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诵读,体会《乡愁》诗的意境和感情。赏析诗中递进组合的四个意象,理解诗意由乡愁到家。
国之思的升华。与席慕蓉的同题材诗进行比较阅读。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各学习小组推举代表在班上宣读,师生共同点评。
二、研习余光中《乡愁》诗。
1.诵读,整体感知诗意。
(1)请学生默读,熟悉诗歌内容。
教师提示余光中简介:
投影:(2)学生小声试读,体会诗作的意境和感情。并尝试划分诗的节奏和重音。
教师作诵读提示:
《乡愁》诗的形式美很突出:一是结构上寓变化于统一,节与节、句与句比较整齐对称,诗人注意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整齐中有参差;二是**上营造出一种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
美的旋律,同一位置上词的重复和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数量词的运用,也。
加强了全诗的音韵美。这首诗有如**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的恋歌。
诗的节奏和重音划分如下:
乡愁。小时候后来啊
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乡愁/是一方/矮矮的/坟墓。
我/在这头我/在外头。
母亲/在那头母亲/在里头。
长大后而现在。
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乡愁/是一湾/浅浅的/海峡。
我/在这头我/在这头。
新娘/在那头大陆/在那头。
(3)配上著名**家马思聪的《思乡曲》,教师作示范朗读。
思考:“乡愁”本是一种抽象的情感,但在《乡愁》诗里,它转化成了具体可感的东西,作者是如何。
实现这一转化的?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诗人巧妙地将“乡愁”这种情感进行了物化,也就是找到了它的对应物。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里,“乡愁”分别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等具体可感的对象上。这种技法.通常称之为“移情”,可以增加作品的艺术感染力。
(4)合作研讨:
①诗人所抒写的“乡愁”是怎样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加深、升华的?
②这四种对象前表修饰、限制的形容词和数量词有什么特点?它们共同突出了这四样东西的什么特征?在诗中有什么表达效果?
③诗歌的第四节对诗意的拓展有怎样的重要作用?
学生研讨后回答,教师明确:
①“邮票”“船票””坟墓”和“海峡”
四个对象,分别是人生四个阶段“乡愁”的对应物。这四个阶段分别是:小时候一长大后一后来一现在。
小时候,诗人少小离家,与母亲书信往来,乡愁寄托在小小的邮票上。长大后,为生活而奔。
波,与爱人聚聚离离,船票成了寄托乡愁的媒介。到后来,—方矮矮的坟墓,将“我”与母亲永远。
分开了!而现在,一湾浅浅的海峡将“我”与祖国大陆隔开。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一群人的家国之思。全诗在此戛然而止,留下长长的余味。
②“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四个数量词和“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四个形容词都以一种看似轻描淡写的方式,把乡愁浓缩于四个面积小程度轻的对象之上,恰恰反衬出诗人内心深处浓烈的思乡情感。
③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
了铺垫,这一节又画龙点睛,乡愁的诗意升华为国愁和民愁了。
2.比较阅读。
台湾当代女诗人席慕蓉的《乡愁》(详见课本p5)也是抒写乡愁的,说说它与课文在表达上。
各有什么特点。
教师点拨:这两首诗有着相似的写作背景。余光中和席慕蓉的祖籍和出生地均在大陆,后来赴台湾。
两位诗人都钟情于中国古典文化,承继传统文化中乡愁的永恒主题写出了新意。
不同之处在于,席慕蓉的故乡在蒙古草原,她既不在那里出生,也不在那里长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才有机会踏上故乡的土地。她只有在梦里,在诗中,寄托无限乡愁。她的《乡愁》,缠绵悱恻,分别写故乡月夜的笛声、离别故乡时心中模糊的怅惘、别后对故乡的绵绵思念,意境深幽,比喻新异,也具有比较强的时代意义。
但在思想深度的开掘上,这首《乡愁》不如余光中的《乡愁》那样深刻。
3.语言运用。
余光中说乡愁是“浅浅的海峡”,席慕蓉说是“没有年轮的树”,那么,如果有一天走出家门,你心中最惦记的是什么?请发挥想象,仿照课文,用漂亮的比喻句尽现你的感觉。
三、课堂练习。
阅读舒兰(台湾)的《乡色酒》,完成题目。
三十年前三十年后。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我从柳树梢头望你。
我正年少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圆你满。人也圃乡愁也满。
1.对诗中“你”“我”所指的对象及其关系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你”指故乡,“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b.“你”指亲人,“我”指远离家乡的人,诗中抒写的是亲人与“我”之间的思念。
c.“你”指情人,“我”指情人的另一方,诗中抒写的是情人之间的互相思念。
d.“你”指月亮,“我”指远离家乡的游子,诗中抒写的是游子对家乡的思念。
2.对这首诗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 诗的上下两节运用了对比艺术,将景与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表现了诗的主题。
b.全诗语言精练,感情真挚,比喻和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感情抒发得淋漓尽致。
c.诗中运用第二人称写法,使诗歌带有对话色彩,如同诗人在对着对方倾诉感情。
d.诗的句式长短交错,上下两节结构齐整,重章叠唱,在反复中使诗的主题得到升华。
参***:1.d 2.d(不是重章叠句,也无反复)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乡愁”是我国传统文学历久常新的主题,像唐代诗人李白的名作《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崔颢《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余光中的首这《乡愁》诗,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映射着中国古典诗词的神韵和魅力。
吟诵这深情的恋歌,我们掂量出了诗人思想中中国意识的分量。
五、布置作业。
1.《乡愁》中一个诗节就是一场凄美的离别,请设想自己是诗中的主角,写一段文字把诗中。
离别的模糊补充清楚。
2.仿照题为《国魂》的新诗的第一节,分别以“长大后”和“而现在”为开头,续写第二节和。
第三节(每行诗的字数不加限定)。
国魂。小时候。
国魂是项上的红领巾。
我在红旗下。
烈士在心头。
2.长大后/国魂是冠军领奖台上运动员眼里的泪水/我在国歌声中/运动员在阳光下面。
而现在/国魂是青年志愿者跋涉的双脚/我在紧跟着/亿万人在行列中。
板书设计。
人教版 初中语文 九年级下册
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一 诗两首 1 作者 我爱这土地 作者艾青 1910 1996 原名蒋海澄,诗人。长诗 大堰河 我的保姆 是他的成名之作。本文选自 艾青诗选 乡愁 作者余光中,台湾诗人。主要作品有 乡愁 白玉苦瓜 等。本文选自 余光中诗选 2 名句精华。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孔乙己》说课稿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孔乙己 说课稿。教材分析 1 教材的地位及内容 孔乙己 孔乙己 从民众这一方面看 表现了鲁迅鞭挞国民劣根性的一贯主题 运用侧面描写 正面描写通过外貌 动作 孔乙己 这篇 不仅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 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能启发学生怎样去欣赏 并从中受到深刻的启迪2 学习目标和重 难点...
人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教材分析
九年级 下 语文单元 课文总体目标 一 我国最早的爱国诗篇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诗经 秦风 无衣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黄遵宪 赠梁任父同年 寸寸河山寸寸金,侉离 力谁任?杜鹃再拜忧天泪,精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