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教案

发布 2022-08-16 16:14:28 阅读 1156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说课材料。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选自《且介亭杂文》,属于鲁迅的后期杂文。这篇杂文就当时对抗日前途悲观失望的论调提出义正辞严的批判,既猛烈抨击了奉行不抵抗政策的国民党反动派,又热情歌颂了英勇斗争的中国人民,对中国前途充满信心。

一、说教材。

这是一篇典型的驳**,“驳”、“立”紧密结合,语言尖锐,富有战斗性。本文批驳的是一种悲观论调,这种悲观论调的要害是“以偏概全”,也就是失掉自信力的仅是中国人中的一小部分,从而批驳了敌论点“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新论点“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鼓舞了中华民族的自信心。

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达到了解驳**的有关知识及掌握简单的驳**写作,为今后进一步提高对驳**的鉴赏和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课在初中阶段的地位及其作用,以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驳论写法,尝试有理有据地反驳。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讽刺意味强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在驳论时所用的方法,尝试有理有据地反驳。

三、说教法与学法。

1、学情分析。

我班大部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不高,因此教学时不宜过快,宁可多花一点时间,对时代背景作者进行介绍,以利于学生深入把握课文内容。在讲解课文内容时,多举正面人物(中华民族优秀儿女的代表),激发学生的正义感和自信心。

2、教学方法:

启发式;②诵读;③分析;④课堂讨论。

3、运用教具:多**。

4、教学时数:2课时。

四、说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自古以来,他们有的埋头苦干,有的拼命硬干,……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七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板书课题)

二)、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并用其中的二至三个词说话。

2)、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3)、背景链接。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

2)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说说与立**有啥不同。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四)、全面剖析,精彩研读。

1、树靶子,摆破绽。

2、打靶子,显破绽。

破绽一:他信力≠自信力 (偷换概念)

破绽二: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偷天换日)

破绽三:一部分≠全体中国人民 (以偏概全)

3、找结论,收全文。

五)课堂达标检测。

1、 请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或改正错别字。

诬篾( )脊( )梁搽()脂粉前扑( )后继。

诓( )骗慨( )叹渺芒( )地大物搏( )

2、了解议**常识。

议**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和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 和三种,本文以批驳___为突破口,采取___和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3、给“平凡的环境不能创造”各找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五。

2、以《平凡的环境不能创造》为题,依照本文的论证结构,写一篇驳**,字数不限。

附:板书设计。

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鲁迅。一)摆出敌论点和论据(1-2段)

敌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论椐: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 (信地、信物)

不久,只希望国联 (信国联)

现在,一味求神拜佛---自欺。

二)直接反驳(3-5段)

失掉的是他信力。

发展的是自欺力。

三)间接反驳(6-8段)

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论据:从古至今满怀自信的中国的脊梁。

四)结论: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不足为据,要看地底下。

中国人失掉自信了吗》教案。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2. 积累词语,掌握“玄虚、诓骗、怀古伤今、为民请命”等词的读音、词义,学会运用。

2.学习本文驳论写法,尝试有理有据地反驳。

过程与方法。

1.理清思路,体会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特点。

2.揣摩品味语句,体会泼辣、犀利、讽刺意味强的语言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鲁迅先生的忧患意识和爱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民族自信心、自豪感。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抓住“突破口”进行批驳的方法;学习本文直接反驳与间接反驳相结合的写法。

教学难点:分析本文在驳论时所用的方法,尝试有理有据地反驳。

教学资源】音频、课件。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导入。中华民族自古至今是一个充满自信的民族,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民族。然而,在日本帝国主义的铁蹄向中国长驱直入,中华民族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急关头,有人到处叫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当人们在此悲观论调泛滥并日益消沉、失望之际,鲁迅站在最前列,针锋相对地发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自古以来,他们有的埋头苦干,有的拼命硬干,有的为民请命,有的舍身求法……他们是中国的脊梁!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十七课《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

2、检查预习情况。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并解释词语,并用其中的二至三个词说话。

玄虚:xuán,空而不切实,不可信。

诓骗:kuāng,说谎话骗人。

为民请命:为人民保全生命或解除困苦。

怀古伤今:追念古代的事情,因现在的事而悲伤。

前仆后继(pū):前面的人倒下,后面的人继续跟上去,形容英勇奋斗,不怕牺牲。

地大物博:土地广大,物产丰富。

2、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教师补充)

3、背景链接。

三、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听读课文。

2.初步把握文章思路、情怀,说说与立**有啥不同。

师:《敬业乐业》是一篇立**,在论证过程中,通过论述逐渐确立自己观点的过程。 摆观点——论证。

交流点拨】这篇文章先摆出错误的观点,再提出正面观点,比立**多了一个谬论。这就是驳**。驳论——批驳别人错误观点的过程。 一般:摆敌观点——批驳——树自己观点。

3.再读课文,小组讨论**下面问题,理清文章思路。

1)对方的错误观点是什么?对方的错误观点是根据什么得出的?

交流点拨】谬论论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谬论论据:两年前,自夸“地大物博”;不久,希望国联;现在,求神拜佛。

2)作者正面提出的观点是什么?作者提出观点的依据是什么?

交流点拨】正面论点: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作者论据:古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今有有确信、不自欺、前仆后继的斗士。

四、全面剖析,精彩研读。

一)、树靶子,摆破绽。

1.学生速读课文自然段,画出对方的错误观点和错误依据。

2.看似严密的论证,在先生犀利目光之下必是漏洞百出,不堪一击的。那么,你知道他们的破绽在哪吗?

二)、打靶子,显破绽。

1.阅读3——5段,寻找破绽。

提示:驳**可以从三方面反驳。

反驳论点,即直接反驳对方论点本身的片面、虚假或谬误。

反驳论据,即揭示对方论据的错误,错误的论据必须引出错误的论点。

反驳论证,即揭露对方在论证过程中的逻辑错误,即敌方论据不能证明其论点。

作者从哪方面入手呢?

破绽一:他信力≠自信力 (偷换概念)

破绽二:求神拜佛=发展着“自欺力”(偷天换日)

三)、立观点,找漏洞。

驳**中把刚才那一部分称之为“破”,也叫“直接反驳”。直接反驳,就是运用论据或推理,直接证明敌论点是错误的方法。 “破”之后必须“立”,就是摆出自己的观点,也称之为“间接反驳”。

现在,我们接着寻找破绽三。

1、默读6—8段,找出作者的观点。(我们有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2、并列举了哪些事实论据?

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拼命硬干的人”、 为民请命的人、“舍身求法的人”

3、解读并举例。

4、为什么要指出这些人,他们的存在有何意义?

5、这是古代,现代呢?(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

6、在今天,“中国的脊梁”是什么样的人呢?你能不能列举一些今天“中国的脊梁”?

7、直接体现作者观点的语句是:

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污蔑。

破绽三:一部分≠全体中国人民 (以偏概全)

8、批驳这个错误的观点有什么现实意义?(讨论交流)

四)、找结论,收全文。

既然广大的中国人民从未失掉自信力,那么应从何处去找呢?对此作者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五、课堂达标。

1、 请给下面的黑体字注音或改正错别字。

诬篾( )脊( )梁搽()脂粉前扑( )后继。

诓( )骗慨( )叹渺芒( )地大物搏( )

2、了解议**常识。

议**从论证的方式上看,可分为和两种,《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属于文。批驳对方论点的方法一般包括 、 和三种,本文以批驳___为突破口,采取___和___相结合的批驳方法驳倒对方的论点。

3、给“平凡的环境不能创造”各找一个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

六、总结全文。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习了驳**的一种写作方法,理解了鲁迅关于“中国人自信力”的阐述,“中国的脊梁”在当时的社会曾大大鼓舞国人的士气,在今天仍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同时,鲁迅杂文的语言技巧和讽刺手法的运用也极大地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这个问题留在下节课解决。

九年级语文教案

谈读书 导学案。学习目标。1 通过阅读文本了解读书的意义,掌握读书的方法与技巧。2 理解本文的读书观,激发学生读书热情,帮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读书习惯。3 积累文 现的精辟的句子。一 课前预习。1 了解作者 不少于20 字 2.在课文中划出生疏的字词并查字典标出读音。3 给下列加粗字注音。怡情诘难滞碍...

九年级语文教案

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教学目标。1 学习做一个富有创造性的人。2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3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重点难点。1 重点 理解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2.难点 理解并运用事实论据。教学过程。一 课前准备。1 查字典,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下列词语。汲取 吸取。推敲 传说唐代诗人贾岛...

九年级语文教案

15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 以自主 的学习方法为主,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 精神 2 学习比较阅读的方法,了解议 的常识 4 培养学生搜集资料 处理信息的能力。教学过程 1 导人新课。2 让一个学生朗读全文,边听一边思考 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位同学读得好在 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3 学生自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