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发布 2022-10-18 10:18:28 阅读 5271

一、认知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认知心理学。

1、认识、认知。

认知活动是一个主动、积极地加工和处理输入信息、符号与解决问题的动态系统。

2、认知心理学。

理解认知心理学,可从两个层面进行。一是从思想层面,即认知心理学是指一切研究人类认识过程的心理学学派和思潮。这是广义上的理解,主要**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包括结构主义心理学、心灵主义和信息加工心理学;结构主义心理学是冯特学派(即莱比锡学派)和皮亚杰发生认识论学派的理论,把人的心理看作是一组可分解而且有组织的系统;心灵主义是和行为主义学派研究外显行为相对立的,坚持人类心理事件的不公开性和不可复制性(因为认知心理学研究心理的内部机制,有人也把认知心理学和心灵主义划等号);信息加工心理学是以信息加工的观点来**人类认知活动的内部心理机制。另一个层面是学科层面。也称信息加工心理学或数据处理心理学。

即运用信息加工的观点和计算机模拟法来研究认知过程的心理学学科。这是狭义的理解。

知识点:认知科学——20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兴学科,包括认知心理学、心理语言学、人工智能、人工神经网络等分支学科,它们对人的认知过程研究采取的是一种“隐喻式描述”(如设想短时记忆是一个工作台)。

3、信息加工取向和联结主义取向。

这两种取向属于认知心理学研究的范式或纲要,或可理解为进行研究所依赖的基本观点。

1)信息加工取向也称符号操作系统范式。基本观点:人的认知过程是一个操纵符号的过程,是以系列的方式进行的。

系列是认知过程按一次一个事件或过程的方式进行,如一次只能注意一件事;事件或过程基本上是有界限的。信息加工取向以特殊的语言符号(不等同于平常所说的语言)来标示其认知事件的。人类在与外部世界交互作用过程中产生的心理是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符号操作系统。

信息加工范式说到底是把心理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进行类比。信息加工取向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计算机”。

2)联结主义取向,又称联结主义范式。此研究取向开始于20世纪40年代,但只是在80年代才再度兴起。如果说信息加工取向是一种抽象分析,那么联结主义取向是一种数**算。

它强调认知活动的神经基础和数学基础,即认为认知事件是在神经层次以神经网络形式联结的,它以数学的形式来形成理论模型。它的隐喻基础是“心理活动像大脑”。(1)和信息加工取向强调认知系列加工相反,联结主义取向强调的是认知的平行加工,即认知系统通常一次做许多事情;(2)信息加工取向强调以等级方式加工心理事件,而联结主义取向认为每一种认知行为中认知系统是作为整体而不是划分为等级发挥作用的。

“神经元”之间不存在典型的等级关系。

符号加工理论和联结主义理论均立足于实验室研究,采用假设、类比和模拟的方法来研究人类的认知,都从不同的角度揭示了人类认知的本质。

3)认知的生态学理论。它保留了符号加工的理论成果,但反对符号加工理论分离和孤立地考察认知加工系统的观点,主张应把符号加工系统放到现实世界中去,并认为这对于说明心理状态是关键性的。

二)认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

1、研究对象。不论采取何种研究取向,认知心理学研究对象都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心理机制,即信息或知识怎样为人们所用——获得、贮存、加工和使用。

2、学科性质。认知心理学从广义上说是一种心理学思潮,从狭义上说是一门学科。它从性质上属于理论学科。

二、认知心理学的历史。

一)认知心理学的形成(内部因素)

1、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前。对认知机制的**总是渗透在哲学课题的论辩之中。

2、科学心理学诞生之后。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在一定意义上说,认知心理的研究开始于格式塔心理学。

到2024年,ulric 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标志着认知心理学这门学科的正式诞生。

二)影响认知心理学的外部因素——即影响最大的四大领域。

1、“人的因素”的研究领域:主要研究人机交互作用,特别是人的技能和绩效的提高,这一领域形成于二战时期,随后发展成工程心理学。对飞行员和机械工人的研究发现,对于人类个体操作者而言,一个关键问题是如何分配注意来指引心理伺服结构(原指控制机器的中枢)的信息加工。

(附:broadbent2024年写出“人类注意和即时记忆的机械模型”;2024年写出“知觉和交流”)

2、计算机科学领域:信息科学包括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它们可以说为计算机科学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这是“旧三论”,“新三论”是指耗散结构论、协同论、突变论。

3、语言学领域:语言学研究语言的结构和组织规律。在语言获得上有两种对立的观点。

认为,语言是后天习得的,2024年在《言语行为》中阐述了后天习得观。认为支配其他操作行为的学习规律也应支配语言的学习(如强化律、消退律等)。针锋相对,认为语言有创造性,提出转换——生成语法理论,儿童天生就有一种语言装置,这样在很短时间内就会创造出无数多的句子。

2024年他在《句法结构》中阐述了先天生成观。这两种对立的理论经受了时间的考验,促进了心理语言学发展,也拓宽了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4、神经计算领域:从20世纪40年代以来,有一些学者在研究认知心理内容时采用联结主义研究范式。采用数学计算的方式,对神经系统的机理、功能进行研究。

学者年提出,当人的大脑接受刺激并对刺激进行加工时,会导致大脑结构发生变化。他强调,变化的是神经元联结(如强度、方式、机率等),而非生理学中所说的生物化学变化。10年后认为神经系统可分为三个层次:

感觉神经元→联系神经元→反应神经元。三者之间以兴奋性和抑制性方式发生联系。这种人为的神经元系统被称为知觉机或感知器。

知觉机是发展神经元系统抽象模型的初步尝试,表明具有神经特征的系统如何真实地计算事物。虽然此后的研究表明我们神经系统比他(rosenblatt)的分析复杂,但首次尝试毕竟有重要意义。

三)认知心理学的发展。

在近五十年的发展过程中,认知心理学的发展体现出如下特点:

1、从研究的范式上来说,从信息加工范式到信息加工范式与联结主义齐头并进。

2、在研究的层次上,从单一层次向多层次研究并进。

3、在研究的理论模型构建上,从简单模型发展到多因素复杂模型。

4、在研究的生态效度上,从偏重基础理论研究到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第二节认知心理学研究方法。

一、实验法。

实验法一般有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之分。主要是实验室实验法。运用条件是**快速发生的信息加工过程时运用(如知觉、短时记忆),实验记录和讨论的指标是反应时和作业成绩。

以反应时为指标的实验也称作反应时测量法。

一)减法反应时实验(提出者为荷兰生理学家。

1、设计原理。目的是确定某种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所需时间,确认某一心理过程是否存在。实验包含两种认知加工任务,其中一种任务包含另一种任务中所没有的过程或因素,而其他方面均相同。

两种任务反应时之差就是所要知道的心理过程所花费的时间,而这一差数表明存在着某种心理过程。

2、支持证据。年为减法反应时时期或称唐得斯abc时期。2024年的实验。

他设计了三种认知任务,分别称为dondersa、dondersb、dondersc任务。实验的自变量为刺激的强度、种类;因变量为反应时。

还有其他实验证据。年的实验:自变量为字母的异同;呈现间隔;因变量为反应时。 &实验:自变量为句子类型;句子和图画的匹配程度;因变量为反应时。

3、评价:减法反应时有助于揭示快速的信息加工过程所包含的主要加工阶段,不仅可以确定心理过程所需时间,而且可判定是否存在这种心理过程。不足之处是减法反应时并不适用于所有加工过程。

某些心理过程要明确其所属的认知加工阶段是有一定困难的。

二)相加因素法实验(也称加法反应时实验,提出者为心理学家。

1、设计原理:某一认知任务(加工阶段)有两种或以上影响因素。如果各因素之间出现交互作用(即一因素出现影响其他因素),则它们只能作用于同一个信息加工阶段;如果各因素作用是独立的,即独立地作用于不同的加工阶段(互不影响),则说明整个信息加工可划分为若干阶段,整体加工所需时间等于各阶段所需时间的总和。

2、支持证据2024年提出加法反应时实验并倡导,从此以后反应时实验进入加法反应时实验时期年他开展了短时记忆实验。参考教材。实验中,自变量为数字印刷质量;记忆项目多少;反应类型;反应的频率。

因变量为反应时。实验假设为: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受四个独立因素(即自变量)的作用,每一因素作用于相应的阶段。

通过实验他验证了四个独立加工阶段,加工过程的框图如下:

3、评价:相加因素法实验属反应时测量法。它有助于确定各种认知作业信息加工阶段,并通过控制某些因素对特定阶段施加影响。

不足之处:(1)仅适用于快速信息加工中的系列加工,而不适合于平行加工;(2)有时不能准确确定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3)虽然可确定不同的加工阶段,但要说明哪个阶段在前,哪个阶段在后,比较困难。

三)“开窗”实验。

1、设计原理:“开窗”实验属于反应时实验的新形式。“开窗”是一种比喻,即当从外面看不清楚里面发生的事情时,只要一开窗就什么都看清楚了。

通过某种实验操作技术,把某一认知过程所经历的阶段、时间等比较直接地测量出来(非间接推理)。

2、支持证据:2024年hamilton的实验;2024年hockey等人的字母转换实验。后者的实验设计中,自变量为字母在表中的位置、字母数量和附加数字的数目。

因变量为反应时。实验假设:字母转换认知任务可以明确划分为三个阶段:

编码阶段、转换阶段和贮存阶段。

3、评价:“开窗”实验作为反应时测量的一种新形式,能通过测量认知任务各阶段的反应时间,更清楚地揭示信息加工的阶段。不足之处:

几个加工阶段不是绝对独立的,如对后一个字母的贮存还应包含对前面字母转换结果的提取;难以揭示前一阶段对后一阶段的影响(编码的质量对转换和贮存的影响)。

二、自我观察法:出声思考法。

1、提出者及时间:德国心理学家年提出(on problem solving)。newell和simon2024年在问题解决研究中加以运用。它又称为“口述记录法”。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记忆

一 记忆模型。1 多重存储模型的特点 内容。多重存储模型,记忆由三种记忆存储构成,即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由于特别强调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分开存储,所以,该模型有时也称作双重记忆模型。外部环境中的刺激,首先进入感觉记忆。感觉记忆是一个大容量存储系统,它记录个体所感觉到的所有信息。需要说明的是,...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语言

一 概念。1 心理词典 可以看成是一种知识库,这种知识库被用来储存词汇的正字法 语音 语义和句法等信息。2 broca失语的主要特点是语言表达受到损伤。wernicke失语病人语量较多,说话滔滔不绝,一般需要制止才能使其谈话停止,但却不能表达意义。wernicke失语病人,理解言语也有严重困难。总的...

心理学考研认知心理学复习要点 知觉

模式识别的含义与理论。1 知觉 是使用我们先前的知识,收集并解释我们的感觉所登记的刺激的过程。2 模式识别理论的主要假设,观点,彼此之间的区别?所谓的模式识别是指对感觉刺激复杂排列的识别。模式识别理论 模板匹配理论 原型模型 区别性特征模型 计算途径。原型模型 按照原型模型,刺激与原型之间的匹配不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