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心理学提纲

发布 2022-10-15 22:16:28 阅读 3783

心理学提纲。

1. 心理学上的儿童指什么。

学前儿童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入学前这一阶段心理的发生、发展特点和规律的一门科学。

2. 心理学上的儿童年龄范围。

广义的学前期,指人从出生到进入小学之前(0~6岁)这段时期。学前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在这个年龄范围内的儿童心理的发展规律。

儿童心理学发展是指从初生到成熟时期(一般指0-18岁)心理的发展。

3. 心理现象的内容(二部分)

个体心理现象:心理过程、个体心理。

4. 心理实质。

—条件反射p32

条件反射——是指有机体在生活事件中学会的发射。条件反射的出现标志着儿童心理的发展。

—无条件反射。

无条件反射——是遗传得来的,不学而能的,是中枢神经系统的最低级部位的反射。

—第一信号活动p33

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

—第一信号系统活动。

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

—第二信号活动。

第二信号,指人类所特有的言语和文字。它可以代替第一信号建立条件反射,是第一信号的信号。

—第二信号系统活动。

第二信号系统: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是人所特有的。

5. 什么是心理研究p11-12

儿童心理学常用的研究设计:横断研究纵向研究时序设计跨文化研究

6. 心理研究的方法(前四种)p14-19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常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测验法、调查法、谈话和作品分析法。

1.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运用观察法了解学前儿童,就是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学前儿童在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中的表现,包括言语、表情和行为,并根据观察结果分析儿童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征。运用观察法研究学前儿童时应注意的问题:

(1)制订观察计划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观察者对被观察儿童的影响。要尽量使儿童保持自然状态。根据观察目的和任务之不同,可以采用局外观察或参与性观察。

(2)观察记录要求详细、准确、客观。不仅要记录行为本身,还应记录行为的前因后果。(3)观察一般应多次反复进行,通常需要两个观察者同时分别评定。

2.实验**述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方法---实验法答:对学前儿童进行实验,就是通过控制和改变儿童的活动条件,以发现由此引起心理现象的有规律性变化,从而揭示特定条件与心理现象之间的联系。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3.测验法是根据一定的测验项目和量表。来了解儿童心理发展水平的方法。测验主要用于查明儿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心理发展的差异。

4.调查访问法是研究者通过学前儿童的家长、教师或其他熟悉儿童生活的**,去了解儿童的心理表现。

5.问卷法问卷法可以说是把调查问题标准化。运用问卷法研究学前儿童的心理,所问对象主要是与学前儿童有关的**,即请赦调查者按拟定的问卷表作书面回答。

6.谈话法和作品分析法谈话法是通过和幼儿交谈,来研究他们的各种心理活动。谈话的形式可以是自由的,但内容要围绕研究者的目的展开。谈话者应有充足的理论准备,非常明确的目的,以及熟练的谈话技巧。

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

7. 自然实验法和实验室实验法的区别。

实验室实验法:易产生不自然心里状态。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常用的实验法有两种,即实验室实验法和自然实验法。

1)实验室实验法是在特殊装备的实验室内,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进行心理研究的一种方法。 实验室实验法在研究初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

优点:能够严格控制条件,可以重复进行,可以通过特定的仪器探测一些不易观察到的情况,取得有价值的科学资料。

不足:幼儿在实验室内往往产生不自然的心态,导致实验结果有局限性,特别是研究较复杂的心理现象。

应注意的方面;幼儿心理实验室内的布置,应尽量接近幼儿的日常生活环境,同时要避免无关刺激引起被试幼儿的分心;对幼儿的实验室实验,可通过游戏等幼儿熟悉的活动进行。对于年龄较小的幼儿,要用直接兴趣去激发其努力完成实验任务的动机;实验开始前要有较多的预热时间,使幼儿熟悉环境和熟悉主试从怕生、不愿意参加实验,或过度兴奋等不正常心理状态,转入自然状态。对不易进行实验的幼儿,实验者必须掌握一些技巧,诱导其接受实验;对幼儿的实验指导语,要用简明的语言和肯定的语气,有时需要具体的示范; 以帮助幼儿理解任务;实验进行过程应考虑到幼儿的生理状态和情绪背景;实验记录考虑到幼儿表达能力的特点,要准确地记录幼儿的原话,不要用**语言代替儿童的语言。

2)自然实验法。

幼儿园教师常用的是自然实验法。自然实验法的特点在于,实验的整体情境是自然的,但某种或某些条件是有目的地、有计划地控制的即在儿童的日常生活、游戏、学习和劳动等灭常活动中,创设游戏或学习活动等正常活动中,创设或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并研究儿童心理的变化。

自然实验法的优点是:使儿童在实验过程中心理状态比较自然,而研究者又可以控制儿童心理产生的条件,既与观察法接近,又是实验方法,兼有二者的优点。

自然实验法的缺点是:由于强调在自然的活动条件下进行实验,难免出现各种不易控制的因素。此外,一般来说,自然活动条件不如实验室那样有各种仪器设备,因而对实验自变量的控制和记录条件不及实验室实验。

8. 个性心理发展的6个特点p385

一、发展的方向性和顺序性心理发展是一个过程,是按照从低级到高级,按照固定顺序进行的 。

二、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三、发展的不平衡性。

1、心理的各个组成成分的发展速度是不完全平衡的 。

2、个体整个心理面貌变化的非等速性。

加速期两个加速期:6岁前——第一加速期。

青年期——第二加速期。

关键期在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在某一个特殊的年龄阶段,儿童学习某种行为、经验比较容易,效率最高,错过了这一时期弥补非常困难,这一时期被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母亲印刻)

危机期儿童在发展的某些特定年龄时期,儿童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某种否定和抗拒的行为。

四、发展的普遍性和差异性。

五、发展的生物性和社会性。

六、发展的机械论和机体论

9. 个性心理发展的现象(关键期p399危机期)

关键期——也称敏感期、临界期,是指形成某种反应和学习某种行为的大好时机。2—3岁时口语的发展的关键期,4岁时图形只觉得关键期,外语的学习最好不超过12岁。

危险期——是指在发展的某些年龄时期,儿童的心理常常发生紊乱,表现出各种否定和抗拒行为。

10. 关于影响心理的因素①遗传决定论p417-419②环境决定论。

遗传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发展是受先天不变的遗传所决定的。个体的发展及其个性品质早在生殖细胞的基因中就决定了,发展只是这些内在因素的自然展开,环境和教育仅起一个引发的作用。

环境决定论理论观点:儿童心理的发展是环境教育的机械作用的结果。

相互作用论理论观点:遗传对儿童心理发展作用的大小依赖于环境的变化,而环境作用的发挥也受遗传限度的制约。

11. 格塞尔双生爬梯实验p408①成熟②学习。

双生子爬梯实验。

12. 影响儿童心理发展因素,起什么作用p402-403,p411

1)客观因素①遗传和生理成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自然物质前提,就是说为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可能性。②环境和教育提供儿童心理发展的决定性条件。(社会环境可以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可能性变为现实、环境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③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最重要的客观因素。

2)主观因素——所谓音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观因素,是指儿童心理的内部因素。儿童心理的内部矛盾,儿童心理的内部之间的矛盾,是推动儿童心理发展的根本原因。(具体的而说包括幼儿的需要、兴趣爱好、能力、性格、自我意识以及心理状态等。

其中,最活跃的因素是需要)

3)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4)主客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是在活动中实现的。

13. 感觉是什么,知觉是什么。

感觉:人脑对当前直接作用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

感觉是一种直接反映,它要求客观。

一、感觉的作用:感觉是认识活动的开端,也是其它心理现象发生发展的基础。

二、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属性的反映。

感知觉共同点:对客观事物直接反映,映像都是客体的具体的形象属于认知过程的感情阶段其源泉是客观事物。

客观事物作用于器官;感知觉才会产生,事物消失了感知觉也就消失了。

14. 感受性变化的几种现象。

光的暗适应(由明到暗):感受性提高。

光的明适应(由暗到明):感受性降低。

15. 感觉适应/对比。

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

光的暗适应(由明到暗):感受性提高。

光的明适应(由暗到明):感受性降低。

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可分为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16. 感觉的相互补偿。

感觉的相互补偿:某种感觉系统机能丧失后继而由其他感觉系统的机能来弥补。 因此人的感受性是可以改变的。

17. 知觉特性p101特性何意。

儿童颜色知觉发展特点:

一般情况下,儿童对颜色的感觉识别能力优于,早于它的语言辨认。

儿童的颜色视觉有个别差异,也有性别差异。

学前儿童知觉发展。

空间知觉:形状知觉、大小知觉、距离知觉、方位知觉 、深度知觉。

18. 测查辨色能力方法(3点)

测定儿童能否辨别颜色的方法。

1、配对法。用这种方法,有研究发现,2岁儿童30%左右能正确区分红、白、黄三色,2.5岁已有95。8%能正确识别红、白、黄、黑绿、蓝、橙8种颜色。

2、指认法

3、命名法

19. 婴儿触觉探索方法①口腔②手。

一)儿童触觉的发生儿童出生就有触觉反应,许多种无条件反射都有触觉参加。

二)口腔的触觉儿童出生具有口腔触觉,且通过它认识物体。

三)手的触觉1.触觉探索主要通过手来进行,儿童出生就有本能触觉反应;2.视觉和手的触觉协调,是半岁婴儿认知发展的里程碑,也是手的真正触觉探索的开始;3.眼手协调出现的标志是伸手能抓到东西.表明儿童知觉达到了能知觉到物体的位置、手的位置、视觉指导手的触觉活动。

20. 深度知觉:视崖,测什么p80

吉布森和沃克设计“视崖”试验。 (说明孩子已有深度知觉)

深度知觉——对同一事物的凹凸程度或不同物体的远近的程度的知觉。“视崖”实验就是检测儿童的深度知觉的实验。

21. 方位知觉(先上下,次前后,后左右)

三)方位知觉。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盲儿也能够依靠声音对物体定位。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第八章学前儿童言语的发展。本章概述。言语是人们理解别人所说以及自己使用语言表达所想的过程。言语是一个动词,强调对语言的运用,而语言是一个名词,是人们交流的工具。儿童言语的发展是一个客观的缓慢的过程,包括语音识别 语音模仿 词义理解 词汇学习 语法学习以及口语表达和书面表达等过程。儿童言语发展由其生理...

《学前心理学》复习提纲

一 名词解释。1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2 儿童心理的最近发展区。3 自我意识。4 关键期。5 转折期和危机期。二 简答题。1 试说明幼儿自我评价发展的趋势及其主要特点。2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总趋势表现在哪些方面?3 简述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趋势。4 简述幼儿性格的年龄特点。5 简要说明学前儿童再造...

学前心理学

模拟题b 一 单项选择题1 心理是人脑对 a 客观现实像镜子一样的反映b 客观现实被动的反映c 客观现实能动的反映d 客观现实原原本本的反映。2 儿童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 a 痛觉b 听觉c 味觉d 视觉。3 儿童出生后就出现注意现象,这实质上是一种 a 选择性注意b 有意注意c 定向性注意 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