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法学1作业

发布 2022-09-05 03:53:28 阅读 8602

《刑法学(1))形成性考核册》参***2009-5

2023年05月23日星期六 17:14

一、填空题(每空1分,共20分)

1、根据解释的方法划分,刑法解释可以分为文理解释和论理解释。

2、我国刑法解决刑事管辖权范围问题即空间效力的原则是以(属地原则)为基础,兼采(属人原则)、(保护原则)和(普遍原则)中的合理因素。

3、我国刑法中规定的犯罪,是指(严重危害)我国社会、触犯刑法并应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

4、刑法上所说的因果关系是指(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的因果关系。

5、我国刑法规定的相对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

6、犯罪的故意有两种类型,即(直接故意)与(间接故意)。

7、对于教唆犯,应当按照(他在共同犯罪中所起的作用)处罚。教唆(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的,应当从重处罚。

8、管制的期限为(三个月)以上(二年)以下。

9、数罪并罚时,拘役最高不能超过(一年)。

10、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不得少于(一年)。

1.刑法学是研究刑法及其所规定的犯罪,(刑事责任)和(刑罚)的科学。

2.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罪刑法定原则、—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和(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3.享有(外交特权)和(豁免权)的外国人的刑事责任问题,通过外交途径解决。

4.按照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关系的范围不同,犯罪客体可以分为三种,即:(一般客体)、 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5.精神病人在(不能辨认)或者(不能控制)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确认的,不负刑事责任。

6.防卫过当是指在实行正当防卫过程中,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 ,因而依法应当负刑事责任的行为。

7.刑罚的目的在于预防犯罪,包括(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两个方面。

8,拘役的期限,为 (一个月)以上(六个月) 以下。

9.对于构成 (累犯)的犯罪分子不能适用缓刑和假释。

lo.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的刑期从(裁定减刑)之日起计算。

1.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从旧兼从轻原则),2.犯罪行为的两种基本表现形式是(作为)和(不作为)

3.我国刑法规定的完全负刑事责任的年龄阶段为(已满16周岁)

4.为了犯罪,(准备工具)、(制造条件)的,是犯罪预备。

5。对于胁从犯,应当按照他的(犯罪情节)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6.人民法院对犯罪人裁量刑罚时,必须遵循(以犯罪事实为根据)、(以刑事法律为准绳)的原则。

7.对犯罪分子判处罚金,应当根据其(犯罪情节)决定罚金数额。

8.对犯罪分子减刑以后,其实际执行的刑期,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原判刑期的二分之一);判处尤期徒刑的,不能少于(十年)。

二、选择题。

1、刑法第20条规定“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这里的“但是”表示的是(a)。

a、对前段的限制b、对前段的强调。

c、对前段的补充d、对前段的例外。

2、我国刑法解决溯及力问题的原则是(b)。

a、从旧原则b、从旧兼从轻原则c、从新原则d、从新兼从轻原则。

3、按照(c)划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a、 犯罪行为的多少。

b、 犯罪行为侵犯具体社会关系的次数。

c、 犯罪行为所侵犯的社会关系的范围。

d、 犯罪行为所直接侵犯的具体社会关系的多少。

4、盲人犯罪后可以(b)

a、不负刑事责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从轻或者减轻处罚d、减轻处罚。

5、某甲故意用言语和行动挑逗某乙,诱使其对自己进行不法侵害,然后对某乙实行“防卫”而造成某乙损害的行为,刑法理论上称为(d)

a、提前防卫b、事后防卫。

c、防卫过当d、防卫挑拨。

6、某甲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了犯罪,没有造成损害。对某甲应当(d)。

a、减轻处罚b、减轻或者免除处罚c、免除或者减轻处罚d、免除处罚。

7、对于组织、领导犯罪集团的首要分子,按照(a)全部罪行处罚。

a、集团所犯的b、他组织、领导的。

c、他参与的d、他指挥的。

8、判处罚金,应当根据犯罪分子的(c)决定罚金数额。

a、犯罪所得b、犯罪性质。

c、犯罪情节d、犯罪人经济状况。

9、某甲被判处7年有期徒刑,同时应被附加剥夺政治权利。对其剥夺政治权利的期限应为(c)。

a、三年以上十年以下。

b、一年以上八年以下。

c、一年以上五年以下。

d、与主刑刑期相等。

10、法定最高刑为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的犯罪的追诉期限为(b)。

a、十年 b、十五年。

c、二十年 d、二十五年。

1.根据属地管辖原则,所谓在中国领域内犯罪,是指(ac )。

a.犯罪的行为和结果均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b.犯罪人和受害人均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c. 犯罪的行为或者结果有一项发生在中国领域内。

d. 犯罪人或者受害人有一方在中国领域内有居所。

2.犯罪的最本质特征在于它是( d )。

a.应受刑罚处罚的行为 b. 违反法律的行为。

c.触犯刑律的行为 d. 严重危害社会的行为。

3.某甲已满15周岁不满16周岁,当其犯(cd)时,应当负刑事责任。

a. 盗窃罪 b.敲诈勒索罪 c. 放火罪 d. 抢劫罪。

4.生理醉酒后犯罪的人属于(a)。

a.完全刑事责任能力人

b. 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c. 相对无刑事责任能力人 d,减轻刑事责任能力人。

5.我国刑法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b )处罚。

a,从轻或者减轻 b.从轻、减轻或者免除。

c. 减轻 d.从轻。

6.死刑不适用于( abd)。

a.犯罪时不满18周岁的人 b.审判时不满]8周岁的人。

c.犯罪时怀孕的妇女

d.审判时怀孕的妇女。

7.有期徒刑的缓刑考验期限最低为( c)。

a. 三个月 b. 六个月 c.—年d.二年。

8.犯罪行为有连续或者继续状态的,追诉期限从( d)之门起计算。

a.犯罪 b.犯罪行为停止 c. 犯罪结果发生 d. 犯罪行为终了。

1.我国刑法典规定的基本原则有( abd)。

a.罪刑法定原则 b.罪责刑相适应原则。

c. 惩罚与教育相结合原则 d.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

2.我国刑法分则中“侵犯财产罪”一章规定有12种具体犯罪,这些犯罪所共同侵犯的客体属于(b)。

a.一般客体 b. 同类客体。

c. 直接客体 d. 复杂客体。

3.构成不作为犯罪前提的特定义务**于(bcd).

a.社会公德的要求 b. 职务上或者业务上的要求。

c. 法律的明文规定 d.行为人先行的行为导致的危险状态。

4.某甲在与某乙争吵中捅了某乙一刀后扬长而去,某乙因失血过多死亡。对于某乙的死亡,某甲的行为属于(d)。

a.意外事件 b. 过失犯罪。

c.直接故意犯罪 d.间接故意犯罪。

5.犯罪既遂是指(d)。

a.犯罪结果已经发生。

b. 犯罪人的目的已经达到。

c. 犯罪行为已经完成。

d.犯罪行为已经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6.某乙没有实行某甲教唆的犯罪,对某甲可以(c)。

a. 不予处罚 b. 免除处罚。

c.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 减轻处罚。

7.管制的执行机关是(c)。

a. 人民法院 b.司法行政机关。

c. 公安机关 d.人民检察院。

8.某甲被判处无期徒刑,依法假释时,其考验期限为(b)。

a. 五年 b. 十年。

c.十五年 d.二十年。

三、 名词解释(每小题4分,共20分)

1、 犯罪构成:是指刑法规定的,决定某一具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须具备的一切主观要件和客观要件的有机统一的整体。

2、 刑事责任年龄:简称责任年龄,是指法律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刑法所禁止的危害社会行为负刑事责任必须达到的年龄。

3、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

4、 减刑:是指对被判处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根据其在刑罚执行期间的悔改或者立功表现,而适当减轻其原判刑罚的制度。

刑法学1次作业

刑法学 第一次作业答。一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个小题,每小题 2.0 分,共40.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在刑法空间效力问题上,主张不论犯罪人是本国人还是外国人,也不论犯罪发生在本国领域还是外国领域,只要危害本国或本国公民的利益,均应适用本国刑法的原则,称为 c...

刑法学作业

期末作业考核。刑法学 满分100分。一 简述题 每题8分,共40分 1 简述适用刑法人人平等原则的基本含义。2 简述过于自信的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区别。3.如何理解和认定犯罪未遂中的 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原因 4 简述绑架罪与非法拘禁罪的界限。5 如何界定敲诈勒索罪与抢劫罪的界限?二 论述题 共20分 1...

刑法学作业

作业。一 论述题论教唆犯。二 案例分析。杨某,男,因犯 罪于2006年1月25日被判处有期徒刑四年,2009年1月18日被减刑释放。杨某系某县建设局下属某砖厂职工,1994年参加工作,与单位签定了为期5年的劳动合同,合同到期后,双方未续签合同,被告人亦未离岗。2006年砖厂改制,为其支付了买断金,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