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考试卷。
每小题4分,共100分) 班级: 姓名:
一、基础知识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读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举酒属(zhǔ)客修禊(qì) 流觞(shāng) 管弦(xián)
b.何可胜道(shèng) 愀然(qiǎo) 桂棹(zhào) 山川相缪(liáo)
c.酾酒临江(shī) 会稽(kuài) 梵语(fán) 瑰怪(guī)
d.冯虚御风(píng) 褒禅山(bāo) 蜉蝣(fú yóu) 枕藉(jiè)
2.下列各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静燥不同临文嗟悼溯流光须臾。
b.杯盘狼籍洗盏更酌举匏尊嫠妇。
c.横槊赋诗幽暗昏惑友麋鹿幽壑。
d.舳舻千里窈窕之章齐彭觞庐冢。
3.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特点的一句是( )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b.凌万顷之茫然。
c.客有吹洞箫者。
d.虽无丝竹管弦之盛。
4.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特点的一句是( )
a.不吾知其亦已兮。
b.何为其然也?
c.渺渺兮予怀。
d.而又何羡乎?
5.选出下列句式特点不同于其他三句的特点的一句是( )
a.当其欣于所遇,暂得于己,快然自足。
b.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往往有得。
c.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月出于东山之上。
6.下列有关文化史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永和九年,岁在癸丑”中“癸丑”属于干支纪年法,由此推断永和十二年应为庚未年。
b.“暮春之初”中的“暮春”表示“三春”的晚春时节,又称“季春”。
c.“七月既望”中的“既望”为月相纪日法,既望指农历十六日。
d.“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中的“浮图”属于佛家用语,可表示佛、佛塔或和尚。
7.下列对文学史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序是一种文体,有两种:一是赠序,一是书序。后者有的写法上同散文笔调,这一类多是为诗歌唱和的集子而作,《兰亭集序》就是写法上同散文笔调的一篇文章。
b.赋,是一种文学体裁,主要特点在于描绘客观事物,极尽夸张铺排之能事,形象绚丽,规模壮阔动人。《赤壁赋》在形式上并没有脱离传统的赋体的规格,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和情韵,但它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使文章又有散文的透辟理意。
c.记是古代一种散文体裁,主要通过叙事写景、状物来抒发情怀抱负,阐述某些观点。在写法上大多以记述为主而兼有议论、抒情成分,如《游褒禅山记》。
d.唐宋八大家是唐宋时期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王安石,欧阳修,范仲淹,苏轼,苏洵,苏辙。他们提倡散文,反对骈文,给予当时和后世的文坛以深远的影响。
8.下列对文学史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羲之,东晋著名的书法家,被后人誉为“书圣”。字俊少,和儿子王献之并称“二王”。所书《兰亭集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b.苏轼,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苏洵分别被称为“小苏”和“大苏”,著名的“苏门四学士”:黄庭坚、秦观、晁补之、蔡襄便出自其门下。
c.王安石,北宋著名的改革家。字介甫,晚号半山,江西抚州临川人。死后谥曰“荆”,故又被称为“王荆公”。。
d.《游褒禅山记》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王安石的代表作。半山老人的著作集得名方式与苏轼的《东坡文集》、白居易的《白氏长庆集》不同。
9、下列句子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
b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引以为流觞曲水。
d长乐王回深父。
10、下列各组划横线字的解释相同的一项是( )
a 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纵一苇之所如。
b所以游目骋怀,足以极视听之娱;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c 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歌曰:桂棹兮兰桨。
d 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投诸渤海之尾。
11.下列对加点“之”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 (助词,不译)
b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助词,的)
c 及其所之既倦动词,到、往)
d 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代词)
12、下列各项画线词解释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其文漫灭(碑文) 凌万顷(越过) 狼藉(凌乱)
b无物以相之(帮助) 列坐其次(次序) 或因寄所托(有时)
c酾酒临江(喝) 举酒属客(嘱咐) 咎其欲出者 (灾祸)
d扣弦而歌(敲) 庐冢 (坟墓) 拥火(持、拿)
13、下列选项中两组划线词意义和用法全都不同的一项是( )
a. 向之所欣不知老之将至。
及其所之既倦仰观宇宙之大。
b. 徘徊于斗牛之间外欺于张仪。
月出于东上之上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
c. 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则其至又加少矣。
其孰能讥之乎吾其还也。
d. 其孰能讥之乎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相与枕藉乎舟中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14.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译文:抬头看宇宙那么大,低头看万物那么多。
b.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暂且不是我拥有的,即使是细小的事物也不取。
c.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译文:本来知道把死和生等同起来的说法是不真实的,把长寿和短命等同起来的说法是妄造的。
d.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月亮从东山升起,在斗牛之间来回移动。
15.下列句子翻译错误的一句是()
a.酾酒临江,横槊赋诗。
译文:面对大江斟酒,横执长矛吟诗。
b.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
译文:每当看到古人发生感慨的原因,感触像符契那样相合。
c.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译文:道路又平坦又近,来游览的人就多;道路又危险又远,到那里的人就少。
d.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译文:有时候通过寄情于自己精神情怀所寄托的事物,在形体之外,不受任何约束地放纵地生活。
16.下列划线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在这里,不同时期、不同国度的历史名人画像济济一堂,有比利时的著名君主,有统治过布鲁塞尔的西班牙、荷兰、法国等国君主的画像,拿破仑的画像依然是那么俯仰一世。
据我看来,他是个潇洒儒流,放浪形骸地度过了一生。
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情随事迁,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
平时憎恶我的却总希望我做一个完人,即使敌手用了卑劣的流言和阴谋,也应该正襟危坐,毫无愤怨。
我不把自己的作品看得那么高,我觉得我的作品是沧海一粟的。
北方有佳人,遗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
a④⑥ b⑤c④⑥d⑤⑥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莫言的作品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建构了独特的主观感觉世界,带有明显的“先锋”色彩,被归类为“寻根文学”作家。
b. 中华全国总工会紧急拨款100万元,用于对在黑龙江省鹤岗新兴煤矿**事故中遇难矿工家属的慰问。 c.
叶嘉莹八十高龄还坚持著述、讲授,仅仅是因为她认为独享诗词之美“上对不起未来的学者,下对不起千古以上的诗人”。 d. 智能运动手环为用户利用智能技术提供人性化的便捷服务,并且根据消费者的生活习惯、操作习惯来满足其功能诉求和心理需求。
18.指出下列句中加线词语的词类活用类型分组正确的一项( )
1)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2)邻之厚,君之薄(3)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④侣鱼虾而友麋鹿⑤渔樵于江渚之上⑥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⑦击空明兮溯流光⑧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⑨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⑩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
a(1)(2)/(4)(10)/(3)(6)(7)/(5)/(8)(9)
b(1)(2)/(4)(10)/(3)(6)/(5)(7)/(8)(9)
c(1)(2)/(4)(10)/(3)(6)/(5)/(7)/(8)(9)
d(1)(2)/(4)(10)/(3)(6)/(5)(7)(9)/(8)
1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与例句中加点的词在活用上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a.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 b.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
c.尚足以明也 d.顺流而东也。
20.下列各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1)名:以故其后名之曰 (2)名: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
b(1)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2)问其深。
c(1)西望夏口,东望武昌 (2)顺流而东也。
d(1)及其所之既倦2) 辍耕之垄上。
21、对下列句子中“其”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独其为文犹可识 ②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距其院东五里 ④问其深,则其好游者不能穷也。
a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相同 b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不同。
c ①和②相同,③和④也相同 d ①和②不同,③和④也不同。
二、课外阅读。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试 1
高中语文必修三 第三单元综合测验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测试总分150分 班级姓名得分。一 基础题 每小题3分,共24分 1 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 饿殍 pi o 逡巡 q n 弃甲曳兵 y 丢三落四 lu b 中绳 zh ng 句读 d u 瓮牖绳枢 y u 心广体胖 p ng c 庠...
高中语文必修2第三单元 共三课
高中语文必修 二 第三单元 一 单元导读。本单元学习的是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古人有 登高必赋 的传统,他们在对自然风物进行描绘的同时,往往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其中,以达到 物我两忘 的境界。兰亭集序 是为一次宴集所作的诗歌而写的序言,一直在文学史和书法史上具有很大的名气 赤壁赋 是作者被贬黄州政治上不...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 班级姓名得分 1 单项选择题 请将选项填在下面空格中,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移粟 s 洿 ku 池狗彘 zh 不王 w ng b.鱼鳖 bi 丧 s ng 死饿莩 f 孝悌 d c.数 c 罟衣 y 帛颁 b n 白兵刃 r n d.鸡豚 t n 庠 y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