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

发布 2022-09-25 18:04:28 阅读 6026

2023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新课标i卷】

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类有关“艺术”的概念,是历史地形成的。通过历史的考察,可以发现,我们一向认为的那些自然而然、古已有之的概念,其实是在相当晚近的时代才被人们创造出来的。我们今天所具有的关于“艺术”的“自然而然”的常识,是一种历史的构造。

关于艺术定义的历史,我们可以分成三段来考察,即古代对真正艺术的追求,近代以单一的原则来定义艺术,以及现代分析美学对艺术定义的研究。

在古代,对艺术的评价之中,就已经有了寻求艺术定义的萌芽。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写到,用界笔直尺画出来的画,是“死画”,而像吴道子那样“意存笔先”“守其神,专其一”所作出来的画,是“真画”。提出一些艺术观念,将符合这些艺术观念的艺术品称为艺术或真正的艺术,这种做法,应该视为现代艺术定义的萌芽。

类似的情况在欧洲也有。然而,那时还没有现代艺术的概念,所表达的只是在创作中的追求和在欣赏时的提示而已。

为艺术下定义的要求,是在现代艺术体系形成之时才形成的。这是一种艺术的自觉。当夏尔巴托提出“美的艺术”体系之时,就认为,这些不同门类的艺术要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原则上。

他说艺术是“模仿”,对此,有许多人反对。这不要紧,将人类的一些不同的活动及其成果放在一道,宣布它们都是“美的艺术”,又认定它们是依据共同的原则生产出来的,这已是思维的一大进步。或者可以说,巴托实现了从“什么是艺术”到“艺术是什么”的转化。

从这时起,人们就开始寻找艺术的定义了。

关于艺术的定义,有两种类型:第一种是规范性的。制定一个标准,将符合这个标准的说成是艺术,而不符合这个标准的,就宣布它不是艺术。

第二种是描述性的。它不是要告诉艺术家如何创作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品,而是面对被公认的艺术品,对它的特征作出描述,说明它们作为艺术,有什么共同的特征。一些较为古典的关于艺术的定义,例如认为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现实的再现”等等,兼有规范性和描述性的特征。

艺术定义中的规范性与描述性的结合,随着20世纪初的先锋派艺术的出现,遇到了**烦。在这种情况下,美国分析家乔治迪基提出了著名的艺术制度论。与之相对应,阿瑟丹托则提出“艺术界”理论,寻求一种哲学的解释。

已经有太多的定义被人们讨论过了。通过定义,美学家们赋予一些物品一种身份,肯定一些价值,实现一些操作。我们今天再来看艺术定义,可以进入到这样一种层次:

为艺术下定义,本身就是一种话语行为。人们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来影响艺术、表达自己的艺术观。说这不是艺术,那才是艺术,实际上是宣扬一种艺术观。

从这个意义上讲,为艺术下定义的活动,不一定是在推动人们不断接近艺术的本质,而是通过下定义的方式推动艺术发展的过程。(摘编自高建平《艺术的定义及其意义》)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人类关于“艺术”的概念并非自然而然,古已有之,它是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对艺术认识的不断推进,才逐渐被创造出来的。

b.张彦远的“死画”与“真画”说,与夏尔巴托提出的“艺术是什么”殊途同归,都可以看作为艺术定义的萌芽。

c.对于艺术探索的进程,古代欧洲与中国类似,虽然都出现了为艺术定义的萌芽,但都没有形成现代艺术的概念。

d.关于艺术的定义,描述性的比规范性的更加灵活,包含的方面更加广泛,更适合对艺术进行恰当地定义。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随着历史的进步,对艺术的定义越来越科学,由古代对艺术的追求,到近代以单一的原则来定义艺术,再到现代以分析美学对艺术定义。

b.张彦远所谓的“意存笔先”“守其神,专其一”其实质是画作不仅要有画面,还要融入作者的思想,体现某种精神。

c.20世纪初,由于先锋派艺术关于艺术的定义不同观点,艺术定义中规范性和描述性相结合的观点受到不小冲击。

d.为了解决“艺术是‘情感的表现’‘现实的再现’”等遇到的麻烦,乔治迪基和阿瑟丹托分别提出了艺术制度论和“艺术界”理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只有像吴道子那样“意存笔先”“守其神,专其一”所作出来的画才是艺术品,所有用界笔直尺画出来的画都不能说是艺术品。

b.虽然对艺术的定义至今没有一个共同的结论,但通过为艺术定义,人们能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艺术品,创造艺术品。

c.夏尔巴托提出“美的艺术”,他还认为,不同门类的艺术应该归结到一个单一的原则上。这是一种艺术的自觉。

d.为艺术下定义虽然不能让人们更接近艺术的本质,但通过宣扬自己的艺术观,客观上影响了大众的艺术观,有助于艺术的发展。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4~6题。(12分)

材料一:新华网北京12月4日电(记者王宇、王希)国家统计局4日发布公告,202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709.9万吨,比2023年增加516万吨,增长0.9%。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

据国家统计局对全国31个省(区、市)农业生产经营户的抽样调查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全面统计,2023年全国粮食播种面积为112738.3千公顷,比上年增加0.7%。粮食单位面积产量5385公斤/公顷(359公斤/亩),比上年提高0.2%。

材料二:到2023年,我国粮食总产量实现“十一连增”。取得“十一连增”的关键是近些年国家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得力,农业科技水平大幅提升,生产条件明显改善。

第一,得益于新品种的大推广。目前我国三大主粮国审品种的推广面积已占种植面积的60%以上,特别是两优系列超级稻品种等高产品种的推广,有力支撑了粮食单产水平的快速提高。

第二,得益于技术集成的大应用。近年来一批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技术的集成推广,为粮食稳产增产提供了有力支撑。通过土壤深松、播后镇压、越冬浇水、一喷三防等常规技术的集成推广,我国小麦亩产水平近十年提高了近70公斤。

第三,得益于农作物结构的大调整。粮食总产量的增加,一靠播种面积扩大,二靠单产水平提高。玉米、稻谷等高产作物替代大豆等相对低产作物,对促进粮食总产增加作用很大。

第四,得益于农业机械化的大发展。我国不断加大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投入,实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等,大力推广节水灌溉和旱作农业技术,对粮食增产发挥了重要作用。

摘自《农民**》2023年12月11日)

材料三:据**2023年我国人口将达到14.6亿,如果按年人均口粮135公斤计算,需求量将至少增加135亿公斤。近年来,饲料用粮快速增长,生物燃料、生物制药和酿酒工业发展迅速,对粮食的需求也大幅增加。

而我国人均耕地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一半。耕地质量总体不高,我国气候变化频繁,给国家的粮食安全增加了一些不稳定因素。另外,农业生产资料**快速**,种粮农民的数量减少,粮食种植的人工成本大幅上升;粮食**增长幅度很小,种粮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极大地抑制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2023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实现了十一连增,但农业增产增效的长期机制还没有完全建立。

摘自《中国经济时报》2023年4月2日)

材料四:去年以来,国内围绕粮食问题有两个热门话题,第一个是中国粮食生产连续十一年增产,第二个是进口了一亿吨粮食。围绕这两个问题议论比较多,为了澄清问题,我简单把中国粮食生产、消费、进口的形式给大家做一个报告。

过去十年粮食生产的年均增长率是2.82%,其中单产的贡献大概是52%,面积增加对生产的贡献大概是32%,粮食品种内的结构调整对增产的贡献是16%左右。粮食消费年增长3.39%,由人口增加带来的粮食的消费的增加是40%左右。

粮食进口年均增长32.86%,去年我们进口了大约一亿吨,2023年消费大概七亿吨。根据判断,实际需求是6.5亿吨;到2023年,我们生产的极限大概也是6.5亿吨。但是,目前,资源、环境已经亮起了红灯,我们要调整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粮食生产的目标还是维持目前的6.1亿吨左右。

到2023年,粮食的需求量**大概7.2亿吨,自给率基本上能达到85%,和我们粮食安全定的目标大体吻合。未来粮食安全从生产、消费、进口这三个关系来看,面临着挑战。去年过多进口的主要是大豆,占了72%,其次是大麦和高粱,占了谷物进口的57%。

应对大豆、大麦、高粱的过多进口问题,必须降低国内粮食生产成本,抑制三大主粮的国内外差价,不能超过65%的防火墙。(摘自农业部总经济师钱克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的演讲)

4.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2023年我国玉米、稻谷、小麦、大麦、高粱、荞麦、燕麦等粮食作物均比上年增长0.8%,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457.7万吨。

b.我国粮食能够实现十一连增,有国家政策的原因,也有种植技术更新,粮食品种优化,生产条件改善等原因。

c.到2023年,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但农民因种粮而增收的幅度并不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并不高。

d.随着人口的增加,工业的发展,我国粮食供求关系虽然面临巨大的挑战,但还是处于可控范围内,总体还是比较安全的。

5.下列对材料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4分)

a.材料。一、材料二都报道了我国粮食十一连增的喜讯,但材料一侧重于报道增产的信息,材料二侧重于分析增产的原因。

b.材料。一、材料二在写法上各有特色,材料一侧重于新闻事实的报道,属于消息;材料二侧重于对事件的评论,属于新闻评论。

c.由材料三可知,我国粮食消费增长固然有人口增长的原因,更主要的是因为饲料用粮、工业用粮的增长过快,消耗过多。

d.对于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我们必须居安危,因为导致粮食安全问题的因素还广泛存在,如耕地因素、气候因素等。

e.2023年我国粮食产量十一连增,同时我国粮食进口达一亿吨,这让很多人迷惑不解,进而产生怀疑,引发非议。针对这一现象,钱克明进行了澄清。

6.材料三中“种粮的利润空间进一步缩水,极大地抑制了种粮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结合材料和现实,就如何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几点合理的建议。(5分)

2023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

a i2 b 输电效率为 100 c 用户的用电器的数量增多时,u3将减小。d 用户得到的电功率可能等于电厂输出的电功率。19 静置在匀强磁场中的发生衰变,生成与某种射线a。xe与a在磁场中的运动轨迹为两个半径分别为r1 r2的圆,a具有的动能为e,已知xe与a的质量分别为m m,则。a 射线a带正...

2023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

2016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 新课标 卷 语文试题。第 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 现代文阅读 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 3题。自魏晋以来,在玄学思潮的推动下,开创了在文学创作中追求言外之意 弦外之音 象外之趣以及言有尽而意无穷的美学旨趣。中国古代诗歌理论对此有大量论述,这是众所周知的。由...

2023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

2016年第二次全国大联考 新课标 卷 文科综合地理。下图为珠穆朗玛峰地区营地分布图,读图回答1 3题。1.从地形考虑,四个营地中,最容易遭受雪崩影响的营地是 a.1号 b.2号 c.3号 d.4号。2.下列关于图中雪线叙述正确的是 a.几乎与等高线平行 b.东坡比西坡高 c.南坡比北坡高 d.主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