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备课

发布 2022-08-16 14:53:28 阅读 7018

11.学问和智慧》综合能力测试题。

一、给加点的字注音。

陶冶( )远瞻( )寸积铢累( )

晦塞( )犀锐( )探骊得珠( )

二、你能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吗?

1.通达。2.融会贯通。

3.物竞天择。

4.鞭辟入里。

5.浮光掠影。

三、下列各句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它三项的是( )

a、学问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一种陶冶人生的熔炉。

b、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c、智慧是一种透视,一种反想,一种远瞩。

d、若把学问譬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

四、本文语言精炼,富有哲理。请选出其中的一句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并说说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句子: 你选择该句的理由或你的理解。

四、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个经验值得文艺工作者和歌唱演员重视。

b.学术委员会采纳了两个青年科学家的建议。

c.我以为你有事,不可能会按时来,然而你却提前来了。

d.每个单位都要节省不必要的开支和杜绝不应有的各种浪费现象的发生。

五、阅读。一)《学问和智慧》(节选)

学问固然不能离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有学问的人,虽然不一定就有智慧,正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很深的学问一样,但是智慧却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

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惟有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才不是浮光,而是探照灯,可以透过云层,照射到青空的境地。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灭的肥皂泡;他永远像珍珠泉的泉水一般,一串串不断地从水底上涌。

也惟有这种有根底的智慧,才最靠得住,最为精澈,最可宝贵。

若把学问譬做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造成庄严壮丽的罗马圣彼得或巴黎圣母教堂。这种绝代的美术作品,是要靠艺术家的匠心的。

但是材料愈能应手,匠心愈能发挥;构造的原理愈进步,艺术家愈能推陈出新。材料与技术对于作风的影响,整个美术史,尤其建筑史,都可以证明。所以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选文第一段论述的观点是什么?(1分)

.选文中加点词语“笼罩”、“透视”、“运用”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2分)

.第一段文字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举一例并分析其作用。(4分)

.有人说,“既然智慧比学问更重要,那么我就注重自我能力的培养,知识的掌握多少是无关紧要的”,你赞成这种说法吗,为什么?(3分)

二)读书三境界》

读书有三境界:“吞”“啃”“品”。

“吞”乃生吞活剥,囫囵吞枣——是充满饥饿感的发奋的青春初潮的标志。虽然广收博采难免盲目,进食过速导致腹胀——但这个过程毕竟是日后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必不可少的前奏。古今中外有许多人都是进入中年后凭“反刍”青春岁月里的泛读而成名成家的。

“吞”虽为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但毕竟是读的低级阶段。

“啃”乃咀嚼消化,强行吸收——是志存高远的人生必经的头昏脑涨、寝食不安的砥砺智慧的夜路。咬烂磨碎骨头,获取钙质,这当然谈不上享受——但却是峥嵘人生必须付出的艰辛。“为伊消得人憔悴”是任何一位学有所成的人都不能蠲(juān)免的里程。

“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这是将死的知识化为活的血肉的过程。

“品”乃焚香沐浴,如饮醍醐(tíhú 比喻灌输智慧,使人彻底醒悟)——是成熟聪颖的心灵与星空的娓娓絮语。月下折枝,花前怜玉,豁然贯通的人生不胜惋惜地告别了青春光阴——庄严地踏上了奉献岁月。浮躁尽除,功利淡化,读书成了颐养灵性的乐事——“默然回首”,天机消溶于慧心。

“品”是在“啃”之基础上悟性升华——这是进入人生创造之园的门票。

读书人多如牛毛,但大多数都停留在第一境界,仅少数不甘人生庸碌者可进入第二境界。进入第三境界,非志强智达者不能。但能进入第三境界者,必是成功地穿越了第一与第二境界的人。

“吞”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

举凡大家鸿儒,书读到“品”的份上后,往往将“吞”“啃”“品”三字当成进一步治学的相济并用的三种方法:“吞”文字,“啃”新意,“品”韵致。或者是:

泛读的“吞”之,精读的“啃”之,需细细体悟的则“品”之。

对一般的读书人而言,不谈三境界,如能将“吞”“啃”“品”三宇当作对待不同读物的不同阅读方法:用于消遣的书“吞”,有用的书“啃”,启心益智的书不妨“品”——那么,人生同样会受益无穷。

5.作者认为读书三境界“吞”、“啃”、“晶”的具体含义是:

“吞啃品”:

6.作者认为“吞”“啃”“晶”三种读书境界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7.对本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答。

a 文章列举了大量的具体的事实,阐述了读书三境界的观点。

b本文阐释了“吞书”、“啃书”、“品书”的内涵和三种境界对不同的读书人的意义。

c.作者善于取譬说理,说理透彻,深入浅出,使读者心悦诚服。

d 本文在阐释道理时态度平和,言辞中肯,使人易于接受。

8.你在读中外名著时,采用的是什么读书方法?有什么收获?请略举一例加以说明。

参***。一、yě zhān zhū sāi xī lí 二、1、指明白人情事理。2、指思路开阔通达,能透彻地了解问题。

3、万物为生存而竞争,自然选择的结果是优胜劣汰。4、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深中要害。5、比喻印象不深刻,好像水面的光和掠过的影子一样,一晃就消失。

三、c四、c

五、(一).(1分)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2分)不能,这三个词对“学问”由理解到实践,由浅入深,符合人的认知规律。(答到由浅入深或层层递进即可)

.(4分)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比喻论证 (2分,一点1分);

举例分析作用示例:(找出句子1分,分析作用1分)

①如“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他好像肥皂泡一样,尽管可以五光十色,但是一触即破”。(1分)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说明了没有学问的智慧虽然五光十色,但瞬息幻灭,没有价值。

(1分)

②如:“无学问的智慧,只是浮光掠影,瞬起瞬灭的。”“惟有从学问中锻炼出来的智慧,才不是瞬息幻。

的肥皂泡”, 才最靠得住”。 1分)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把有学问的智慧和无学问的智慧进行对比,突出智慧离不开学问,以学问为基础。(1分)

.(3分)不赞成。因为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

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并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1分)作者强调要重视知识,更要重视能力,不能因为“能力更重要”就排斥对知识的占有。(2分)(意思对即可)

二)5.吞”:泛读或博读(生吞活剥,囫囵吞枣) “啃”:精读(咀嚼消化,强行吸收) 体悟( 焚香沐浴,如饮醍醐 )(可从文中找答案,也可自己概括。)

.层递( 层进、递进 )关系,(1分);“吞”是知识积累的必经之途,“啃”是在“吞”之基础上的知性提高,“品”是在“啃”之基础上的悟性升华;“乔”至其博,“啃”至其深,“品”至其灵性——若无博与深,则灵性无其根本。(1分)(意思相符即可) 7a 8.开放题,答案符合题意即可。

2019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备课

一双手 综合能力测试题。一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铁镐 瞬间 得逞 火燎燎 铁铸 一垧 x ngs ngcu 手纹lu 二 思想归纳 本文描写了塑造了的形象,抒发了的思想感情。三 根据提示各写一个含有 手 的成语 形容 形容聪明。形容慌乱形容亲密。四 阅读。一 你一天能栽多少树?1000多棵...

2019苏教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上册备课

14.家谈 综合能力测试题。一 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拼音写汉字 颤 动 点缀 忸怩 踌躇 执拗 b o 歉 宽sh 尴尬 qi n 诚 安xi ng 二 百合花 中,作者是展开故事和塑造人物有何特点?三 百合花 中,小通讯员 肩上的步枪筒里,稀疏的插了几根树枝,这要说是伪装,倒不如算作装饰点缀 这一细...

初中语文背诵篇章九年级上

望江南 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渔家傲 范仲淹。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江城子 密州出猎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