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心理学重点

发布 2022-10-15 12:21:28 阅读 3992

基础心理学知识重点。

1、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活动的器官。心理是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活动的结果,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是从事心理活动的器官。

2、无脊椎动物的神经系统非常简单,只具有某种感觉器官。

3、孟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善的;荀子主张所有的人都是性恶的;世硕主张人性是有善有恶的;告子主张人性都是无善无恶的。

年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是科学心理学诞生的标志。

5、研究心理现象的心理学影视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结合的中间科学。或边缘科学。

6、美国心理学家华生反对构造学派的观点,创立了行为主义。

7、神经元由细胞体、树突、轴突三部分组成。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心理和整合信息的功能。

8、外周神经系统就是由遍布全身的神经组成。包括12对脑神经和31对脊神经组成的躯体神经系统及自主神经系统。

9、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脊髓和脑。脑又由脑干、间脑、小脑、端脑构成。脑干包括延脑、桥脑、中脑三部分。

脑干是脑的最古老的部位。脑干网状结构调节脑结构的兴奋性水平,是睡眠与觉醒的神经结构。

10、间脑:丘脑是大脑皮层下除嗅觉外所有感觉的重要中枢。下丘脑是内脏系统活动的中枢。上丘脑参与嗅觉和某些激素的调节。底丘脑调节肌张力,使运动能够正常进行。

11、小脑的结构与脊髓相反:表层是灰质,深层是白质。功能是保持身体平衡,调节肌肉紧张度,实现随意和不随意运动。

12、大脑两半球的解剖结构基本上是对称的,但其功能是不对称的,这种功能的不对称性叫做“单侧化”。惯用右手的人,左半球言语功能占优势,右半球占优势的功能是不需要言语参加的空间知觉和形象思维活动。左利手的人,有的和右利手的人相反,有的没有单侧化的现象。

13、巴甫洛夫学说的几个概念。

兴奋:指神经活动由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转为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

抑制:指神经活动由活动的状态或较强的活动状态,转为静止状态或较弱的活动状态。

反射:是有机体在神经系统的参与下,对内外环境刺激作出的规律性回应。

反射弧:实现反射活动带神经通路。由感受器、传入神经、传出神经、反射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五个部分组成。

反馈:是指反射活动的结果又返回传到神经中枢,使神经中枢及时获得效应器活动的信息,从而更有效地调节效应器活动带过程。

无条件反射:是动物和人生而具有,不学而会的反射。

条件反射:是个体通过模仿、学习,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

14、巴甫洛夫条件反射称为经典条件反射,斯金纳研究的条件反射称为操作条件反射,或工具条件反射。

15、动力定型:大脑皮层对刺激的定型系统所形成的反应定型系统。

16、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17、感受性:感觉器官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感受性是用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二者成反比,阈限值低感受性高,阈限值高感受性低。

绝对感觉阈限(感受性):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强度。差别感觉阈限(感受性):

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变化量。又叫差别阈限或最小可觉差,18、韦伯定律:差别阈限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它随着原来刺激强度的变化而变化,差别阈限和原来刺激强度的比例却是一个常数。

公式:△i / i = k △i 是差别阈限,i 是原来的刺激强度,k 是韦伯常数,或叫韦伯分数。

19、费希纳定律:s = klg r s 代表心理量,r 代表物理量,k 是一个常数,不同感觉道的k值是不同的。费希纳定律也只适用于中等强度的刺激。

20、感觉适应:在外界刺激持续作用下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

感觉后象:外界刺激停止作用后,还能暂时保留一段时间的感觉形象。正后象;负后象;红色的负后象是蓝绿色,黄色的负后象是蓝色。

感觉对比:不同刺激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红花还得绿叶配。同时对比:两种感觉同时发生所形成的对比。相继对比:两种感觉先后发生所形成的对比。

联觉:一个刺激不仅引起一种感觉,同时还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21、部分色盲分为红绿色盲、黄蓝色盲。色觉有缺陷的人是靠明度的差别来“辨认”颜色的。色觉异常绝大多数是遗传的原因造成的。色盲中男性色盲的人数大大高于女性色盲的人数。

22、听觉——在听阈范围内,人们对1000hz – 4000hz的声音最敏感。60岁以后随年龄的增长感受性逐渐降低。老年人听觉感受性的降低的特点是,首先丧失对高频声音的听觉,随年龄的增长听觉丧失向低频发展,当扩展到中频时影响言语听觉。

听觉适应:声音持续作用下听觉感受性降低。听觉疲劳:

强度太大或时间太长,引起听觉感受性在一定时间内降低。

23、声音有音调、响度、音色三种性质。音调由声波的频率决定,频率越高音调越高;响度由声波的振幅决定,振幅越大声音越响;音色是由声波的波形决定的。

24、嗅觉是最古老的感觉。

25、**痛和内脏痛的区别在于,内脏痛的性质不清,定位不准,而且具有放射的现象。痛觉对机体具有保护作用。

26、知觉的特性:整体性;选择性—人们根据自己的需要把一部分物体当做知觉的对象,知觉得格外清晰,而把其他对象作为背景,知觉得比较模糊;恒常性;理解性。

27、时间知觉:物质现象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估计时间的方法:钟表;自然界昼夜交替;四季周期性的变化;人体生理、心理活动周期性的变化……

影响时间知觉的因素:1.听觉估计的准确度最高,视觉最低,触觉居中;2.

较长时间易估短,太短时间易估长;3.活动内容丰富易低估,贫乏易高估;4.态度和情绪也影响对时间的估计。

生物钟:机体内部生理节律性的变化所引起的外部行为的节律性变化。

28、运动知觉: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移产生的知觉。似动现象(动景现象、∮现象):空间并没发生位移,却被知觉为运动。

29、错觉: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对管事物的歪曲知觉,带有固定的倾向。特性:只要具备了错觉产生的条件是必然会产生的,通过主观努力无法克服。

30、记忆:是过去的经验在头脑中的反应。

遗忘:对识记过的材料既不能回忆也不能再认,或者发生了错误的回忆或再认的现象。遗忘的进程:先快后慢。

31、表象的特征和作用:①直观形象性;②表象的片段不稳定性;③可操作性—表象的可操作性使表象成了想象的素材;④概括性。

32、认知心理学把记忆看作是人脑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储存和提取的过程,并按信息的编码、储存和提取的方式的不同,以及信息储存时间长短的不同,将记忆分作为三个系统——瞬时记忆、短时记忆、长时记忆。

瞬时记忆:是一种表象式的记忆,也叫感觉记忆、感觉登记。瞬时记忆的编码方式是外界刺激物的想象;瞬时记忆的信息首先是以感觉后象的形式在感觉通道内加以登记。

短时记忆:容量有限,大约为7±2,即5~9个项目;语言文字材料在短时记忆中多为听觉编码,非语言文字的材料主要是形象的记忆,也有小亮点语意记忆。

长时记忆:分为语义编码和形象编码。长时记忆的遗忘是自然的衰退或干扰造成的。干扰可分为前摄抑制、倒摄抑制。

系列位置效应:系列两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忆效果好。首因效应:系列开头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近因效应:系列末尾比系列中间的材料记得好。

33、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的认识,主要特征:间接性、概括性。

34、根据思维的形态:把思维分为动作思维、形象思维、抽象思维。

按照探索问题答案的方向的不同:把思维分为辐合思维(求同思维):按照已知的信息和熟悉的规则进行的思维。发散思维。

35、概念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特性的反映,是以词来标示和记载的,是思维活动的结果和产物,同时又是思维活动借以进行的单元。

36、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迁移的作用;原型启发;定势:人们在从事某种活动前的心理准备对后边所从事的活动的影响。

37、言语是人们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语言是社会现象,言语是心理现象。语言又是人们用以思维和交际的工具。言语要借助语言实现,言语离不开语言。

38、言语运动中枢(布洛卡中枢):表达性失语症:说话迟钝费力,不能说出连贯、流畅的语言,但其发音器官没有毛病,而且病人还能听懂别人说的话,还能写字、认字。

言语听觉中枢(威尔尼克中枢):接受性失语症:能听到声音,听觉器官正常,不能分辨语音,对字词也失去了理解能力。

视觉性言语中枢:失读症:能看到字词,却不能理解字词含义。

书写性言语中枢:失写症:其他运动机能正常,却不能写字绘画。

39、想象是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表象:记忆范畴;想象:思维范畴。

40、意识包括对外界事物的觉知,也包括对自身内部状态的觉知。

41、根据脑电波的变化,可以将睡眠分为4个阶段。此后便进入快速眼动睡眠阶段,梦境开始出现,大约持续5~10分钟。在快速眼动睡眠阶段,眼动仪回检测出眼球出现了快速的运动。

梦的特点:梦境的不连续性、不协调性和认知的不确定性。

42、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注意只是心理活动或意识活动的一个特点,是心理过程的一种状态。注意不是一种心理过程,不反应任何事物,也不反应事物的任何属性。

注意的种类: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

43、和注意的稳定性相反的注意品质是注意的分散,即平常所说的分心。注意的分散:指注意离开了心理活动所要指向的对象,而被无关的对象吸引去的现象。

注意转移:由于任务的变化,注意由一种对象转移到另一种对象上去的现象。

注意分配: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不同的对象,同时从事几种不同活动的现象。能够分配注意的条件:

所从事的活动中必须有一些活动室非常熟练的,甚至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另一个条件是,所从事的几种活动之间应该有内在的联系,没有内在的联系的活动很难同时进行。

44、需要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表现为有机体对内外环境条件的欲求。需要的种类:从需要产生的角度加以分类:

自然需要(是由生理的不平衡引起的需要)、社会需要(是反映社会要求而产生的需要,如求知、交往等的需要)。社会需要时人所特有的,是通过学习得来的,所以又叫获得性需要。人和动物的自然需要是不一样的。

心理学基础重点

第一章绪论 心理学的概念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 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 心理过程个性心理。个性特征中具有核心意义的特征是性格,最为稳定的特征是气质。心理学源于哲学。1866年,布罗卡发现了位于额叶的 言语运动中枢 科学心理学的诞生 冯特于1879年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

《基础心理学》重点

思考题。1 名词解释。心理 人格 适应 错觉 定势 社会知觉 表象 工作记忆 内隐记忆 情绪记忆 前摄抑制 创造思维 创造想象 概念 功能固着 道德感 自我实现 成就动机 内归因 外归因 气质 性格 首要特质 共同特质 投射测验2 心理学研究的对象 原则及方法。3 人格及其构成。4 大脑皮层高级神经...

心理学基础重点梳理

第一章心理学概观。第一节什么是心理学 1.心理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和行为的科学。2.行为 外显的 可观察的反应动作或活动。3.意识 意识就是现时正被人觉知到的心理现象。4.无意识 无意识活动也是人反映外部世界的一种特殊形式。人借助于它来回答各种信号,而未能意识到这种反应的整个过程或它的个别阶段。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