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发布 2022-10-18 16:55:28 阅读 3248

一、试述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观点,并籍此谈谈如何在学校教育中发挥榜样教育的作用。

一)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主要分为观察学习理论、交互决定论、自我调节理论、自我效能理论;

1、观察学习理论。

观察学习,又称为替代学习,是通过对他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做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被称为“无偿式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在观察学习下有四个相关联的心理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产出过程和动机过程。同样,在社会情境中的个体行为学习是经由观察和模仿产生的。相应的班杜拉的观察学习经历了四个阶段:

注意阶段、保留阶段、再生阶段、动机阶段。

二)保留阶段。

班杜拉认为影响观察学习的条件如下:

1·榜样是学习者的偶像。

2·榜样的行为受到了奖励或惩罚。

3·榜样与学习者在人格特质上有相似之处。

4·学习者的模仿结果会增强者。

5·模仿的行为可明确认定者。

6·模仿的行为是学习者能力所及者。

观察学习中的模仿绝非是机械般固定的反应,而是受到学习者的心理需求和认知能力等内在心理历程的不同,而衍生出四种不同的模仿方式:直接模仿、综合模仿、象征模仿、抽象模仿。

2、交互决定论。

班杜拉强调在社会学习过程中行为、认知和环境三者的交互作用。

环境决定论认为行为(b)是由作用于有机体的环境刺激(e)决定的即b=f(e);个人决定论认为环境取决于个体如何对其发生作用,即e=f(b);班杜拉则认为行为、环境与个体的认知(p)之间的影响是相互的,但他同时反驳了“单向的相互作用”即行为是个体变量与环境变量的函数,即b=f(p,e),认为行为本身是个体认知与环境相互作用的一种副产品,即b:f(p*e)。班杜拉指出,行为、个体(主要指认知和其他个人的因素)和环境是“你中有我。

我中有你”的,不能把某一个因素放在比其他因索重要的位置,尽管在有些情境中,某一个因索可能起支配作用。他把这种观点称为“交互决定论”。

3、自我调节理论。

班杜拉认为自我调节是个人的内在强化过程,是个体通过将自己对行为的计划和预期与行为的现实成果加以对比和评价,来调节自己行为的过程。人能依照自我确立的内部标准来调节自己的行为。按照班杜拉的观点,自我具备提供参照机制的认知框架和知觉、评价及调节行为等能力。

他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也受通过自我生成的内在因素的调节。自我调节由自我观察、自我判断和自我反应三个过程组成,经过上述三个过程,个体完成内在因素对行为的调节。

4、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在一定水平上完成某一活动所具有的能力判断、信念或主体自我把握与感受。也就是个体在面临某一任务活动时的胜任感及其自信、自珍、自尊等方面的感受。自我效能也可称作“自我效能感”、“自我信念”、“自我效能期待”等。

班杜拉指出:“效能预期不只影响活动和场合的选择,也对努力程度产生影响。被知觉到的效能预期是人们遇到应激情况时选择什么活动、花费多大力气、支持多长时间的努力的主要决定者”。

班杜拉对自我效能的形成条件及其对行为的影响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指出自我效能的形成主要受五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行为的成败经验;替代性经验;言语劝说:情绪的唤起以及情境条件。

二)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的主要内容:

1、强调观察学习在人的行为获得中的作用。认为人的多数行为是通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和行为的结果而学得的。依靠观察学习可以迅速掌握大量的行为模式。

2、重视榜样的作用。人的行为可以通过观察学习过程获得。但是获得什么样的行为以及行为的表现如何,则有赖于榜样的作用。

榜样是否具有魅力、是否拥有奖赏、榜样行为的复杂程度、榜样行为的结果和榜样与观察者的人际关系都将影响观察者的行为表现。

3、强调自我调节的作用。人的行为不仅受外界行为结果的影响,而且更重要的是受自我引发的行为结果的影响,即自我调节的影响。自我调节主要是通过设立目标、自我评价,从而引发动机功能来调节行为的。

4、主张奖励较高的自信心。一个人对自己应付各种情境能力的自信程度,在人的能动作用中起着重要作用。它将决定一个人是否愿意面临困难的情境,应付困难的程度以及个人面临困难情境的持久性。

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有较高的预期,在面临困难时往往会勇往直前,愿意付出较大的努力,坚持较久的时间;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能力缺乏自信,往往会产生焦虑、不安和逃避行为。因此,改变人的回避行为,建立较高的自信心是十分必要的。

社会学习理论重视榜样的作用,强调个人对行为的自我调节,主张建立较高的自信心。

如何在学教教育中发挥榜样的作用?

1、班杜拉在对行为习得过程的叙述中提出了人类的观察学习模式,并且,班杜拉在论述观察学习过程中反应信息的传递时指出:不同的示范形式具有不同的效果,用言语难以传递图像及实际行动所具有的同等量的信息,而且图像和实际行为的示范形式在引起注意方面也比言语描述更为有力。 这些理论与我们所说的“身教胜于言教”的原则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因而为教育上解释学习行为的自律问题提供了依据。

教师应把学习刻苦、自觉守纪、品德优良的学生典范确立为其他学生学习的榜样,使学生沉浸在一种良好的氛围中,充分发挥榜样的作用,从而使学生自觉向好的方向发展。同时,我们可以用优秀科学家、有成就者的事迹来教育学生,这会产生鞭策激励的巨大力量。此外,教师要为人师表,注意自己在学生面前的行为表现,为学生起到好的示范作用。

2、班杜拉在论述创造性示范的影响时指出:接触多种榜样的人更具有创新性,观察学习是创造性行为的主要**,榜样越是多样化,观察者就越有可能做出创造性的反应。这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性,就要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示范者。

人们在社会中常常要面对多个或多种榜样的影响,观察者很难仅仅根据某一个榜样来塑造自己的行为模式。人们常常把不同榜样的各个方面组合成一个与任何一个榜样都不同的新的混合体。事实表明,小学生看到同样的教师榜样,他们会以不同的方式组合教师的特征,而从教师那里习得不同的行为特征,从而使他们的个性特征间于任何一个特定的教师。

文学、艺术等的创新也往往是博采众家之长的基础上而成的。因此,多种榜样和示范将激发观察学习者创造出新的、具有创造性的行为。现代社会,电影、电视和其他声像信息传播媒介为社会学习提供了广泛的信息**,为观察学习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使学生看到不同示范者的行为模式,为学生好的创新性行为提供便利条件和激励机制。

3、班杜拉提出的观察学习为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以及教学演示等行为提供理论依据。观察学习是人们行为习得的一个重要方面。在观察学习中,范者对学习者来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示范不仅仅影响人们的行为反应,在不同类型的示范影响下,人们通过观察学习,可以学到许多东西。其中包括判断标准、言语方式、概念结构、信息处理策略、认知策略、行为标准、道德判断、个性特征和新的行为方式等。在教育中的示范教学、观摩教学等方式可以为其他教学者提供一种榜样示范作用,使教学者之问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小断提高教学质量。

4、在说明强化在观察学习中的作用时班杜拉指出,与其等待对榜样的模仿出现后才给予奖赏,不如事先让观察者**选择榜样的行为会带来益处,这样才能更有效地进行观察学习。这就要求教育者对学生的思想给予正确的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对积极、正确的榜样的观察模仿学习行为会给他们带来益处。即增加学生对观察学习良好行为的自我强化,以促进他们良好行为模式的形成。

二、阐述你对建构主义在学习观、教学观的理解,并谈谈你对它的评价及其对当前课程改革的启示。

一)建构主义的学习观、教学观。

1、建构主义的学习观。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简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而是学习者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学习者面对新信息、新概念或新问题时,必须充分激活头脑中的先前知识经验,不断思考对各种信息和观念进行加工转换,基于新旧知识进行综合和概括,解释有关的现象,形成新的假设和推论,并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反思性的推敲和检验。

学习者对知识的主动建构、获得自己对外部世界的理解是在对某种社会文化的参与下进行的,这一过程常常需要通过一个学习共同体的合作互动来完成。所谓学习共同体主要是指一个由学习者与助学者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具有共同的目标,经常在一定环境中共同学习,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进行相互对话、交流和沟通,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通过共同活动形成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并对这个团体具有很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6]。学习者在学习共同体中的协商、互动和协作对其知识建构具有重要的意义。

学习者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是在特定的情境下进行的。传统教学观脱离具体情境的学习导致了学生的学习僵化,不能将其所学灵活运用于社会实践进而解决现实问题。建构主义认为,情境是具体的、千变万化的,学习者对知识的建构是生动的、具体的、具有情境性的,这种通过具体情境的知识获得才能真正被人理解。

2、建构主义的教学观。

建构主义教学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它既强调学习者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建构主义者强调,学生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他们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学习形成了丰富的经验,即使有些问题没有接触过,没有现成的经验,但当问题一旦呈现在他们面前,他们往往会基于相关经验依靠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某种符合逻辑的解释。

所以,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这些经验,从外部装进知识,而要把学生现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他们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教学不是知识的传递,而是知识的处理和转换。教师不单是知识的呈现者,他应该重视与学生的共同对问题的**,在此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并做出某些调整,真正构成一种学习的共同体,使学生的差异形成一种宝贵的学习资源,促进师生、生生之间的合作和共同进步。

二)对教学改革的几点启示。

综上所述,建构主义教学观认为,教学不再是传递客观而确定的现成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原有的相关知识经验,促进学生的知识建构活动,以促成知识经验的重新组织、转换和改造。教学要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推理、分析等高级的思维活动,同时给学生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及适当的帮助和支持,促进他们自身建构意义及解决问题的活动。因此,建构主义教学观要求我们的教学改革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转变师生在教学中的角色,通过交往与对话促进师生主体间关系的建构。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不是知识由外到内简单地转移和传递,而是学生主动地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即通过新旧知识经验反复、双向地相互作用,来充实、丰富和改造自己的知识经验。教学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教师。所以,作为学生应从传统教学中被动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转变为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主体角色。

建构性的学习和教学虽强调学生的主动探索,但并不轻视教师的作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对于学生的思考和知识建构来说是极为重要的。所以,教师应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对话的引导者、“平等中的首席”。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the psychological foundation of education 课程性质 学分要求 2学分。教学目标 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包括以下两点 第一,让学员掌握与中小学校的基础教育 教学关系最为密切的心理学基础知识与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儿童青少年心理发展 学习与教学心理等内容。其中,儿童青...

教育的心理学基础

作为近年来一种新的认知理论,建构主义以其独特的教学观点受到了国际教育界广泛的重视。现在,建构主义理论直接影响着我国数学新课程标准改革的基本理念 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 动手实践 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 主动...

教育公共基础 心理学

教育公共基础 心理学重点。一 心理学。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2 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 心理过程 个性心理。心理现象的分类 1 从心理的动态性维度上划分,可分为心理过程 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2 从心理的意识性维度上划分,可分为意识和无意识。3 心理过程 1 认知过程,包括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