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专业需求分析。
1、我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
世界旅游组织**,2023年全世界境外游客的总数达到16亿人次,国际旅游消费将达到2万亿美元。而该组织的统计同时显示,旅游业在全球整个生产总值中所占的份额大约为10%,已经超过了汽车业、钢铁、石油等产业,成为世界第一大产业。我国“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将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在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的同时,中国旅游业也实现了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共有8批306个城市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占我国城市总数(661)的46.3%。
预计到2023年,中国将成为世界第一大旅游目的地国和第四大客源输出国。
2、我国旅游管理专业人才就业空间广阔。
近年来,我国出境旅游、入境旅游、国内旅游均呈现出高速发展的态势,旅游企业的数量也在迅速增加。为旅游管理专业毕业生提供极为广阔的就业市场和就业机会。据世界旅游理事会(wttc)在wto召开的世界大会上宣布,中国旅游就业现在是世界第一位的。
业内专家认为,我国旅游就业前景广阔,旅游就业存在十大增长点。即新型住宿接待业、特色餐饮业、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旅游商品生产与销售、旅游农业、旅游工业、旅游新兴服务业、旅游文化娱乐业、旅游交通运输业、旅游劳务输出十个方面。
3、我国旅游管理专业教育尚显不足。
旅游业的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旅游人才教育事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已经形成了研究生、本科、专科和中等职业四个层次的教育体系。旅游管理包括酒店管理方向、旅行社管理方向、旅游风景区管理方向、会展旅游管理方向、餐饮管理方向、休闲娱乐管理方向、旅游行政管理方向等。尽管旅游院校毕业生平均每年超过15万人,但还是远远不能满足全国旅游业发展的需要,旅游业面临着巨大人才缺口,每年缺口至少有200万,今后还将以每年20万的速度递增。
旅游人才供需之间存在较大缺口。
目前我国旅游业现状是人才资源供不应求。据统计,我国旅游行业急需的人才主要有六类:(1)旅游产业国际化,旅游管理本土化需要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集团运作,资本运营的职业经理人才;(2)紧缺通晓管理、规划的领导人才,他们对于旅游业的理解和认识对一个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具有直接影响;(3)旅游理论研究人才和教育培训师资人才,理论研究成果指导实践良性运转,他们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旅游人才开发的质量;(4)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双师型教育人才,优良的师资队伍将为旅游行业储备良好的后备力量;(5)紧缺熟悉国内外旅游市场、熟悉客源市场、精通消费者行为和营销策划的专业人才;(6)紧缺具有专业技能过硬、服务意识强的协作型和应用型服务人才。
从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及人才培养来看,主要供给上述第六种急需人才。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逐步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体系、课程体系的建设。
为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应从人才培养创新、教学内容创新、课程体系创新、师资队伍建设创新、旅游管理教育资源整合创新四个方面入手,全面提高旅游管理教育质量。
4、山西旅游发展的转型需要。
山西省“十三五”旅游目标指出,到2023年,力争全省旅游经济总收入、旅游接待、人均出游率、旅游就业四项主要指标比2023年翻一番。其中分目标提到,要优化旅游服务体系,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规范旅游市场秩序;优化旅游创新体系,改变旅游业对资源开发和要素投入的过度依赖,依靠理念创新、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人才创新等,实现由资源依赖向创新驱动的跨越;优化旅游发展方式,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跨越,这些分目标的实施离不开人才的培养。
2023年两会期间,山西省省长***在回答供给侧改革时指出,对于山西这个能源优势突出、制造业基础较好、文化旅游资源丰富的欠发达省份,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全面布局、重点突破。而在服务业领域,重点发展文化旅游业,山西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文化底蕴深厚,旅游资源丰富,有452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项世界文化遗产,6座历史文化名城,23个历史文化名村,10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通过创新旅游业发展机制,深挖历史文化内涵,提升软硬件设施,打造知名旅游品牌,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成展示山西美好形象的窗口产业,促进富民强省的朝阳产业。
二、专业定位。
面向文化旅游行业,依据山西省供给侧结构改革的大背景,结合山西省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为现代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培养复合型的中高级人才。
三、人才培养目标。
本专业主要培养适应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需要的,具备旅游专业管理知识,拥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能从事旅游资源开发、旅游市场营销以及旅行社、酒店、景区等旅游企事业单位从事管理、教学和科研等工作的具有较强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四、专业特色。
专业特色主要体现三个方面,一是突出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相结合的“5+1+2”人才培养模式,即将旅游管理专业四年八学期的本科教育分为5个学期、1个学期、2个学期这三个培养阶段。三个阶段中每个阶段都有明确专业知识定位与能力培养目标,体现着学生的专业知识与能力的递进,突出专业能力培养,侧重酒店管理和导游方向。学生的能力递进体现在从一般管理能力到专业管理能力(第一学期至第五学期,理论学习阶段),再到全面实践能力(第六学期,顶岗实习阶段),最后是研究与创新能力(第七学期、第八学期,理论的再深化阶段)的层层递进。
二是突出人才培养知识的特色化,即文化与旅游相结合的知识结构体系。三是重点突破专业办学的国际化特征。
五、专业发展的指导思想与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从本地区经济、本省和社会发展需要出发,突出“应用性”和“地方性”教育特色。
坚持以特色专业建设为主线,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社会有效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大特色专业建设力度,努力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努力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适应地区特色经济发展需要的应用性专业人才培养示范专业。
二)总体思路。
遵循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专业建设思路;以培养深厚历史文化底蕴和高素质的文化旅游行业管理人才为目标;积极适应国家关于发扬传统文化与经济发展相结合方针政策,山西省供给侧改革转型发展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战略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进行积极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优化工作,进而调整专业定位和专业培养目标;以山西省特色专业为龙头,带动专业群的发展,将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尤其是德孝文化和关公忠信文化等贯穿在人才培养的全过程,深入开展以提高学生的历史文化知识、旅游文化知识和管理知识为基础,加强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为核心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实践;构建体现深厚的文化基础和工学结合的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加快高水平的理论教学、教学实验和实训条件建设,促进和保障以文化旅游产业为基础和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教学改革的实施,辐射和带动区域、行业文化旅游产业和教育的良性发展。
六、发展基本措施。
旅游管理专业的建设和发展,主要依托其师资力量、课程体系、科学研究、实践教学以及产学研。
1、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建设的核心是师资队伍建设,师资队伍建设重要举措是选好专业骨干教师。要根据专业建设的目标,选拔和培养专业骨干教师。其次,要建立好专业梯队。
同时,建议对现有教师以“双师型教师培养”工作为重点,积极选派教师(1-2名)去企业锻炼、参与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践能力,争取双师型教师达30%以上。建议学院派送一定数量的骨干教师到国内知名高职院和企业进行项目培训,使教师具有国际意识和视野,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准。聘用酒店企业的管理者、酒店行业行政**、酒店业及旅行社业资深从业人员作兼职教师,通过师资队伍建设平台的搭建和内外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整合,建立起一支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教师队伍。
2、课程体系建设。
为了适应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依据岗位能力需求,加大核心课程建设,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确立与现代旅游相适应的教学标准,以精品课程建设为突破口,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创新,促进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评价体系等诸环节的深刻变革,形成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知识、能力、素质并重的课程体系,通过课内教学与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教学过程的职业性和开放性,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实现旅游管理专业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以行业标准为尺度,对实训课进行考核,开展与各有关课程配套的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工作,从而形成理论与实践的真正接合。为了激发和调动广大教师踊跃参加课程建设的积极性,对在课程建设中取得显著成果的课程组或个人,争取和协助系采取不同形式予以表彰和奖励。
对教师参与课程建设而付出的额外劳动,并记录在案,并将其作为教师岗位聘任、内部津贴分配、评优、提前晋级和晋升职务等的主要参考依据。
3、科学与教学研究。
在系科研工作指导下,加强对科研工作的组织,建立一个有利于公平竞争和人才成长的宽松的学术环境。旅游管理专业加大对科研与教研制度建设,鼓励教师通过攻读学位、参加各种学术会议等方式努力提高科研水平。每学期要开展专门的旅游管理专业教学研究和旅游理论研究交流活动,确定研究领域与研究重点。
积极申报与专业相关的省级、院级课题,申报课题突出地方特色,加强与地方旅游主管部门的联系和交流,争取政策上的优惠和支持。聘请国内大学、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做兼职教授,以此带动旅游管理专业的科研水平向较高层次发展。积极争取系专项科研**,建立健全科研资金管理制度,加大对科研、教研的奖励力度。
4、实践教学。
深化实践教学体系和实践教学内容改革,完善实训室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大经费投入,用四年左右的时间,建设“结构合理、设备先进、管理科学”的较高水平的实训室。一是加强实践(实训)教学与改革,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按照总体目标并结合本专业特色与具体培养要求,制定切合实际、可操作性强的实践教学内容体系。
根据人才培养目标,进行灵活构架并合理分配学时、学分,通过实践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品德修养和综合素质,养成有助于个人发展的良好个性品质;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从而变被动实践为主动实践,使实践教学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二是突出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建设,不断更新实训内容。
进一步完善实训教学体系,不断更新实训内容。专业对开设综合性、设计性实训项目进行专题研讨,进一步界定并认定实训项目的类型,把综合训练和创新精神培养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三是鼓励创新,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
为学生提供小创造、小设计实训条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技能竞赛和创新教育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5、产学研。
旅游管理专业一直坚持以“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主动适应地方蓬勃发展的旅游业对人才的迫切需要,加大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力度,与旅游企业紧密联系,加强产学研结合,实施校企合作办学,实现以旅游企业岗位需求为出发点、以满足旅游行业需要为目标的教学体系。一是成立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工学结合的长效机制。成立了以企业专家、高管为主体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由于成员中较多企业专家介入,并参与专业建设,因而使得专业设置、培养目标和规格、培养计划的制定渗透了市场的标准,同时也为学校与企业进行有效合作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每年一次专业建设研讨会,为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提供了良好的校企合作平台。二是开展社会服务,实现学校、社会双赢。安排教师去实训基地挂职,参与实习基地建设工作。
在旅游企业旺季的时候,安排具有导游证书的专业教师帮助旅行社带团。例如何佳瑛老师就多次为发现之旅旅行社旅游团做全导。屈学书老师就多次为旅游行业培训员工。
组织学生参加数次全国人大会议招待工作,即为社会提供了服务,也让学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学到了很多在校内学不到的知识和技能。
旅游管理专业论证报告 修
从旅游管理的本科教育及人才培养来看,主要供给上述第六种急需人才。旅游人力资源素质的高低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旅游竞争力的一项重要指标,而旅游人才的培养也逐步成为制约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长足发展的瓶颈问题,旅游业的发展呼唤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的培养依靠人才体系 课程体系的建设。为此,我国的旅游管理教育...
旅游管理专业设置论证报告
申报 旅游管理与酒店服务专业 为重点专业的论证报告。青阳县职教中心。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力发展,人们在享受物质文明的同时,越来越多的人更注重精神享受,想出去走一走 看一看,了解一下外面的世间。旅游产业随之发展,而伴随旅游市场的管理也随之提高,为进一步调整专业结构,以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调研论证分报告
旅游业是一个综合性行业,融劳动密集 资金密集和技术密集为一体,又以劳动密集为基础。全球经营一体化使中国的国际性经贸活动大量增加,旅游业从中获得了较大的商机和蓬勃发展。据世界旅游组织最新的展望研究报告,到2020年,中国将成为世界旅游的一个主要目的地和客源国,接待境外游客将由现在的一年7000万人次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