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论专题》作业评讲

发布 2022-09-20 01:46:28 阅读 2159

《文论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本课理论性非常强,所以大家在做作业时首先要搞清楚相关的概念,对理论家的思想要把握其精髓。蓝色的字,是老师的指导性评讲。

一、填空。1、譬喻联想 2、社会作用教化功能审美情感 3、继承革新。

4、余味滋味韵味 5、诗辨 6、识 7、《水浒传》 《西厢记》

8、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9、宋元戏曲考中国**史略。

二、简答题。

1、简述说说庄子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庄子的“言意”观。

庄子看待“言”与“意”的关系有三层意思:“道不可言”,认为“道”是不可言传,不可名状的;“言不尽意”,认为人类的言语只是认识到有限事物的外在表象,势必无法透过事物外在表象洞悉事物总体性的内在本质和规律;“得意忘言”,认为语言文字是人们用来把握文艺作品意思的的手段或工具,但语言文字与它要表达的意思不是一回事。

表现主义的特征表现在三方面:思想上;创作上;具体表现手法上。教材第一章第二节专门**了这个问题,在做此题时注意从教材相关内容提炼出要点。

教材32至33页有相关内容,需要自己总结。庄子之“言不尽意”说由哲学而美学、文论,由文学而艺术、艺术批评,其绵延的接受史一方面表明了人类语言的天然局限性,而另外一方面也藉此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艺术之注重“意在言外”的含蓄传统,为中国古典意境理论的产生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规范了中国古人的审美思维与心理。

2、简要说明司空图韵味说的内容。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司空图韵味说。

司空图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所谓“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从而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 在《与极浦书》中,司空图把这种“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具体地描述为“象外之象”、“景外之景”:

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大家在理解时要注意,按照字面义,“韵味”说所包括的“四外”应该说分别有各自不同的含义,如“象外之象”意谓意象之外还有意象,“景外之景”意谓景色之外还有景色,“韵外之致”意谓韵致之外还有韵致,而“味外之旨”则意谓在特定的味道之外,还有别的味道。

3、从“文变染乎世情,兴废系乎时序”,简单理解文学发展的社会动因。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刘勰的文学发展观。

刘勰认为,文学不可能在一种封闭的状态下发展,政治的盛衰、社会的治乱等外界生活场必然会影响到作家的生活、思想和情感,这是文学发展的客观动因。

除了政治,刘勰还认为,时风与社会心理的变化往往也影响文学风格的变化。例如建安文学,由于当时特定的时代特点和社会心理,所以其呈现的面貌很鲜明。此外,学术文化思想对文学的发展亦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和作用。

在理解时注意,根据刘勰之所述,大抵可归纳出三点:(1)文学随时代、社会诸因素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其规律表现为“质文代变”,即文学内部两种质素――质朴与文华――的相互消长;(2)从上古到宋齐,“质文代变”的具体表现是,或质胜于文(黄唐虞夏、曹魏后期、东晋),或文胜于质(楚、西汉、西晋、宋齐),或质文相兼(商周、东汉、曹魏前期),总的趋势是由质朴向文华发展;(3)指出楚汉之后,文华胜过质朴,有悖于雅正之道,对此不良倾向必须予以矫正。刘勰的这些看法均以历史史实为依据,大体还是可信的;至于具体描述则稍有粗疏之嫌,甚至带有历史循环论的色彩。

三、论述。1、孔子的“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是什么?如何理解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兴观群怨”说的基本内涵。

孔子所说的“兴”的含义,那就是通过艺术形象的譬喻,引发人的联想,并进而使人领会到某种类似的,深微曲隐的思想感情,从而在精神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所谓“观”,即文艺可以观风俗之得失。所谓“群”,即文艺可以使人与人达到“诗教”之“仁”的目的,人与人和谐相处。

所谓“怨”,指文艺可以体现人的情感,同时也不越过“礼”的规范内心的表达。

兴观群怨”说作为孔子“诗教”文艺观的代表,呈现出两个相互联系的特点:一是特别看重文艺的社会作用,强调文艺的教化功能;二是这种对文艺教化功能的强调始终建立在遵循文艺的审美规律基础之上,尤其突出艺术的审美情感特征。

学生自己对文艺的社会功能与作用理解。(略)

本题的第二个小问,是个开放式的问题,学生可以谈自己的看法,比如,可以肯定文艺的“兴”,因为从文艺发挥社会作用的过程来看,它离不开读者想象、理解和情感活动的积极参与。能够调动接受者参与的,当然就是文艺作品中的艺术形象创造了。这就是孔安国所说的“引譬”,它实际上是泛指文艺的形象性特征。

它对接受者产生的审美作用就在于能够“连类”。这个“类”有两种含义:一种是对接受者的想象活动而言,文艺作品的艺术形象只有与接受者类似的生活经验的回忆相结合时,才能在接受者的想象中“栩栩如生”。

另一种是对接受者的理解活动而言,文艺作品所描绘的某种具体的艺术形象,其目的往往在于引导接受者去感悟形象中包含的某种带有一定普遍性的社会人生哲理。当接受者在作品形象描写的“引譬”作用引导下进入“连类”,在对艺术形象的重新创造中感悟其所包含的思想情感时,接受者的整个主观精神因素就都被调动起来了,这就是“感发意志”。

2、以古典诗词为例,阐释司空图的“韵味”说。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司空图的“韵味”说。

在司空图之前,陆机、刘勰有“余味”说的提法,钟嵘更是以“滋味”说著名。到了司空图这里,他首先继承了前人的理论成果,包括近代王昌龄的“意境”说以及皎然的“取境”说等,在深入总结古典诗歌创作的丰富经验的基础上,他对诗歌的“味”作了缜密的研究,谓“文之难,而诗之难尤难。古今之喻多矣,而愚以为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也”(《与李生论诗书》)。

他认为“味”是诗歌必须具有的特殊属性,所谓“辨于味而后可以言诗”,从而把能否辨识这种属性提到了创作与评论的首位。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他创立了“韵味”说。“象外之象”、“景外之景”、“韵外之致”、“味外之旨”合称“四外”,共同构成了司空图“韵味”说的基本内容。

四外”或者“韵味”,首先是把诗歌分为“韵内”和“韵外”两层。“韵内”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所表达的意义,这是诗歌直接呈现出来的、读者可以感知的东西;“韵外”则是指诗的语言文字、声韵及其表面意义之外所蕴含的的意味,这种意味往往是一种只可以意会却不可以言传的“大意”,一种“化境”,它需要读者凝神体味,“品而得之”。对于诗歌而言,“韵内”与“韵外”是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二者紧密联系、相互涵化,“韵内”是基础,“韵外”为升华,只有“韵内”工细、到位了才有可能自然通向“韵外”的境界。

学生举例(略)。

这里,老师试着给大家举一个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 》: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明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原来山中树木繁茂,掩盖了人们活动的痕迹, “空山”二字点出此处有如世外桃源。

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初秋的傍晚,空气之清新,景色之美妙,可以想见。此即“象外之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歌声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姑娘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浣女隐在竹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听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富有真情实感,更富有诗意。

此即“景外之景”。

既然诗人是那样地高洁,而他在那貌似“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

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体会恰好相反,他觉得“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远离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然归隐了。

此即“韵外之致”、“味外之旨”。

文论专题》作业评讲(2)

文论专题》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由于本课理论性非常强,所以大家在做作业时首先要搞清楚相关的概念,对理论家的思想要把握其精髓。蓝色的字,是老师的指导性评讲。

1、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对叶燮的“才胆识力”说理解。

才胆识力”说是叶燮认为作家应该具有的个性心理。所谓“才”,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理”、“事”、“情”的能力;所谓“胆”,即指诗人敢于突破传统束缚的独立思考的能力,在创作中表现为自由创新的艺术精神;所谓“识”,是诗人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的辨别能力,又指对世界事物是非美丑的识别能力,更是鉴别诗歌及其艺术表现特征的能力;所谓“力”,指创作主体运用形象概括现实生活和客观事物的功力和笔力,以及独树一帜、立一家之言的气魄。叶燮认为,四者之中,“识”处于核心和主宰的地位。

叶燮认为,“才、胆、识、力”四者具有一种“交相为济”的关系,“才、胆、识、力”四者不可分割,而且相互联系,相互滋润,共同构成了创作主体的个性心理结构。诗人做诗,只有充分调动这四种心智机能,有效协作,方能写出优秀的诗篇来。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有“夫学诗者以识为主”之句,这里的“识”,指的是识别诗的正路、高格、要义,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典范和臻至的目标。由此可见,叶燮的“识”与严羽的“识”都有诗人对诗歌的审美判断的涵义,但叶燮的“识”包括辨别事物“理、事、情”特点,范围更广,而且也不单纯地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

本题涉及到第五讲与第六讲的相关内容,同学要对两位理论家的不同思想进行总结、分析,有一定难度,其中要把握住严羽以“汉魏晋以及盛唐之诗”为师法的特点。

2、你怎样理解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本题考核的知识点包括:金圣叹的人物性格理论。

文论专题作业

文论专题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一 填空题。1 譬喻联想 2 社会作用教化功能审美情感 3 继承革新 4 余味滋味韵味 5 诗辨。6 才 7 水浒传西湘记 8 立主脑减头绪脱窠臼密针线 9 这段时间被视为王国维学术人生的文学时期宋元戏曲考中国 史略。二 简答题 1 简要说说庄子是怎样看待言与意的关系的。言...

美学专题平时作业评讲 1

07年11月修订 美学专题 是开放教育本科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选修课,学习这门课,需要多做练习题。在第一次作业评讲中,给你讲解一下主要的作业题。下文中,黑色的文字是问题与答案,蓝色文字是说明和解释。1 美的感染力体现在哪些方面?本题考核知识点是 美的感染力的具体表现。美的感染力是指美具有感动 渲染和...

《文论专题》作业2答案

文论专题 作业2答案。1 叶燮 才胆识力 说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其中识与严羽的识有何异同?在叶燮的理论中,才胆识力 是创作主体最有个性化的因素,是作家个性心理质素最完整的概括由此年形成的学说堪称 心 学。所谓 才 是指诗人主体的艺术才能和才华,具体包括诗人观察 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以及艺术地表现 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