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09:50:28 阅读 9085

、选择题

1. 心理学关于心理与行为的关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c)

a可以通过观察人的外显行为**人的内在心理规律。

b人的行为受内隐心理活动支配。

c心理学只研究人的外显特征。

d同样的心理活动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行为表现。

2. 有研究者通过分析学生的家庭背景,成长历史、档案、日记、书信等来了解其心理特征,这种研究方法是(a)

a个案法。b实验法。

c调查法。d观察法。

3. 英语考试中的完形填空题目,要求学生结合上下文的情境及已有知识填空,这里所运用的知觉特征是(c)

a知觉的理解性。

b知觉的恒常性。

c知觉的整体性。

d知觉的选择性。

4. 教师在制作教学课件时,应注意字体颜色的搭配,这是因为(c)

a活动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b新形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c色彩对比鲜明的刺激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d刺激强度大的物体更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5. 学生作业出现错误时,老师让他把该题重做10遍,这属于(c)

a正强化。b负强化。

c惩罚。d自我强化。

6. 根据耶基斯一的德森定律,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d)

a在学生学习较容易的任务时,应尽量使学生紧张一些。

b在学生学习较复杂的任务时,应尽量创设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愤。

c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尽量心平气和的慢慢引导。

d不论学生任务难易都应保持同样的动机水平。

7. 学生背诵课文时常常是开头,结尾部分容易记住,中间部分容易出错,这主要是由于(d)

a前摄抑制。

b倒摄抑制。

c缺乏提取中介。

d既有前摄抑制也有倒摄抑制。

8.当国际奥委会主席宣布2024年奥运会在中国北京举行时,此时全场都非常兴奋,大家都鼓掌以示高兴,这种情绪属于(a)

a.应激。b.激情。

c.心境。d.情操。

9.学生在解决一个问题之后,以后遇到同样类型的问题还会采取先前的思维模式去解题,这种现象说明了什么(b)

a.原型启发。

b.定势。c.迁移作用。

d.功能固着。

10.初中生在解决问题时已出现抽象思维,这种现象在皮亚杰的思维发展阶段理论中属于那一阶段(d)

a.感知—动作阶段。

b.前运算阶段。

c.具体运算阶段。

d.形式运算阶段。

11.学生做作业时,有的学生喜欢和别对答案,不敢肯定自己的回答,有的学生坚持自己的答案。坚信自己答案的学生认知风格属于(c)

a沉思型。b冲动型。

c 场独立型。

d场依存型。

12.研究发现,人们通过视觉获得知识一般能记住25%,通过听觉能力记住15% ,如果将视觉和听觉结合起来,是65% 这种促进记忆提高方法是(a)

a多感官参与。

b合理分配复习时间。

c复习方式多样化。

d及时复习。

13.考试后,学生分析考试成败原因,并做出下一步计划和安排,这属于(b)

a精加工策略。

b元认知策略。

c组织策略。

d复述策略。

14进入中学,学生经常思考“我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我的未来应怎样”等问题,按照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形成(b)

a信任感。b 自我同一感。

c主动感。d勤奋感。

15.学生由于喜欢某个教师所教的课程。这是(c)

a近因效应。

b首因效应。

c晕轮效应。

d定型效应。

二、名词解释题

16.动机:是引起、维持个体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内在动力。

17.学习:是指学习者因经验而引起的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的比较持久的变化

18.自我效能感: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与2024年提出的,指人对自己能否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19.罗生塔尔效应:指人们基于某种情境的知觉而形成的期望或预言,会使该情境产生适应这一期望或预言的效应。也称皮格马利翁效应。

三、简答题。

20.如何明确的陈述教学目标?

答:传统的教学目标的弊端是目标陈述上的含糊性和以“教学要求”代替教学目标。考\试\大#这样陈述的目标是含糊不清的,无法观察,无法测量,更无法在教学中加以具体操作。

如何明确陈述教学目标呢?

第一,教学目标要用可观察的行为来陈述,使教学目标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教学目标的陈述要反映学生行为的变化,要陈述学生的学习结果。

明确化的教学目标的陈述方法:①行为目标陈述法。行为目标,也称操作目标,是指用可以观察和可以测量的学生行为来陈述的目标,是用预期学生学习之后将产生的行为变化来陈述的目标。

②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美国教育心理学家格伦兰提出用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结合表述教学目标的观点。先陈述内部心理过程的目标,然后列出表明这种内部心理变化的可观察的行为样例,使目标具体化。

格伦兰将内部过程与外显行为相结合的目标陈述法,既克服了严格的行为目标只顾具体行为变化而忽视内在心理过程变化的缺点,也同时克服了用传统方法陈述的教学目标的含糊和不可操作性的弊端。因此,该方法受到普遍认可和采纳。

21.简述奥苏伯尔的认知同化学习论。

奥苏伯尔虽与布鲁纳一样都认为学习是一个认知过程,是认知结构的组织和重新组织,强调已有知识经验的作用(即原有的认知结构的作用),但奥苏伯尔对布鲁纳认为发现是主要的学习方式的观点持强烈的批评态度,他认为接受学习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方式。学生主要把教师讲授的内容整合进入自己的认知结构中,以便将来能够提取或应用。他认为把接受学习等同于机械的,把发现学习等同于意义的是错误的。

学习是否有意义不取决于学习的方式是发现的还是接受的,而是取决于意义学习的两个先决条件,只是符合这两个条件就是意义学习。第一,学习内容对学生具有潜在意义,即能够与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联系起来。第二,学习者必须具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这里的心向是指学生积极主动地把新学习的内容与认知结构中已有的知识加以联系的倾向性,使新旧知识发生相互作用,导致新旧知识的意义的同化,结果,学生的旧知识得以改造,新知识获得了新的意义。

22.简述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

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功、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称为教师教学监控能力。这种能力主要可分为三个方面:⑴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的事先计划和安排;⑵教师对自己实际教学活动进行有意识的监察、评价和反馈;⑶教师对自己的教学活动进行调节、校正和有意识的自我控制。

我国学者申继亮经研究发现,有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①角色改变技术。其目的是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教育观念,提高其参加教育科研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从而自觉地实现角色的改变。

②教学反馈技术。其目的在使教师对自己教学各环节有一个准确而客观的认识。③现场指导技术。

帮助教师针对不同的教学背景,选用最佳的教学策略,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使其最终能达到对自己课堂教学的有效调节和校正。

23.简述弗落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

答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一出生就有性欲,只不过不是以**的方式表达而已。人在不同的年龄力比多通过身体的不同部位获得满足,他称这些部位为**区,并以**区的变化来划分人格发展的阶段。

人生全程可划分为五个发展阶段:口唇期、**期、性器期、潜伏期和两性期。其中前三阶段(从出生到6岁)的发展状况对以后一生的发展都起着关键作用,弗洛伊德的这种观点称为早期经验决定论。

在前三阶段,如果力比多的满足过分放纵或过分限制,就会导致人格发展的停滞,这种现象叫做固着,即人的生理年龄虽然在增长,人格却没有相应地成长,即使到了成年,心理还处在儿童的水平上。

四、论述题:

24.论述题: 结合实际论述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的基本内容。

布鲁纳认为学习的实质是学生主动地通过感知、领会和推理,促进类目及其编码系统的形成。考\试大#学生的认知学习就是获得知识结构的过程。所谓基本结构就是某一学科领域的基本观念。

主要不同在于,基本结构不仅指一般原理的学习,还包括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何去获得学科的基本结构呢?布鲁纳认为采用发现的方式学习,所谓发现是指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

发现学习强调的是学生的主动探索;教师的任务不是讲解和灌输现成的知识,而是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积极**,自行去发现材料的意义,从而自主地获得基本原理或规则。布鲁纳认为,通过发现的方式学习有利于学生直觉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发挥;有利于使外在动机转化为内在动机,提高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学会发现的最优方法和策略;有利于信息的保持和检索。

五、案例分析

25.“如何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的会上,王老师说:我的课没人听。

”***说:“我们赞成陪养学生的创造力,可不知道怎么做。”张老师说:

“考试是个指挥棒,培养了学生的想像力,答辩时答案五花八门,学生怎能通过考试?””请根据创造力培养的有关知识逐一回答老师们的困惑。

培养创造力的途径和方法有:(1)创设有利于个体创造力的环境;(2)实施教育创新,开展创新教育。改革评价机制;改革现有课程;重视健康人格的培养;培养非逻辑思维能力。

(3)开发个体创造力的具体方法:①智力激励法(头脑风暴法);②信息交合法;③联想法;④综摄法。

26.孙丽是学生,成绩还可以,但在一次期中考试时成绩突然下滑而受到老师批评,(老师并不知道她带病)后来,她每次考试都很紧张,明明掌握的东西都知道,但都忘了。同时,还有心慌,手发抖,出汗,小便急,全身紧绷等症状。

为此,她很痛苦,不知如何摆脱这种情况。

⑴这是一种什么心理症状?

⑵造成这一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⑶针对这类问题,请列举两种常用的心理训练方法。

答: ⑴她主要表现为过度紧张,以致产生了一种习得无助感。

⑵紧张是在生活情境中,对威胁性的或不愉快的因素的情绪反应或唤起性反应。它是由一定环境对个体所产生的压力而引发的反应。紧张经常产生于人们知觉到的各种不同的要求和自己的能力之间的不平衡,即自己能力太小,解决不了需要解决的问题或要完成的任务。

这种不平衡性通常产生于生理上的不适应性与心理上的不适应性。

⑶过度紧张情绪的控制方法可以着眼于以下几方面:第一是阻断导致紧张情绪的有关环节或途径,从根本上消除导致紧张的根源或刺激,以次得以放松;第二是改善环境,既要改善人生活与工作的物质环境,调节各种物质环境的刺激,使人能够较好的适应环境,又要改变心理环境,防止或消除各种矛盾、冲突和挫折因素;第三是改善和培养个体的应对能力,即培养克服困难、完成任务和适应环境的能力,这既可以通过教育和锻炼,提高原有的能力,获得新的技能来实现,又可以通过锻炼和改进个性特征,以适应环境的要求来实现的;第四,言语放松训练,这种方法是由美国心理学家舒尔兹提出的,其基本内容是:①我非常安静;②我的右(左)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③我的左(右)手或脚感到很沉重;④心跳很平稳、有力;⑤呼吸非常轻松;⑥腹腔感到很暖和;⑦前额凉丝丝的很舒服。

心理学 2024年心理学统考《心理学导论》考点分析

2015年心理学统考 心理学导论 考点分布分析。2015年考研已于12月27日 12月28日顺利结束,中公考研教研组在第一时间对各科目包括公共课和专业课真题进行了解析,并和考生们进行了 直播的分享。现阶段2016年心理学考研的同学尤其是跨专业考研的同学应该紧锣密鼓的进入基础阶段第一轮的复习了,而 心...

教育心理学心理学

填空或选择。1 我国心理学家 潘菽 在其1980年主编的 教育心理学 一书中指出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就是 教育过程中的种种心理现象 美国1971年出版的 教育百科全书 指出 教育心理学是对教育过程中的行为之科学研究,实际上教育心理学通党被定义为主要涉及学校情境中学生之学与教的科学。2 前苏联的彼罗夫斯...

2019心理学

教育心理学部分 41 如何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a 知识概括是指主体通过深度加工过程,获得对一类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联系的抽象的一般理性的认识的活动过程。b 有效地进行知识概括应 配合运用正例和反例 正确运用变式 科学地进行比较 启发学生进行自觉概括。42 精细加工策略有哪些?记忆术 做笔记 自我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