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五第三单元教案

发布 2022-10-12 11:07:28 阅读 5642

《咬文嚼字》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解析。

这篇文章是朱光潜先生的一篇随笔,同时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议**。他告诉人们无论阅读或写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励,追求艺术的完美。在教学过程中,应一方面抓住议**的特点,了解作者观点,理清论证思路;一方面引导学生培养咬文嚼字的精神,养成良好的阅读和写作习惯。

因此,教学设计在分析论证思路的同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质疑**的习惯,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将这种思维习惯运用到自己的学习中。

教学目标及解析。

1、理解文章内容,掌握文章写作思路。

2、熟悉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出题陷阱,掌握论述类文本做题技巧。

3.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咬文嚼字”的习惯。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和分析论述类文本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论述类的文章已经不陌生了,在必修3的第四单元,已经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初步训练了学生的做题能力,但是时间久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知识已经遗忘,所以此次教学的目的是延续之前所学,进一步的来巩固和复习。

教学支持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1、基础流程。

导入→前置作业检查→小组合作→目标检测→课后作业。

2、教学情境。

一) 导入。

请同学们用好、酒、喝三个字组成不同的几句话,体会意味有何不同。

示例:1.酒好喝酒的味道不错。

2.酒喝好劝客人开怀畅饮。

3.喝酒好适量饮酒有利于身体。

4.喝好酒饮用质量差的酒对身体有害。

5.好酒喝酒的质量不错,可放心饮用。

6.好喝酒批评是个酒鬼,贪杯好饮。

师:由此可以看出,同样三个字,顺序不一样,分别组成的句子,意思也就变了,因此,有时候我们需要根据自己内心所要表达的意愿来进行遣词造句。这种遣词造句在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这里被称为咬文嚼字。

下面我们就运用论述类文本阅读的方法一起来**文本。

二)前置作业检查。

1、回顾论述类文本阅读题出题陷阱。

明确:部分与整体、主观与客观、原因与结果、主要与次要、肯定与否定。、已然与未然、偷换概念、张冠李戴、无中生有、曲解文意、答非所问。

2、通读全文,勾画每一段落的关键句,并概括段意。

3、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列举了哪些例子并分别说说证明了什么观点?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文本内容,理清作者论述的思路。

师生活动]学生讨论五分钟,进行小组展示,教师点评补充。

四) 目标检测。

1、回顾论述类文本阅读的解题方法,完成习题。

下面不属于“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比“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更有味原因的一项是( d )

a.“你这什么”是坚决的判断,而且省略去了必须有的附带语,语气更强。

b.“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是惊叹语,表达着对宋玉的极端憎恶,情感更强。

c.“你是什么”只是不带情感的判断,纵有情感也不能在文字本身上见出。

d.“你是什么”并不只是单纯的叙述,也并非如郭沫若所说“没有更多的含意”。

明确:d项根据原文第一段倒数第五行说“你是什么”并不只是单纯的叙述,如郭沫若所说“没有更多的含意”但选项却说“你并不只是”和也并非如郭沫若所说“没有更多的含意”,“并非”二字含有否定的含义,所以犯了曲解文意的毛病。

师:复习:读、画、审、找、比五步法来进行解题。

1、读——读原文。通读全文,思考四个问题

本文依照怎样的顺序布局谋篇、组织文章,其段落之间的关系如何;

行文中为突显立意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段和材料;

文本主要谈的是什么问题或就什么事情阐述道理;

作者的基本立场、观点、情感和态度是怎样的。

2、画---画要点。

学会勾画要点,只有把每一段的小论点、小中心提炼出来,才能对原文的轮廓形成大致的印象,才能分清作者主要说的是什么,分了几个方面,每个方面又有哪些具体内容。只有这样,才能总体把握全文的主要内容,不会犯断章取义、以偏概全的错误。

3、审——审题干。

审清题干要求,明确题目要求是什么:正确还是不正确的项、属于还是不属于、能还是不能,找正确项,须用排除法;找错误项,运用重点突破法。如果要选的是原因或者依据也要搞清。

4、找——找原文。

把选择项在原文中所对应的内容找出来。

5、比——比文题。对照原文,分析选项,得出答案。

把选项和在原文中找到的相关语句进行比较,做出准确的判断和选择。

明确整体和局部的关系。关键是对文章的整体有个把握,考题往往是考某一点,要有总分的概念,虽然问在一点上,但实际是关系到整篇文章的,一定要学会整体阅读理解。

透视题干的重点和考点。拿到题目以后不要先急于答题,要先分析、理解、透视。

理解含义深刻的词句。一篇文章中总有些词、句子含义深刻,或者包括哲理、或者点明中心,或者是耐人寻味的,这些词和句子同学们一定要去理解。考论述类文本阅读就是考三个字“懂不懂”,因此看懂、理解是最重要的。

善于筛选和整合文中的信息。“整合”就是把散布在文章各个方面的信息提取出来,并组织成一个观点,需要自己概括。这个考点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能力,首先要有分清思路的能力,其实是筛选整合信息的能力,再次是概括的能力,这属于现代文阅读中较难的考点。

配餐作业。1.下面对“咬文嚼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咬文嚼字”的涵义通常不很好,因为它在很多时候是一个坏习惯。

b.“咬文嚼字”是在阅读和写作时必须有的一字不肯放松的谨严精神。

c.“咬文嚼字”是调整文字所表现的思想和情感,而非斟酌文字的分量。

d.“咬文嚼字”是对文字的细心玩索,它需要对文字有一定的敏感。

明确:此题是在事物的性质上设置了干扰,课文中肯定的说“表面上看像是斟酌文字的分量(第三段第四句)”而选项c却否定地说“而非斟酌文字的分量”;选项有意将材料肯定的事物加以否定。

2.下面不是用来表明“文字和思想感情的密切关系”的一项是( b )

a.更动文字的同时就更动了文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诗文的内容和形式是相随而变的。

b.为了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今人借传为美谈的“推敲”来代替它要表达的意思。

c.“推”字表明寺里只有一个和尚,足以显出寺里的冷寂,也可表现和尚的胸襟气度。

d. 韩愈对“推敲”的修改未必妥当,因为他未必知道贾岛当时心里玩索而要表现的意境。

明确:强加因果。原文第五段第四行“这段文字因缘古今传为美谈,今人要把咬文嚼字得意思说好听一点,都说推敲”。

而选项b得意思是说“为了把咬文嚼字的意思说得好听一点,所以今人借传为美谈的“推敲”来代替它要表达的意思。原文里没有因果关系,所以属于强加因果。

3.下面对第六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字的难处在于意义的确定与控制,因为字的意义有两种:一是直指的,一是联想的。

b.直指的意义明显而确实,它适宜于科学的文字,因为它可以使科学的文字更精确。

c.联想的意义虽然难用,但它可以使意蕴丰富,因此,文学的文字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

d.“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之所以妙,就在于它巧妙的使用了文字联想的意义。

明确:c项犯了范围失当得毛病。原文说“文学的文字有时必须顾到联想的意义,尤其在诗方面”。c选项没有提到尤其在诗方面。

4.下面对“套板反应”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人们在写文章时不加斟酌地使用一些套语滥调就是所谓的“套板反应”,它是创造动机的仇敌。

b.“套板反应”不只是用字用词的问题,它还会影响到文章的运思布局,甚至一个人的人生态度。

c.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大半由“套板反应”产生,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d.克服写作时的“套板反应”要“唯陈言之务去”,不用俗滥的语言,也就不会用俗滥的思想情感。

明确:偷换概念。原文的意思是说“套板反应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而选项c却说“报章杂志、尺牍宣言里的思想感情和语言引不起读者新鲜而真切的情趣。”

说“木叶”》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及解析。

木叶”即“树叶”,但是古代诗歌中有用“树”的,有用“叶”的,就是用“树叶”的十分少见。由于作者是一个学者,也是诗人,有着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联想力,因而对“树”与“木”、“树叶”与“木叶”、“木叶”与“落叶”、“木叶”与“落木”所造成的诗的意境的差别,做出了极为精细的美学辨析,使我们对古诗词艺术中的精微之处有了更深的体察,值得我们借鉴。学习这篇课文需要我们逐字逐句认真、细致地读,把整篇文章贯穿起来,各个部分融会贯通,就可以把握文意。

教学目标及解析。

1、抓住关键词句,理清写作思路和把握作者的主要观点。

2、理解“木”与“树”,“树叶”与“木叶”,“落木”与“落叶”,“木叶”与“落木”的不同意味。

3、了解古诗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质。

教学重点: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教学难点:掌握阅读和分析论述类文本的方法。

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对于高二的学生来说论述类的文章已经不陌生了,在必修3的第四单元,已经进行过系统的学习,初步训练了学生的做题能力,但是时间久了,很大一部分学生对之前学到的知识已经遗忘,所以此次教学的目的是延续之前所学,进一步的来巩固和复习。

教学支持条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基础流程。

导入→前置作业检查→小组合作→目标检测→课后作业。

2、教学情境。

1)导入。提问:杜甫的《登高》一诗中有两个千古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试问:其中的“落木”何意?

明确:“落木”即“落叶”。

教师:那杜甫为什么不说“无边落叶萧萧下”呢?“木”和“叶”有何区别呢?让我们一起阅读林庚的《说“木叶”》来解开这个“谜”吧!

2)前置作业检查。

1、了解作者。

明确:林庚,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既是诗人,又是学者。在唐诗和楚辞的研究中卓有建树,提出了著名的“盛唐气象”。

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教案

拿来主义。简介作者。鲁迅 1881 1936 原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 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 中华民族魂 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创作了大量的 杂文 散文和诗歌。鲁迅先生的杂文不仅犀利 深刻,如匕首 投枪刺向敌人胸膛,而且数量庞...

高中语文必修三第三单元检测

总分100分 班级姓名得分 1 单项选择题 请将选项填在下面空格中,每题3分 1 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没有错误的一项是 a.移粟 s 洿 ku 池狗彘 zh 不王 w ng b.鱼鳖 bi 丧 s ng 死饿莩 f 孝悌 d c.数 c 罟衣 y 帛颁 b n 白兵刃 r n d.鸡豚 t n 庠 y ...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方案

高中语文必修5第三单元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材分析 这个单元编选了 咬文嚼字 说 木叶 和 谈中国诗 三篇文章,体裁属于文艺评论和随笔,题材设计 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或议论中国诗歌这一体裁,都能持之以恒,自成一家之言。咬文嚼字 一文主要谈文学创作,全文贯穿着作者的一个总的指导思想,即文字和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