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讲学稿

发布 2022-08-17 08:44:28 阅读 2259

《唐雎不辱使命》讲学稿。

撰稿人王巍审核语文教研组。

时间 2013.9.11

学习目标:1、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

2、培养复述、翻译朗读的能力。

3、学习唐雎作为小国之臣却不畏**、敢于斗争、善于斗争的精神。

学法指导: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等细节评析,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

课文提示:唐雎是战国时代一位铮铮铁骨、堂堂正气的铁血男儿,面对**狡诈的秦王,他大义凛然,慷慨陈词,终于折服了秦王,完成了使命。唐雎这种顶天立地、宁折不弯的精神,在岁月的长河中一直熠熠生辉!

学习本文要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分析唐雎和秦王的形象,领会“布衣之士”的凛然正气;还要在课外搜集一些不畏**的英雄事例,与同学交流合作、**,从中汲取有益的养份。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

预习导学。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唐雎( )怫然怒( )免冠徒跣( )以头抢地耳( )

休祲降于天( )天下缟素( )色挠( )韩傀( )

2、结合书下注释和资料,解释下列短语的意思。

唐雎不辱使命以大易小请广于君以头抢地耳休祲降于天天小缟素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寡人谕矣。

3、结合注释和资料,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t': span', cr': r_18

2)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3)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耳。

4)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4.找出文中的通假字。

秦王不说故不错意也仓鹰击于殿上。

5.找出文中古今异义字。

虽然,受地于先王否,非若是也长跪而谢之曰。

6.词语活用现象。

轻寡人与请广于君。

7、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

1)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2)安陵君受地于先王而守之,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8、查阅资料,把你收集到的《战国策》知识和本文背景知识写在下面。

战国策》:

相关背景:

9、认真诵读课文两三遍,将读时遇到的疑难困惑写在下面,课上交流。

第二课时。学习研讨。

一)导入。二)简介《战国策》和相关背景。

三)初读课文,读准字音、停顿,培养语感。

四)再读课文,用1-2句话概括故事的内容,思考:

故事中的人物有哪些?主要人物是哪个?

2、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

3、文章结构内容:全文分三部分。

第一部分(写。

第二部分(第2.3段)写与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这场斗争有两个回合,可分两层。

第一层:写 。

第二层:写 。

第三部分(第4段),写斗争的结局 。

五)精读课文,思考**。

1、秦王易地的真正目的是什么?安陵君以什么理由拒绝了秦王要求?

2、秦王说的“天子之怒”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唐雎又是如何有针对性的进行反驳,表现了唐雎怎样的精神?

3、面对唐雎严厉反击,秦王有什么行动和言语?对刻画唐雎的形象有什么好处?

(六)、知识应用:

1、每个同学以“……表现了……”或“……写出了……”反映了……”说一句品析课文语言的话。如: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表现了秦王的外强中干;

“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写出了秦王盛气凌人、以强凌弱的心态;

“挺剑而起”反映了唐雎不畏**、宁死不屈。

2、体会外交辞令中的语言技巧。

1)、体会下列句子中的弦外之音。

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与臣而将四矣。

2)、结论: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

七)、拓展思考。

1、你认为唐雎能够永远保住安陵吗?为什么?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目标 一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了解人物形象。二 掌握重要词句,培养学生朗读理解能力。三 学习唐雎不畏强权的精神,敢于为国牺牲自我的精神。教学重点 重要词句,文意理解。教学设想。唐雎不辱使命 是一篇传统课文,也是一篇经典的古代文学作品,出自 战国策 相对于初中阶段的其他古文,例如 核舟记 等来说,这...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学情分析 初三上学期进入了议 训练阶段。但学生的论辩思维明显滞后于教学要求,不少学生在议 阅读和读后感写作上存有障碍。唐雎不辱使命 是篇论辩性极强的外交辞令,他的机智与雄辩的言行是对学生进行多方面训练的好材料。听 听出对手的言外之意,明白对方的真实意图。说 口头表达时要击中对手要害,直陈利弊,战胜对...

九年级语文唐雎不辱使命

教学设计。文教学采用三读法 即一读读顺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再读读懂课文能够基本达到自己译讲,理顺文章大意 三读要求在读懂的基础上能读出文章意味,读出文章的感情!本文七百字左右属于较短小的文言文,难懂难译的字句不是太多,因此应大胆放手给学生自己学习的机会和时间,尽量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在学法上给予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