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8 02:47:28 阅读 5881

护理心理学重点(ylm)

第一章绪论。

1、 了解心理学的概念、研究目的、研究方法和发展史。

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

研究目的:探索心理现象的发生规律,运用规律来**和控制心理现象,解决实际问题。

研究方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研究、实验法(护心:观察法,调查法,测验法和实验法)

发展史:19世纪前,心理学属于哲学范畴。

19世纪中叶,开始引入实验作为心理学的研究方式,使得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德国的韦伯,研究出著名的韦伯定律(感觉阈限定律)。

2024年,德国的费希纳开创心理物理学,德国的艾宾浩斯开创记忆的实验研究。

2024年,德国的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心理研究,标志着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实证研究方法的运用是这一学科成为科学的转折点。其后的一百多年,心理学门派纷争及高度发展,学科体系也进一步完善。

2、 熟悉心理现象的发展和组成。

发展:认识过程、情绪和情感过程、意志过程。

组成:分为心理过程与个性,包括认知现象、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

3、 掌握心理现象的实质。

是人脑对客观现实主观的、能动的反应。

4、 了解护理心理学的概念、研究对象、任务和研究的伦理学原则。

概念:护理心理学是从护理情景与个体相互作用的观点出发,研究在护理情境这个特定社会生活条件下个体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学科。

研究对象:患者与**。

任务:一) 理论任务:

1确立学科发展的指导思想。

充分考虑国情,勇于开拓创新;

瞄准学科前沿,突出专业特色;

完善理论体系,探索应用模式。

2形成学科理论的完整体系。

理顺学科范畴,划清学科界限;

构建理论框架,澄清模糊概念;

加强理论预见,实现有效控制。

二) 实践任务:

1提供**人才培养的心理学指导与咨询;

2研究并提供临床心理护理的科学方法和规范模式;

3研究并解决护理过程中的人际关系问题。

伦理学原则:1无损于被研究者的身心健康;2不强加被研究者的主观意愿;3不泄露被研究者的个人隐私。

第二章心理过程。

1.心理活动包括紧密联系的心理过程和个性两个方面。

2.人的心理过程,就其性质和功能可分为认知过程、情绪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第一节认知过程。

1、 掌握以下概念:感觉、感受性、感觉阈限、感觉适应、知觉、错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恒常性。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感受性:指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

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物间的最小差异量。

感觉适应: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既可以是感受性提高,也可以是感受性降低。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应。

错觉:人体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产生某种歪曲的知觉性。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反应,完整的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3个环节。

记忆系统:瞬时记忆(感觉记忆):保持时间一到数秒,容量较大。

短时记忆:保持时间一分钟之内,一般广度为7±2个组块。

长时记忆:保持时间一分钟以上,容量无限。

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间接的和概括的反映。

想象:是人脑对过去形成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产生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象。

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分为有意注意、无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注意本身不是独立的心理过程,而是一种心理状态。

恒常性:当知觉某熟悉的事物时,虽然知觉的客观条件在一定范围内改变,但我们的知觉映像在相当程度上仍保持着它的稳定性。

2、 熟悉痛觉特征和影响痛觉的心理因素。

特征:1痛觉不存在特定的适宜刺激;2痛觉的主观体验具有显著的个体差异性;3痛觉与情绪的单极联系。

心理因素:1对疼痛的态度;2注意;3暗示;4情绪。

3、 熟悉知觉的特征,分析感觉与知觉的区别和联系。

知觉特征:1知觉整体性;2知觉的选择性;3知觉的理解性;4知觉的恒长性。

区别:感觉是对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整体属性的反映;感觉对知识经验的依赖不大,而知觉需要知识经验的参与。

联系:感觉是知觉的基础,知觉是感觉的深入和发展;都是认识过程的基础,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官的客观事物的反映。

4、 熟悉注意的品质特征。

1注意的稳定性;2注意的广度;3注意的分配;4注意的转移。

第二节情绪。

1、 掌握情绪和情感、心境、激情、意志的概念。

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所持态度在内心产生的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包括内心体验,外部表情和生理变化三个过程。

心境:指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体验状态。

心境的特点:弥散性。心境不是某一事物的特定的体验,而是由一定情绪唤起后在一段时间里影响主体对事物的体验。

激情:是一种突然爆发的、强烈而短暂的情绪状态。

意志:是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调节支配自身的行动,克服困难,去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

2、 熟悉情绪、情感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情绪为动物和人类共有,与生理需要有关;情感为人类特有,与社会,精神需要有关。

2情绪有明显外露,带有冲动性;情感可不外露,少有冲动性,主要为内心体验。

3情绪带有情境性和不稳定性;情感带有持久性,稳定性,深刻性。

联系:1情绪是情感的外在表现;情感是情绪的本质内容。

2情绪的变化往往反映出情感的深度,在情绪发生的过程中,常常蕴涵着情感。

3、 熟悉意志的品质。

1自觉性:是指一个人有明确的行动目的,并能充分认识行动的意义,相反的品质是盲从和独断。

2果断性:是指一个人善于明辨是非,抓住时机,迅速而合理地采取决定,相反的品质是武断和优柔寡断。

3坚韧性:是指执行决定时能坚持到底,顽强克服困难的意志品质,相反的品质是动摇和执拗。

4自制性:是指在意志行动中善于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能力,相反的品质是任性。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心理过程,是互相影响、互相渗透的作用。

4、 分析意志过程、认知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三者的关系。

意志过程,认识过程和情绪情感过程共同构成了心理过程,是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的关系。

意志在认识活动的基础上产生;认识活动需要意志的努力。

情绪鼓舞或阻碍意志行动;意志对情绪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第三章个性。

1、 掌握以下基本概念:个性、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需要、动机、三种动机冲突类型、挫折、气质、性格、能力。

个性:个性也称人格,指人在心理过程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的综合。(抑郁人格——癌症;依赖人格——支气管哮喘)

个性倾向:是个体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个性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和选择。

个性心理特征:指一个人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心理特点,是是个性结构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个体多种心理特点的独特结合,集中反映了个性里面貌的独特性。

需要:是个体行为的动力源泉,是人脑对生理需求和社会需求的反应。

动机:指为实现一定目的激励人们行动的内在原因。个体从事任何活动都有一定原因,其原因就是人的行为动机。

三种动机冲突类型:接近-接近型冲突(双趋性冲突)、回避-回避型冲突(双避式冲突)、接近-回避型冲突(趋避式冲突)

挫折:指个体动机性行为遭到阻碍而体验烦恼、苦闷和沮丧等情绪。

气质:是指个体心理活动稳定的动力特征,主要表现在:心理过程的速度和灵活性、心理过程的强度和稳定性、心理活动的指向性等。

性格:是人们对客观现实稳定的态度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行为方式中所表现的心理特征。

a型激烈——冠心病;b型和缓)

能力:是直接影响活动效率,使活动顺利完成的个性心理特征。

2、 熟悉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5种基本的需要(低→高):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与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层次越高的需要出现越晚,层次越低的需要力量越强。

基本需要能否满足直接关系个体生存,只有当低层次需要得到满足或部分满足后,较高层次的需要才会出现。

3、 熟悉四种气质类型特征、性格结构。

气质类型特征(神经过程特点):

胆汁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而不平衡。

多血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且灵活。

粘液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强、平衡但不灵活。

抑郁质:神经过程的特点是弱、不平衡、不灵活,且兴奋过程更弱。

性格结构:性格的态度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4、 掌握性格与气质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1表现形式不同:气质表现在心里活动的动力方面;性格表现在对现实的态度和习惯的行为方式上。

2形成过程不同:气质具有很大的先天性,形成早,不易改变;性格具有很大的社会性,形成晚,可塑性大。

3在个性中的地位不同:气质是从属地位;性格是核心地位。

联系:1性格的表现方面徒有其之色彩;

2某种气质对某种性格的形成可能有促进或阻碍的影响;

3性格对气质的掩蔽作用。

5、 举例说明影响个性形成、发展的因素。

个性形成是先天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因素、家庭影响、学校教育、社会实践。

例如:个体长期从事某种特定职业,必然根据社会对其职业要求不断强化自己的角色行为,职业实践便可相应形成个体的某些个性特征。例如,科技工作者实事求是、一丝不苟;文艺工作者富于想象、情感丰富;医护工作者耐心细致、慈善同情等。

第四章应激与健康。

1、 掌握健康、应激、应激源、应激反应、一般适应综合征、应对、心理防御机制、压抑、否认、升华、心身疾病的概念。

健康:健康不仅是指没有躯体疾病,还需要有完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和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应激:个体在察觉需求与满足需求的能力不平衡时,倾向于通过整体心理和生理反应表现出来的多因素作用的适应过程。

应激源:指能够引起个体产生应激反应的各种因素。

应激反应:指个体经认知评价,知其环境中具有威胁性应激源所致的各种生物、心理、社会行为方面的变化。

一般适应综合征:(selye)根据个体对应急预案的生理反应,把应激分为警戒、阻抗和衰竭3个阶段,称之”一般/全身适应综合征“。

应对:是个体为了实现被自己评价为超出自己能力资源范围的特定的内外环境要求,而作出的不断变化的认知和行为努力。

心理防御机制:指个体在应对心理压力或挫折和适应环境时无意识采用的心理策略。

护理心理学重点

护理心理学试题。一 名词解释 1 记忆2 意志。3 人格4 需要。5 心理健康6 应激。7 人格障碍8 心理测验。9 心理 10 心理护理。二 选择题1 以下各项不属于灾难事件心理危机干预原则的是。a协同化原则。b正常化原则。c规范化原则。d个性化原则。2 以下不是情绪理论的是。a坎农 巴德理论。b...

护理心理学重点

1 名词解释。1护理心理学 nursing psychology 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心理现象及其心理活动规律 特点,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学科。2 感觉 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种类 外部感觉 视觉 听觉 嗅觉 味觉 感觉 内部感觉 肌肉...

护理心理学重点

护理心理学 研究护理人员和护理对象的及其心理活动规律 特点 解决护理实践中的心理问题,以实施最佳护理的一门应用科学。医学模式 生物 心理 社会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系统论和整体观之上的医学模式,要求医学把人看成一个多层次 完整的连续体,在健康疾病的问题上无论是 疾病 还是预防及 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