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个性心理倾向。
个性心理倾向是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决定着对现实的态度,以及对认识活动对象的趋向与选择,是人从事活动的基本动力,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在社会实践中形成、发展和变化,反映了人与客观现实的相互关系,也反映了一个人的生活经历。当人的个性倾向成为稳定而概括的心理特点时,就成了个性心理特征。
2、个性心理特征。
个性心理特征是区别于他人、在不同环境中表现出一贯的、稳定的行为模式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与人格。人格有气质与性格。数学能力、写作能力、**能力等都是能力。
活泼好动、沉默寡言、热情友善、冷漠无情等是人格。
三、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实质观认为,心理是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该观点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心理是人脑的机能;心理是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一)心理是人脑的机能。
语言表达功能障碍,和大脑额叶特定区域的损伤有关。老年痴呆症和大脑双侧聂叶及海马受损伤有关。脑是心理的器官。
心理的产生也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脑的出现。人的心理是神经系统和脑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产物。低等动物只有简单的神经系统和不发达的大脑,因而,只有简单的心理现象。
随着神经系统和脑的发展,才产生了更高级的思维、情感等心理现象。
个体心理的发展也和脑的发育相联系。婴儿出生后,神经系统和脑快速发展,儿童的语言能力和认知能力也快速发展。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颜色视觉依赖于可见光谱中光波的长度,长波使人看到红色,短波使人看到蓝色。婴儿情绪的发展依赖于亲子之间的关系,失去父母拥抱的婴儿,会产生退缩的情绪反应。
儿童语言的发展依赖于社会交往。大脑是个“加工厂”,客观现实是“原材料”。没有原材料,大脑加工不出心理产品。
三)心理和行为的关系。
行为是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是刺激。语言刺激有重要意义。
引起行为的刺激常通过心理的中介起作用。同一刺激可能引起不同的反应。不同的刺激可能引起相同的反应。
原因是心理中介的作用。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心理学是研究行为的科学,通过对行为的客观记录、分析和测量来揭示心理现象的规律。
四、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
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就是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如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可以了解学生注意的稳定性、情绪状态和人格的某些特征。
二)实验法。
在控制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是实验法。在实验中,研究者可以主动干预被试的活动,创造某种条件使某种心理现象得以产生,并反复出现。实验法有两种,实验室实验和自然实验。
实验室实验是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的。如,在实验室中安排三种不同的照明条件,让被试分别在不同的照明条件下,对一个短暂出现的的信号作出按键反应,通过仪器记录被试每次的反应时间。这可以了解照明对被试反应时的影响。
自然实验也叫现场实验。自然实验对实验条件进行了适当地控制,但是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的情境中进行。例如,在教学条件下,由教师向两组学生传授相同的内容。
其中,甲组学生在学习以后,完全休息,而乙组学生进行另外的工作。一小时后,比较他们的回忆成绩。结果,甲组学生比乙组学生成绩好。
这说明,适当的休息有助于知识的记忆。
三)心理测验法。
心理测验是用一套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按内容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态度测验和人格测验;按形式分为文字测验和非文字测验;按测验规模分为个别测验和团体测验。
心理测验要注意两处基本要求,即测验的信度和效度。信度是一个测验的可靠程度。信度高的测验使一个人多次接受这个测验时,得到相同或大致相同的成绩。
效度是一个测验有效地测量出所要测的心理品质。它可以通过对行为的**来表示。
四)个案法。
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的和心理现象的原因。例如,通过个案分析,可以了解电视台的不同节目对个体行为的影响,也可以了解家庭破裂对儿童心理的影响等。一般而言,个案法常用于提出理论或假设,要进一步检验理论或假设,则有赖于其他方法的帮助。
五、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行为主义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行为主义认为,人在和环境的交互作用中形成;学习和经验决定一个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心理学应该研究可观察、可测量的行为,以刺激与反应间的关系为主要内容;不用内省法,主张采用客观的实验方法;人和动物的心理没有什么差异,遵循同样的规律。
二)精神分析研究。
精神分析理论由奥地利精神病医生弗洛伊德创立。该理论源自医学临床经验,对心理学乃至人类文化的影响很大,尤其是关于人格以及心理**方面更突出。该理论认为,人内心方面的冲动、**等原始本能的东西,是人的个体复杂生存活动和传宗接代种族生存活动的驱动力;人的心理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意识,另一部分是潜意识;本我、自我和超我是个体人格结构成分。
三)认知心理学研究。
认知心理学起始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60年代以后飞速发展,2024年正式形成。一般认为奠基者是美国的奈瑟和西蒙。2024年奈瑟的《认知心理学》一书出版,标志着认知心理学成为一个独立的派别。
认知心理学把人看成一种信息加工者,一种具有丰富的内在资源,并能利用这些资源与周围环境发生相互作用的、积极的有机体。
认知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的一种研究趋势,受到多种因素影响。认知心理学有广义和狭义两。广义认知心理学对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和想象进行研究。
狭义认知心理学是信息加工心理学,研究感官的信息接收、贮存、提取和运用等过程,把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系统或信息加工器,认为认知过程就是一个信息加工。
四)人本主义心理学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二人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该理论认为,心理学应研究正常人,研究正常人的心理活动的各级层面的问题,特别是蕴藏在人性中的无限的潜力,通过改善环境和创设条件以利于人类潜能的充分发挥而达到“自我实现”;人的本质是好的,是善良的;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人都是单独存在的。
人本主义反对将人的心理低俗化,动物化的倾向,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主张对人格发展进行整体分析和个案研究。
第二章基础心理。
第一节注意。
一、注意概述。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指向与集中是注意的两个内涵要点。指向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进行选择,表现为心理活动的方向。
学生在做作业时,心理活动将作业从周围事物与活动中选择出来。集中是心理活动对被选择对象之外的其他事物与活动的抑制,表现为心理活动的强度或紧张度。学生在做作业时,心理活动抑制与作业无关的其他事物与活动。
注意本身不是一种心理过程,是伴随心理过程的一种心理特性。注意看花的红色。注意看红色的花。注意记住这个现象。注意思考这道题。注意想象20年后同学聚会时的情景。
二、注意分类。
根据产生和保持注意时,有无目的和是否需要意志努力,注意被划分为无意注意、有意注意和有意后注意。
1、无意注意。
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无意注意。正在上课时,有同学推门进来,正在上课的同学会注意到进来的同学。这时的注意就是无意注意。
引起无意注意的因素主要在两方面,一是客观方面的刺激物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强度、对比、活动变化、新异。二是主观方面的人本身的状态,包括人的需要、兴趣、情绪状态、知识经验。
2、有意注意。
有预定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注意。上课时,同学对上课内容的注意,就是有意注意。有意注意是人类特有的心理现象。
引起和保持有意注意的条件主要有四个,一是加强对活动目的和任务的理解;二是培养间接兴趣;三是意志努力;四是合理地组织活动。
3、有意后注意。
事先有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是有意后注意。有意后注意是在有意注意基础上发展出来的高级注意,非常稳定,是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必要条件。上课时,同学记笔记过程中,对用笔写字动作的注意,就是有意后注意。
三、注意的品质。
一)注意的广度(范围)
心理活动在同一时间内能清楚把握的对象的数量。研究的仪器设备主要有速视仪。影响注意广度的因素主要有二方面的因素。
一是知觉对象的特点,知觉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二是个人知觉活动的任务和知识经验。知觉活动任务多,注意范围就小,反之亦然。
知识经验丰富,注意范围就大,反之亦然。
二)注意的稳定性。
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或活动上所能持续的时间。心理活动在同一对象上能持续的时间是狭义的注意的稳定性,通常也称为注意的起伏,一般情况下,每次起伏周期平均约8-10秒。心理活动在同一活动上能持续的时间是广义的注意的稳定性,通常情况下,注意的衰减是在警戒作业开始后20-35分钟出现,而最初的15分钟注意下降,是最后下降水平的50%左右。
三)注意的分配。
心理活动同时指向两个及其以上的对象,即一心二用。学生上课时,一边听老师的讲解,一边记笔记。注意分配的条件是同时指向的活动中只有一项是生疏的。注意的分配可以通过练习获得。
四)注意的转移。
人们根据新的任务,主动地将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者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例如,第一节课上数学,第二节课上语文,注意从数学课转移到语文课上,就是一种注意的转移。注意转移的快慢难易取决于原来注意的紧张程度,以及引起注意转移的新事物或新活动的性质。
第二节感觉和知觉。
一、感觉和知觉概述。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比如,面前有一个苹果的时候,人看到苹果的红颜色,嗅到苹果的香气,摸到苹果的软硬,都是感觉。红颜色、香气和软硬都是苹果的个别属性。
感觉是对现在(当前)的认识。感觉是最简单(个别属性)的认识。感觉是认识活动的开始。
根据感觉的性质,感觉被分为外部感觉和内部感觉。外部感觉是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个别属性的感觉,包括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觉。**觉又分为温度觉、触觉和痛觉。
内部感觉是接受机体本身的刺激,反映机体的位置、运动和内部器官不同状态的感觉,包括运动觉、平衡觉和机体觉。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综合整体反映。知觉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对感觉信息的整合。知觉总是和具体事物联系着。
每一个具体事物都有多个属性。比如,面前有一具苹果的时候,人看到一个苹果,嗅到一个苹果,摸到一个苹果,都是知觉。知觉也是对现在(当前)的认识。
心理学基础讲义
心理学基础。徐学俊。湖北大学教育学院。第一章现代心理学的研究与发展。本章对现代心理学及其研究和发展进行一个整体性的介绍,为随后各章建立一个总体框架,并为随后各章中所共同涉及到的一般性专业知识和术语预先做出交待。心理与心理学。心理学的源流。心理学的研究。心理学 psychology 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
心理学讲义01心理学的性质
第1章心理学的性质。1 心理学的定义。1 民俗理解。2 科学定义。2 心理学的发展历史。1 哲学根源。2 生物学根源。3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冯特 w,wundt 实验研究方法。内省法 introspection 3 心理学的主要理论流派。1 结构主义心理学。2 机能主义心理学。3 行为主义。华生j....
心理学讲义0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第2章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要求。1 理论框架。理论。假设。变量。2 标准程序。3 代表性样本。样本。代表性。4 客观测量。信度。效度。多重测量。2 心理学的基本研究方法。1 实验研究。形成理论假设。自变量 independent variable 因变量 dependent v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