在不同情境下对同一事物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心理与行为的不一致性。

但是,从一般意义上来说,二者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因此,可以通过对人的外显行为进行系统的观察、描述、测量和分析,来研究人的心理。

1.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3.1描述和测量心理事实:如研究学生的性格特点:首先要描述和界定性格的质的特点,包括态度特征、理智特征、情感特征和意志特征。

1.3.2揭示心理活动的机制和规律:“为什么”

1.3.3**、控制和干预行为:“这么做”

1.4心理学的基本流派:

精神分析19

行为主义1913

人本主义2050

2.心理的实质:

心理是脑的机能,心理是客观现实的反映。

3.心理健康。

3.1健康的含义:

健康概念的发展:没有疾病,健康与疾病是相对应的。

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考察人类医学发展的历史,总的说来,对“健康”概念的认识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出现了不同的医学模式:

1)神灵医学模式:古代人们认为,生命乃神灵所赐,疾病是鬼怪神灵附身,是神灵对人的惩罚。

2)自然哲学医学模式:疾病是人各元素之间失去平衡所致,或是“气”发生紊乱而产生。

3)生物医学模式:16世纪中叶以后,自然科学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和长足的进步,医学从中世纪的神学中解放出来,逐渐形成了生物医学的自然科学疾病观,人类在血液循环、细菌学、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遗传学、病理学、显微镜技术的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这种模式在确定生物致病原因、阐明其机制与规律,以及在传染病预防和重大疾病的**方面,产生了巨大作用。

4)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关于健康的心神统一整体、综合全面的观点。

3.2健康的重要性。

若没有健康,就没有幸福。——教育家洛克。

一个健康的乞丐比一个患病的国王更幸福。——哲学家叔本华。

3.2心理健康:

广义上:一种高效而满意的、持续的心理状态。

狭义上:人的基本心理活动的过程内容完整协调一致。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将心理健康定义为:个体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生理、心理和社会性方面达到协调一致,保持一种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

保持良好的心理功能状态,必须符合三项基本原则:

一是心理活动与客观环境的统一性原则。如大学生富于想象,幻想未来,无疑是正常现象,但一个人若整天想入非非,甚至产生幻觉,则是心理异常。

二是,心理过程之间协调一致原则。如,当一个令人愉快高兴之事做出冷漠反应,而对使人痛苦的事反而做出欢快的反应。

三是,个性特征相对稳定性,一般不易改变。如一个平常热情活泼的人,突然变得沉默寡言,一反常态。

3.3当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标准p5

1)智力正常:智商在90—129之间为正常。

2)情绪适中:情绪的产生由适当原因所引起,持续时间随着主客观情况的变化而变化,主流情绪是愉快、欢乐,并且是稳定的。心理健康与否的区别,在于消极情绪持续时间的长短及在整个情绪生活中占的比重。

3)意志健全:主要看意志品质,行动的自觉性、果断性和顽强性。

4)人格统一完整:人格的各种特征协调。

5)自我意识正确:了解自我,接纳自我,修正自我,完善自我。

6)人际关系和谐:心理相容,相互接纳,尊重,情感真诚,善良,以集体利益为重,关心他人,乐于奉献。应该了解他人,理解他人;乐于接受他人,也愿意被他人接受。

7)社会适应良好:与社会保持良好的接触,认识社会,了解社会,使自己的思想、信念、目标和行动,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与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协调一致。如果与社会进步发展产生矛盾和冲突,能够及时调整、修正。

8)心理特点符合年龄特征:每一年龄阶段其心理发展都表现出相应的质的特征,称为“心理年龄特征”。

你所关注的问题调查:

第二专题大学生人际交往与心理健康。

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就是人际关系的适应。——丁攒。

没有交往,简直无异于没有生活。

提高交往能力、构建健康和谐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践课题。

1、 人际交往的内涵。

人际交往是指在共同活动中,个体之间彼此交流思想、感情、知识等信息的过程。

2、 人际交往的意义。

是人的一种需要: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第三个便是交往的需要,需要归属于一定的社会团体,需要得到他人的爱与尊重,这些需要是不可缺少的,否则,便会使人丧失安全感,进而影响心理健康。

大学生处于青年期,思想活跃、精力充沛、兴趣广泛,尤其希望被人接受、理解,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

交往对于大学生而言,也显得格外重要:

发展的功能。人际交往时个人社会化的起点和必经之路。社会化即个人学习社会知识、生存技能和文化,从而取得社会生活的资格,开始发展自己的过程。

人际交往过程中,可以得到信息、机遇、扶助,并且,现代社会中,“群体效应”越来越成为各项工作的推动力,有和谐的人际关系,才能达到1+1﹥2的效果。

协调整合功能。传递信息,统一步调,形成整体。整个社会、集体,都需要协调整合。

自我认识的功能。自我意识、自我价值感的确立和增强,都要通过了解别人、也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来实现,通过不断比较来不断提高。

心理保健作用。通过人际交往,可以增进人们之间的亲密感、安全感,并能从中吸取力量,这有利于人的心理健康。

长期研究表明,心理健康水平高的人,同别人交往及人际关系都很好,有着一系列有利于积极交往和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个性特点:如友好、可靠、替别人着想、温厚、诚挚、信任别人等。

幸福感产生的功能。金钱、成功、名誉、地位等,交往与人际关系是无法被取代的。辩证看待物质与精神。

据调查表明,在我国压抑、人际关系不和谐、人际关系压力是导致自杀的三大因素。法国调查表明,社会关系丧失是自杀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大学生生活环境的特殊性,主要交往的对象是教师和同学。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是一种团结友爱、平等互助的交往。同一年龄阶段,没有尊卑长幼的差异;与社会上的关系不同,不存在严格意义上的领导与被领导、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较少存在等级观念和尊卑心理。

具有浓厚的理想色彩,比较理性、纯洁、真诚。对未来充满向往和自信。崇尚高雅,鄙视庸俗,崇尚真诚,鄙视虚伪,较少带有功利色彩。

大学生人际交往相对比较简单、稳定。交往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交流思想、联络感情、切磋学问、关心国事、探索人生、相互抚慰与鼓励。彼此之间没有根本利害关系,遇到的问题也比较容易解决。

大学生的人际交往中认知因素起着主导作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有较强的主见和选择能力,即认知能力。理性起主导。

心理学入门 心理学与生活

篇一 通过 心理学与生活 踏上心理学的旅程 1 权威师资优质教学 通过 心理学与生活 踏上心理学的旅程 1 心理学与生活 是一本优秀的 经典的心理学教科书,在全世界许多国家的心理学界都有着极高的知名度,是心理学基础教材中第一品牌书 被美国ets推荐为gre心理学专项考试的主要参考用书。是美国斯坦福大...

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与生活》

感谢您的阅读,希望能帮助到您。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与生活 导读 本文是关于心理学书籍 心理学与生活 希望能帮助到您!人人皆知美国曾经存在着种族隔离。在改变这一状况的历史进程中,心理学家也发挥了作用。肯尼思 克拉克,在美国最高法院作证时报告了他对一群黑人儿童进行的研究,表明种族隔离对黑人儿童造成了严重心...

心理学与生活

最新一项心理学研究成果表明,已婚男士比那些只与女友同居的男性更容易患精神方面的疾病 而对女性来说正相反,结婚比同居更利于女性心理健康。更让人惊讶的是,独身女性的心理健康状况似乎好于有伴侣的女性。婚姻稳固利于心理健康。发表在英国 流行病学和社区健康杂志 上的这份研究报告说,老光棍最容易患忧郁症。英国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