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心理学

发布 2022-10-16 08:10:28 阅读 9021

结课**。题目:从中国的传统文化看中国人。

指导老师:王广新。

班级:心理12-3

学号:120724307

姓名:泮明。

二零一四年六月十号。

说起文化心理学,就得先看文化。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能够被传承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文化的研究只是一个基础,为心理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铺垫。“心理学”才是真正的视觉对象,这样一种研究可以凸显出中国特色的心理与文化观。文化的确是心理学研究的重要因素,心理学的研究分为两种:

一种是西方的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另一种是以社会为取向的人文研究。而从人文的角度来说,就必须要研究文化心理。如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范围就是研究中国文化心理学与中国古代心理学思想史的异同,中国文化心理学与中国心理学史的异同,中国文化心理学是否在鼓吹文化本位等等。

所以中国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是必要的,而且要用适合于中国人的方法来研究,这样才有意义。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博大”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广度—丰富多彩,“精深”是说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度—高深莫测。它以儒家文化为内核,还有名家、道家、佛教、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等等。

从这些传统文化里也可以看出中国人的一些特质。

一、中国人的自我价值观。儒家主张礼治,核心是“仁”,强调传统的伦常关系,尤注重人与人之间伦理关系等。儒家在先秦遭墨、法、道等派的激烈批判,在秦代和汉初,遭统治者排斥;在六朝先后受玄学、佛学的挑战,在五四反孔非儒高潮下历空前之厄,但还是绵延至今,其原因是因为儒学植根于中国固有的价值系统而又能随时自我调整,适应了时代和社会的变化。

孔子儒家的这种“仁”的思想在中国人中是相当受欢迎的,直至今天我们仍旧是以为公、舍我为道德标准受到称赞,自我和小我的价值是微乎其微的。“大义灭亲”的行为使西方人很难读懂中国人,这种泯灭伦理人情的做法居然会受到称赞?尽管当代我们已经认识到了自我的价值,但是这种舍我为公的思想在中国仍旧是根深蒂固的。

这是文化的根源。以上我们看到儒家的“道德我”在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是如此的激荡昂扬,然而在道家看来,人应该是“柔我”,它的特点是贵柔、畏争、能忍、谦下,认为“以生为大忧,以死为至乐”这是一种厌世观,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深刻影响中国人的自我观的。

二、中国人的尚和心态。道家推崇以自然为本,以人天生之欲而推之,更加贴近于人的生活。再配以虚无为体,柔弱为刚,执一以为,齐物为心,则可以做到二厢自然,智愚相宜,强弱相合,以致物我两忘。

道家更注重如何做到自然,故有“虚无、齐物、守。

一、柔弱、纯粹素朴”五德。完成五德之后,自然而然做到儒提倡的“仁”和“义”。不管他们推崇的是什么,总体来说都是以“和”为本。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这种以儒家为统治地位的思想长期统治中国,因而导致“和”成为处理人际关系的基本准则。 老子说:

“我有三宝,持而宝之,一曰慈,二曰信,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可见我们是怕出头的,既怕出头又想让别人高看一眼,这种矛盾心理使得我们学着不失和,而不失和的最好办法就是别人做我也做,便产生了从众。因为中国人是以关系社会为基础的,所以说在关系中中国人喜欢迎合别人以求得“和”我想这也许并非刻意,而是一种集体潜意识在起作用,这样,我们就不得或主动或被动的压抑自己的欲求以求得“和”。

三、中国人的人情观。中国人“尚和”,因此对于“人情”,中国人是以“和”为前提的,而“人情”一词也是中国人所特有的。在中国文化里面中国人的“人情”是有其特殊含义、特定范围和特定方法的,在传统的中国农业社会,各种关系都是以农业为基础的,这种相对小的流动性便形成“熟人社会”,而熟人社会则必是重人情的社会。

正如梁漱溟先生所讲:“儒家学说的特色不是从社会本位或个人本位出发,而是从人与人的关系着眼,重交换”。因此说中国的农业文化底蕴决定了中国是一个重人情的社会,而中国这种人情社会势必会与西方形成完全不同的社会关系和生活方式。

四、中国人的面子观。中国人对于自己的面子如此的重视乃至认为没有面子便做不**,这种深层次的原因还要归结于中国古代文化,首当其冲的应该就是儒家文化,儒家注重“礼教”育人,一个人只要违背了“礼”就要被惩罚,被嘲笑。其次就是中国的家庭教养方式也是强化了一个人对于面子的错误理解,“孩子要长脸”大人才会有“面子”等等这些事例在生活中是不胜枚举的。

第三就是“面子”本身也是有一定的社会功能的,促使人们倾向于爱“面子”。中国人的这种“面子文化”其实在生活中是一种无形的思想,我们既不能看到也摸不到,只能意会不能言传。因此需要打开中国人的心里世界“面子”是必须要理解的,因为这是打开中国人社会交际问题的金钥匙。

五、中国人的人格。中国古代的这种思想里面有几个特点,一是“人格平等”的理想观念,但是在现实社会中确是不平等的,但是这种思想是好的。二是崇尚“内圣外王”的完美人格,“内圣外王”是儒家全部学说的总的概括。

内圣即通过修养成为圣贤的一门学问。外王即是在内心修养的基础上通过社会活动推行王道,创造和谐社会大同社会的一门学问。“内圣外王”皆以“仁义礼智”为根本指针。

孔子看来“内圣外王”是智、仁、勇的统一;道家认为”内圣外王“是慈、俭、不敢为天下先的三宝的完美统一。我们看到对于中国人的人格,先哲都希望是一个完美的统一,但是现实情景却不是这样的,因为在中国文化下面子的影响下,每一个中国人都是戴着面具的,正像美国心理学家荣格多说的“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一样,人都在隐藏自己,所以一个人的人格也不是完全暴露的。在中国这种文化影响下,我们的行为似乎大多都是多种多样的,这也看出中国人的人格体系的构建是相当的复杂和凌乱的,而且似乎中国文化中还缺少一种“唯一信仰”,因此导致中国人格趋于一种“统一中的多元化”,即在儒家为主导下的多元。

在导致形成这种思想的原因上还是因为中国。

的这种文化底蕴,自我文化,面子文化,人情文化,“和”文化等等。

六、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塑造了中国人一种民族性格,同样也塑造了中国人独特的思维方式,一段总结的话使我深有感触:或曰中国文化是人的文化,西方文化是物的文化;或曰中国文化是内省文化,西方文化是外求文化;或曰中国文化是重情文化,西方文化是重智文化;或曰中国文化是伦常本位文化,西方文化是个人本位文化;或曰中国文化重人文精神,西方文化重科学精神;或曰中国文化重统一性,西方文化重差别性。

我们看到从整体上来说,中西方文化差异是明显的,一种文化的差异性得根源根据作者所说应该是民族思维的差异性。因此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是由于中国文化所造成的,而中国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又进一步影响中国文化的发展,因此说中国都古代文化思想塑造出中国人的特有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在今天看来是一种偏重伦理而缺少认知的思维,是缺少逻辑性、分析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维。这种思维对当代中国人的影响是深远的,并且中国的这种思维方式还泛化到整个东方世界,形成一种独特的东方人的思维方式。

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是至关重要的,他与很多领域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伦理、道德、经济、政治等。当然,这也关系到我们对多外围现实世界的认识。即我们的存在决定了我们对现实的认识,中国或西方的客观文化的存在,影响了我们对周围世界的认识,包括我们对自己的认识。

文化心理学

论蒙汉民族的语言和非言语的跨文化沟通。07文化产业管理班,20071106095,张金磊。摘要 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信息 情感 思想的传递。跨文化沟通与一般的沟通有所不同,其关键就是沟通的对象拥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这种不同文化背景的差异会导致沟通方式 过程 结果的差异。而蒙古族与汉族虽然在文化背景上存在...

文化心理学

本科课程考查 专用封面。作业 题目 跨国企业多元文化认同的管理。所修课程名称文化心理学。修课程时间 2012 年 2 月至 2012 年 5 月。完成作业 日期 2012年 5 月。评阅成绩 评阅意见 评阅教师签名年月日。跨国企业多元文化认同的管理。摘要 本文对企业文化冲突及跨文化企业的文化特征进行...

文化心理学

09级应用心理学 看圣雄甘地有感。经典语言 1 评述他没有任何财富,没有任何财产,也没有任何官衔,既不是军事将领,也不是地方首长,也没有任何值得夸耀的科学成就。2 和平的 不使用暴力的 不合作。3 幸福来自你的工作和所作所为。经典动作。1 买头等窗被扔下来。2 绝食两次。3 老婆死时掉眼泪。4 纺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