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季九年级上语文教案11醉翁亭记

发布 2022-08-16 21:28:28 阅读 2298

11 醉翁亭记。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2.理解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及其积极意义。

过程与方法。

1.指导学生朗读,训练学生的文言语感,逐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熟读成诵。

2.品读课文,鉴赏本文的意境美、结构美、语言美,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文中所表现的作者的旷达情怀和美好理想,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肩负民族、胸怀天下”的远大理想。

重点。指导朗读,以读代讲,以讲促读。在朗读中疏通文意,推究文理,品味意境,力求当堂成诵。

难点。1.“醉翁之意”在何处?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太守之乐”乐什么?

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评鉴赏法。

课文朗读音频、多**课件。

3课时。教师:同学们,我说一个古代的年号,看看你们能联想起哪一宗历史事件。

教师:“庆历四年”。

学生: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教师:滕子京是因为什么事而“谪守巴陵郡”的呢?

学生:参与了范仲淹的政治改革。

教师:非常正确。实际上,这次改革,受贬谪的不止滕子京一个人,范仲淹本人在庆历五年也被贬至邓州。

范仲淹改革的另一位支持者,北宋的文学家、史学家欧阳修也在同一年被贬谪到滁州,也就是今天的安徽省滁州市。范仲淹在被贬谪邓州的第二年,也就是庆历六年,写下了《岳阳楼记》,寄托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同一年,欧阳修也在滁州写下了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欧阳修(1007~2023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吉州永丰(今江西永丰)人,北宋文学家、史学家。他自称庐陵人,是因为吉州原属庐陵郡。欧阳修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其母以荻杆画地教他认读。

24岁登进士第,曾任西京(今河南省洛阳市)留守推官,因几次支持范仲淹等改革派,屡遭贬谪。晚年曾主持进士考试,录取了苏轼、苏辙、曾巩等人。又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等职。

死后谥“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欧阳修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散文创作成就最大,也擅长诗词,诗学韩愈,多反映社会现实,有议论化、散文化倾向,词则婉约柔美,清新淡雅。他在史学方面也很有成就,参与修撰《新唐书》,自撰《新五代史》。

有《欧阳文忠公集》传世。

宋仁宗庆历五年(2023年),欧阳修曾参加了以范仲淹为首的改革派,推行“庆历新政”,不久在政敌的打击下,改革失败,范仲淹等降调外任。欧阳修被贬为滁州知州。作为执政者的反对派,有很多政见要说,有满腹的抑郁不平要发泄,但只能从侧面含而不露地表示。

1.教师**课文朗读音频,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把握朗读的语气。

1)课文中的21个“也”字:

欧阳修在《醉翁亭记》里连用21个“也”字煞句,是创造性地使用虚词的一个范例,读来只觉得神采飞扬,摇曳生姿,而绝无单调重复之感。

2)课文中的25个“而”字:

醉翁亭记》读来琅琅上口,娓娓动听,这与25个“而”字的运用也是分不开的。“而”字恰到好处的运用,使文章舒缓从容,把作者欣赏“山水之乐得之心”的闲情雅致充分表现出来了。

3.理清课文的思路,找出本文的关键字。

醉”“乐”“也”是《醉翁亭记》的三个关键字。文章正是以“醉”为中心,以“乐”为线索,以“也”层层迭进,来布局谋篇,结构全文的。

1)为什么说“醉”字是中心?此字在文**现过六次。中心人物是“醉翁”,这个中心人物游乐的中心场所是“醉翁亭”。

作者政治上受排挤,贬为滁州太守。他明知自己“四十未为老”却偏要自号“醉翁”。“醉中遗万物,岂复记吾年”。

一个“醉”字,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抑郁的情怀,蕴含着全章的主旨。

2)再说“乐”字。文中用了十个“乐”字。首段写山水,抒发“得之心”之乐;第2自然段写“四时之景”,是表现欣赏之乐;第3自然段写游人,是显示“宴饮之乐”;第4自然段的“乐”达到了高潮,既有禽鸟之乐,游人之乐,更有太守之乐。

文章因乐生景,因乐而抒情。

3)后说“也”,全文共有21个“也”字。每一个“也”字,自成一个层次,表明一个意思,使文章脉络分明,条理清楚,同时大大加强了文章的气势。

1.明确课文的重点词语,并掌握它们。

1)山行:沿着山走。

2)翼然: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自谓:用自己的别号来命名。

4)辄:就、则。

5)意:情趣。

6)得:领会。

7)寓:寄托。

8)开:散开。

9)归:聚拢。

10)暝:昏暗。

11)发:开。

12)伛偻:弯腰曲背,这里是指老人。

13)提携:牵扶。这里指被牵扶的人,即儿童。

14)杂然:杂乱的样子。

15)丝竹:丝,弦乐器;竹,管乐器,这里合指乐器。

16)射:一种游戏。

17)苍颜:容颜苍老。

18)颓然:原指精神不振,这里形容醉态。

19)上下:原指树的上部和下部,这里指到处。

20)乐其乐:乐他所乐的事情。

2.一词多义。

1)临: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居高面下)

临溪而渔(到)

2)而:泉香而酒洌(顺接连词)

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转折连词)

朝而往,暮而归(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不必译出)

3)归:云归而岩穴暝(聚拢)

太守归而宾客从也(回去)

4)乐:山水之乐(乐趣,名词)

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以……为乐趣,动词)

游人去而禽鸟乐也(欢乐,形容词)

3.词类活用。

1)名之者谁(名:本应为名词,名字,此处为命名,动词。名词作动词)

2)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翼:名词作状语,像鸟张开翅膀一样)

3)故自号曰醉翁也(号:本应为名词,称号,此处为动词,称呼。名词作动词)

4)伛偻提携(伛偻:本义为弯腰曲背,动词,此处指弯腰曲背的人,即老人。动词作名词)

5)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醉、醒:本义应该为动词〔形容词〕,此处为醉的时候、醒的时候,名词。动词作名词)

4.学习第1自然段。

1)对照注释了解大意。

2)分层次(二层)。

第一层:醉翁亭的自然环境。

第二层:亭的得名并指出太守之乐。

3)讲析第一层的字词句。

环滁皆山也——表判断语气。

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树林和山谷。它西南方向的那些山峰,树林和山谷特别优美。其:代滁州城。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雨的诉说。怎样写景 状物 抒情。山东省兖州市第十一中学赵海涛。活动目标 1 丰富学生的心灵感悟,体验大自然的韵味。2 品读写雨的文学作品,提高文学鉴赏水平。3 学习写景 状物 抒情的方法,写 情景交融 的文章。课前观赏 雨 优美的 美丽的雨景画面,把学生带进美的世界。一 导语引入 1.诵读自创小诗 ...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精品资料欢迎 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 气象物候教学目的 1 朗读体会,理解作者在作品中抒发的真挚感情。2 了解诗中反映的物候现象。3 对诗歌语言推敲品味,培养学生一定的阅读能力。教学重难点 通过诵读感悟诗词中反映的物候现象。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 讨论释疑法。学法指导 朗读 释疑 赏析 积累。设计 诗词朗读...

九年级上语文教案 三

第二单元 单元教学目标。一 阅读本单元优秀文学作品,提高对人生的理性认识。二 通过阅读,培养学生逆向思维的能力,大胆质疑的精神。三 培养学生对优秀文学作品中的经典性语句熟读成诵的习惯,使之运用自如。四 仔细体味作者遣词造句方面的特色,活学活用,使之成为自己写作的源头之水。单元教学课时安排。共安排 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