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2023年西方**史期末作业。
肖邦《#f 小调波兰舞曲》op.44曲式分析。
姓名:狄成显。
专业:**学(含**传播)
学号:201101172
指导教师:王晶。
肖邦《#f 小调波兰舞曲》op.44曲式分析。
摘要:本文从作品分析的角度看肖邦与《#f小调波兰舞曲》。综观分析,我们可见这是肖邦爱国激情创作的典型,该曲的双重中部内唯一的一次把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两种不同的体裁同时使用。
这首作品,还生动地反映了肖邦**语言的一些特点。
关键词:肖邦波兰舞曲玛祖卡插部中部。
一、肖邦。肖邦,(1810 年~1849 年),伟大的波兰**家,浪漫主义乐派,被称为“钢琴诗人”。他的全部**创作,都为钢琴而写,其作品诗意浓郁,充满着震撼人心的抒情和戏剧性的力量,是浪漫主义**的先驱。
同时,又包含着强烈的波兰民族之魂和爱国激情。
肖邦的全部创作在内容上可分为三大类:
一、英雄激情性的:以肖邦的波兰舞曲(波罗涅兹)为代表,充满着阳刚之气,赋予英雄气概,热情而不奔放,坚定而充满活力,洋溢着激流勇进的刚毅性格,被誉为“波兰民族之魂”。
二、主观抒情性的:以肖邦的夜曲为特征,代表着“**时代”的浪漫主义**。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好精致的一组,以浪漫主义的风格描绘着大自然的夜色,也倾诉着内心的话语,恬静优美的旋律及精雕细琢的钢琴织体是其主要的特点,被誉为“钢琴诗人之魂”。
3、生活场面性的:以肖邦的玛祖卡舞曲为代表。在远离祖国的年代里,肖邦更是借助这一波兰民族特有的形式来抒发怀乡之情。
但此时所作的玛祖卡舞曲已不再是民间舞曲节奏的简单模仿,而被升华为具有民族特点的“音诗”被誉为“波兰人民之魂”。
二、有关肖邦的波兰舞曲。
肖邦对民族主义**的贡献,是他六十首玛祖卡舞曲与十二首波兰舞曲。两种舞曲都是三拍,玛祖卡是中庸速度,来自民间庆典**;波兰舞曲则高雅,原是十六世纪宫廷庆典的配乐。肖邦的波兰舞曲是一首首歌颂祖国的钢琴诗,特别是在他后期的一些波兰舞曲中,人们从中能听到肖邦胸中荡起的永恒的希望的澎湃激情,反映祖国的深重灾难以及人民的痛苦挣扎。
这些**同波兰民族解放运动密切相关,充分地表达了肖邦根深蒂固的爱国主义热情。
三、《#f小调波兰舞曲》
#f小调波兰舞曲》op.44,作于 1840—1841 年,呈献给高贵的夏尔·德·博沃亲王夫人。这是一首有着深刻戏剧性的宏伟之作,它仿佛是一场激烈的战斗,其间穿插着一段玛祖卡,象征着和平的宁静与美好,乐曲整体上具有一种深沉的悲剧之美。
肖邦自称“这是借用波兰舞曲形态写作的幻想曲”。这首作品中是唯一的一次将波兰舞曲和玛祖卡舞曲两种不同的体裁同时的使用,整首作品是双重中部的三部曲式。
引子:前 8 小节,由松到紧,由弱到很强(p 到 ff),音区由低到高,引子**现了肖邦**语言的2度音包围,环绕式的进行。第一小节是一个核心陈述,第二小节扩大音程,第三小节加大密度,第四小节加大弧度,第五小节加大厚度,5小节之后继续加大厚度,不断提升音区,然后到达强劲的顶点,情绪不断提高,由一个个沉思性的询问动机构成,象是对世界发出愤怒的责问,引出主题。
呈示部:由8小节至78小节,是一个带有迪旋性特点的单三部五部曲式,其结构如图:
a1 +b1+ a2 + b2 + a3
主题为#f小调,在第一部分中不断地反复变化出现。其重复的手段有:音区的改变(移高八度,情绪更加高涨),节奏的不断复杂化(体现情绪的复杂化),伴奏音型的加花等。
在三次主题的出现中间插入相同的一段新材料,都为方整的 4 小节一句,都是由降b 小调到降a大调的过渡,逐渐明亮,将乐曲的情绪层层推向高潮。该部分的主题具有英雄气概,坚定又充满了活力,热情又有所控制,体现出刚毅性格。呈示部包含了两个**形象,分别用a和b来表示。
第一形象a是由并行不等长的两个大乐句构成的方整乐段。
从第35小节出现的呈示段的第一次再现,在保持原主题结构性质的基础上,右手和声部以八度加厚,左手改用六度实心和弦,句末出现了暴风骤雨般的下行半音阶,使得**性格较呈示段更加威武、雄壮,更加激烈昂扬。
从61小节,呈示段第二次再现。在第一次再现的基础上,左手织体出现了肖邦**特点的弹性速度(rubato)的音阶化音型。左右手的节奏不对齐的,有节拍的自由,比较明显的远距离装饰。
乐曲的中部:是一个由插部中部和对比中部构成的双重中部,三段式结构。曲式图如下:
间奏(79一82)+c(83一102)+b2,(103一110)+c1(111一26)
从第 83 小节开始,伴奏音型和旋律音型都较为统一,并且每一个小节都突出了一个重a音。其固定音型刻画出一群英勇的武士手持着兵器在战场中前行的力量和气势。该部分的调性首尾都在 a 调上,但中间有转到 e 调和 b 调,含有远关系转调,起到减弱和声的功能作用,体现浪漫主义乐派的特点。
插部中部的第一段c,建立在a大调的调性上,为主调的平行大调。该段是由在一个突然闯人的、有戏剧性效果的新材料的基础上发展、变化而构成的段落。这个贯穿全段的短小、简明的新形象c的句法为单一结构。
每一小节的第一个音都重复该段落的主音a,与后半拍不断变化的三十二分音符之音高的对比,节奏上八分音符与三十二分音符的对比、演奏手法上三于二分音符连音演奏与八分音符跳音演奏的对比,使人产生一种面对艰难险阻而百折不挠的战士的**形象之联想。该段最后四小节有明显地向同主音a小调转移的倾向。
乐曲(103一110小节)是插部中部的第二段。该段是对呈示部第二形象b的变化重复。从“c小调的调性开始,在b大调的调性上结束。
这段**的重复,形成了潇洒豪迈的英雄性格之**形象,与前段百折不挠的战斗精神之**形象形成互补。通过b大调iv级上的7和弦作为后段a大调的中介和弦,即后段v级上的7和弦,乐曲进人到插部中部的第三段。
插部中部的第三段(乐曲111-126小节)是对第一段c的变化重复,而音区高了八度,其音响效果更具有了明亮的性质,意寓着c的拼搏奋斗形象朝着光明的方向激进。
对比中部:乐曲第172-261小节是对比中部c。该段以玛祖卡舞曲的体裁作为对比材料,这在肖邦的波兰舞曲创作中是唯一的例外。对比中部的曲式结构如图式:
d(127-147)+d1(147-168)+e(169-185)+d2(186-206)+d3(206-227)+e1(228-261)
对比中部c有两个形象d和e。形象d由一段歌唱性较强的旋律组成,具有田园牧歌式的**风格和意境,反映了作者浓重的思乡之情。这个形象在对比中部出现了四次。
第一次出现在127-147小节,建立在a大调的调性上。最后以a大调的n级7和弦为中介和弦,平和地开放式地终止于e大调上。
第二次出现在147-168小节,该段起始与前段形成重叠。调性建立在e大调上。所以该段较前段更具有一些明亮的气息。
结尾部分的变化和扩充,具有明显上行趋向和向属调方向转移的趋向,最后以该调从和弦作为中介和弦,过渡到对比中部的第二形象e上。
d的形象第三次和第四次分别出现在186一206小节和206一228小节。第三次出现建立在e大调的调性上,第四次出现建立在b大调的调性上。两次均对形象d进行了变化重复。
尤其是和声密度不断得到加强。
形象e从169一185小节第一次出现。第二次出现于228一261小节。第二次出现时,和声厚度稍有增加,音区略有收缩。
尾部明显扩充,犹如对比中部尾声的强力度下的左右手相差八度的音阶上行,给人留下潮水般进发的形象联想。
再现段和尾声:从262小节开始,到326小节结束。其结构图示如下:
引子再现(262-267)+a3(268-285)+b3(286-293)+a4(294-319)+尾声(320-326)
图示表明,肖邦#f小调波兰舞曲(op44)的再现部是一个三段式的动力性再现部。再现部在结构上有所缩小,但英雄的气概不但没有衰减,反而更加强烈,一直到乐曲的尾声,才逐渐回到沉思之中,最后以 ff 音#f 结束全曲。表现出了一股强烈的力量最终得到了释放。
肖邦的这首作品具有独创性,旋律、节奏、和声丰富而极有表现力,充满了英雄性,而且与波兰民间**、舞蹈有密切联系,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格,在形式题材上也具有独特的创造性,其作品所包涵的丰富内涵值得反复品味。
引子的再现从262一267小节,较之呈示部的序奏缩简了开始的两小节,并在再现的开始,即以左手的八度同奏增加了音响厚度,使序奏激动不安的**性质和内在的张力不间断向前发展的趋势更为明显。第(268一285)小节和(294一319)小节是对呈示部形象a的两次再现。穿插其中的(286一293)小节是对呈示部形象b的再现。
这表明,再现部较之呈示部在篇幅上进行了简缩,形成为一个典型的三段式。从311小节开始,是在再现部对呈示部形象a的扩充。其节奏变得匀称、铿锵、有力,且力度不断增强,和声的密度也显雄浑。
尤其是(314一315)跨小节弹性速度(rubato)的音阶化音型,更促进了宽广意味的生成。第(320一326)小节是一个短小的尾声。在属和弦组成的匀称节奏的背景下,左手在低声部弹奏着全曲的主题核心音调。
结语。#f小调波兰舞曲》(op44),是肖邦爱国激情性创作的典型,该曲双重中部内将玛祖卡舞曲与波兰舞曲同时运用,在肖邦的创作中成为唯一。这首作品的调性部局,从总体上讲还是较传统的。
乐部间的调关系为”f-a-e-#f。插部中部与呈示部为平行大小调关系;插部中部与对比中部为主属调关系。乐部内各乐段间的调关系也并不复杂。
呈示部各乐段的调关系为#f-bb-(ba)-#f-bb-(ba)一#f插部中部的调关系为a-a-bb-a-a。对比中部的调关系为a-e-a-e-b-e-b。再现部的调关系为#f-b-#f。
这首作品,还生动地反映了肖邦**语言的一些特点。如远距离装饰发展,全曲有**形象a、b、c、d、e、a的形象共出现了五次;b和d的形象各出现四次;e的形象出现了两次;环绕c的形象的变化发展更是贯穿了整个插部中部。随着各个形象多次变奏重复,其装饰发展的程度亦越高。
其具体手法或为改变调性,或为增加幅度,或为增加节奏密度,或为增加和声厚度,或为进行音区的扩缩等等。总之,各个**形象越往后越复杂,越间隔性出现越纷繁。又如旋律进行中环绕性的华丽的装饰与在平稳的进行中意外的加人复音程大跳进行的特点;全曲的旋律既有歌唱性而又不易歌唱;分解和弦的运用使和声进行也具有了旋律感等等,形成了肖邦所特有的**语言。
肖邦的这一钢琴作品,在西方**遗产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2肖邦与《#f小调波兰舞曲》,尹萍。
西方史学史复习
2 希罗多德的史学思想。1 对历史的思考 赞扬自由平等的民主政治 天命论与人本思想的混合。2 对历史学的思考 历史学的功用 通史视野。3 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两者异同 修昔底德在史学思想 史学方法及政治态度等方面,较之希罗多德要大大前进一步。希罗多德追求博大宏伟与无所不包,不免使此书杂有不少奇闻轶事 ...
西方史学史复习
1 希西阿德 田功农时 p8又名 工作与时日 是古希腊第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诗,风格简洁朴素,清新自然。他是在社会生产力提高,贫富对立加剧的情况下写成的。诗中,作者强烈谴责氏族贵族的专横跋扈,并侧重叙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代 时代 时代 青铜时代 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作者对于时代的划分...
《西方美术史》考核大纲
课程编号 06060072 课程类别 专业理论。总学时数 40学时。学分 2学分。一 考核要求。西方美术史 是高等艺术院校的基础课程,在所设专业中占有重要位置,是高校艺术类专业本科学生的必修课。西方美术史 主要学习外国美术的发生 发展规律 研究各国美术不同流派的形成 演进及特色 针对不同流派加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