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学期新成绩新目标新方向。
学问和智慧》
教材分析。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把“学问”比作“滋养人生的原料”;“铁”——突出“学问”的基础性,主体性;把“智慧”比作“陶冶原料的熔炉;”炼钢的电火“——突出”智慧“的外显性,应变性。“学问是寸积铢累而来的”——突出形成“学问”的方式是积累;“智慧是从人生深处发出来的”——突出“智慧”来自人的灵感,是人的思想的发现与创造。
),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中心论点: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知识与能力目标】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过程与方法目标】
品味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学习文章严谨的论述结构和多重的论证方法。
教学重点】桑水。
教学重难点。
理解作者观点,把握学问和智慧的关系。【教学难点】
品味作者典雅富丽、丰富多彩的语言。
课前准备。1.制作多**课件。2.熟悉课文。3.扫清字词障碍。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1.导入新课:
表明话题,包含“学问和智慧有什么关系?”、我们对这两者应采取什么态度?”等论题。2.作者简介:
罗家伦(1897—1969)字志希,浙江绍兴人。著名教育家,历史学家。2023年考入北京大学,后赴欧美留学。
2023年成为五四运动的学生领袖之一,五四运动宣言是他所写。2023年被派赴美,就读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和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接着又到伦敦大学、柏林大学、巴黎大学的研究院,在四国五校研读7年,专治历史与哲学。2023年回国以一介书生投笔从戎参加北伐军。
2023年8月,清华学校改为国立清华大学,31岁的罗家伦出任首任校长。1932—2023年担任**大学校长。后任国民***党史编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驻印度大使、考试院副院长、“国史馆”馆长、“**府”国策顾问等。
他任校长的十年,是**大学危难深重而又有长足发展的十年,是中大也是他本人的“**十年”。2023年12月25日他病逝台北,享年73岁。
桑水。教学过程。
二、初读课文,扫清障碍:1.音汉对注:
陶冶(yě)含蕴( yùn )晦塞( sè)矻(kū)蚌(bàng)壳寸积铢(zhū)累(lěi)卻( xì)食古不化融会贯通探骊得珠物竞天择鞭辟入里举一反三推陈出新读破五车浮光掠影五光十色烛照:照亮。2.
重点字词:
音:郤窾矻骊晦塞。
形:食古不化融会贯通物竞天择鞭辟入里犀锐3.解释词语:
探骊得珠:比喻做文章能抓住关键。
无关宏旨:不涉主旨。指意义不大或关系不大。
鞭辟入里:深入剖析,进入最里层。形容能透彻说明问题,切中要害。浮光掠影:比喻印象不深刻。
融会贯通:参合多方面的道理而得到全面的透彻的领悟。寸积铢累:一点一滴的积累。三、细读课文,整体感知:(一)理清文章的思路。
桑水。1.速读课文,找出或概括出每一节的中心句。(每一段作者都阐述了什么观点)
1)提示:中心句就是能表达一个文段观点的句子。中心句在文段中的位置也有四处:
开头、结尾、中间、自己概括。找中心句要从理解内容入手,分析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可以利用文段中的提示性词语,有的过渡句中隐含着本段的中心句,往往上半句是对上段的概括,下半句才是本段的中心句。(2)指名回答,共同**,明确:
第1段:学问与智慧有显然的区别。
第2段:其实有学问的人,何曾都有智慧?有智慧的人也不见得都有很好的学问。第3段;学问是不能离开智慧的;没有智慧的学问,便是死的学问。
第4段:世间不但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也有缺少智慧的书。(著书、读书都要智慧)第5段: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第6段: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学问与智慧是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四、精读(选读)课文,深入感悟:1.层次分析:
明确:全文共六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1-2):
论述学问与智慧的区别;第二部分(4-6):论述学问与智慧的联系。第一层(3-4段):
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第二层(5-6段):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
2.学生在理清文章脉络的基础上,找出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桑水。明确:文章的标题是“学问与智慧”,是个并列短语,是全文的中心论题。
中心论点在文末:“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需要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同时也是文章的结论。
五、课堂练习。
如何正确看待繁重的课业负担?(用作者关于“学问”与“智慧”的论述,用自己的独特思考)
提示:教学方面:要有深厚的专业素养,要用自己的智慧处理教材,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走出题海。
学习方面:熟能生巧,有些知识需要经过反复的练习才能获得。
既然存在,回避不现实。与其抱怨,不如用智慧去笼罩作业、处理作业。人要作业“死”,作业就“死”;人要作业“活”,作业就“活”。六、课堂总结:
1.梳理文章论证过程的方法:借助各段中心句或过渡句。2.中心论点的筛选与概括:
是一个完整判断句子,如:我们应当……3.事实论据的概括:某人做某事。七、作业布置:
同学们的仿句真精彩,说明你们在用智慧透视学问、运用学问。
真正理解了学问与智慧的关系,再来正视我们教与学的现状,你或许会有深入的思考,或许会有新的发现,也或许会产生新的疑惑……请四人一组进行交流。(要善于运用文中富有哲理的语言)
提示:启示:既要重视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培养,努力成为一个博学多能的人。
桑水。不做纸上谈兵的“有学问的笨伯”,而要做有渊博学识、有睿智思维、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智者。
一个人能力的培养,也来自于他掌握的知识的多少:掌握的知识多,这种能力就容易培养,且持久,且能影响并决定人的发展。
善学习者,手中都有一把打开知识奥秘的金钥匙。知识是死的,金钥匙却是活的。我们先要有知识,然后金钥匙才能发挥作用。
只有漂亮的金钥匙,又有什么用处?因此,谈能力,就得先积累知识。
第二课时。一、导入课文:
1.考查所学习的本节课生字词。2.名言:
智慧胜于知识。——法】帕斯卡。
知识可以言传,但智慧则不然。人们可以去发现它,用它生活,以它自强,凭借它去创。
造奇迹,但却无法把它交流和传授。——德】海塞。
二、深读课文:
一)研读文章的第一部分。
1)读文章的第一节,理解文章是怎样来阐明学问与智慧的?
明确:作者作了一系列的精彩的比喻(完成第一部分的板书)。这些比喻贴切,是因为对学问与智慧及其相互关系认识准确。
2)在同一个人的身上,如果只有学问而没有智慧,会怎么样?相反如果没有智慧只有学问又是怎么样?如果同时具备学问与智慧呢?
明确:第一种则是“有学问的笨伯”或“两脚书橱”“冬烘先生”;第二种情况则可能不。
桑水。见得有很好的学问或者是对于人情事理,都很通达,凭借经验,运用心得。第三种则是既有学问又有智慧的人,他们对人情和事理都有独特的见解,对于学问有自己的独见。
只有同时兼备了这两种的人才能称得上是真正的智者或学问家。
3)在论述第二个方面的问题时作者采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明确:既采用了对比论证,又引用了《庄子苞丁解牛》的例子来进行论证。可见比喻是生动而又贴切的,例证是形象而又典型的。(二)研读第二部分:
1)学生快速地阅读第二部分的内容,明确每段文字所讲述的主要内容:第三节:论述学问不能离开智慧。
第四节:论述世间不仅有缺乏智慧的人,而且有缺乏智慧的书。第五节:论述智慧也离不开学问。
第六节:论述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的关系。(以上画线的部分由学生自行总结填写。出示投影片。)三、合作**,解决疑难:
一)阅读第三节与第五节,比较这两段的论证方法有何不同之处?
明确:第三节论述学问离不开智慧,运用了对比和举例论证的方法。先将没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和有智慧的人研究学问,取得的效果大不一样,做对比论证;然后列举了孟德尔、达尔文等因有智慧研究取得巨大成就的例证。
对比鲜明,例证典型,有很强的说服力量。
第五节论述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将无学问的智慧比喻成“肥皂泡”,尽管外表五光十色,但裨瞬起瞬灭。交从学问中产生出来的智慧比喻成“探照灯”,有很强的穿透力;比喻成“珍珠泉的泉水”,因为这是“有根底的智慧,才是最靠得住的,最为清澈,最为宝贵。
”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而且贴切,因为它揭示了智慧与学问之间本质的联系。
二)第四节重在说明了一个什么样的问题?运用了什么样的论证方法?
桑水。明确:运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来说明著书、读书要有智慧。(三)第六节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明确:在篇末指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同时也作为这篇文章的结论。结束语用“不但……而且……”句式对全文进行了归纳总结,使全文脉络更加清楚,结构更加紧凑,形成一气呵成、不可辩驳的雄辩气势。
四)品味文中语句:你在圈读语言的过程中发现本文的语言有怎样的特点?明确:语言充满智慧:形象生动,富含哲理。(五)理解难句。
1、若把学问臂作建筑材料,那智慧便是建筑师的匠心。有木、有石,甚至有水泥钢骨,决不能成为房子;就是懂得材料力学、结构原理,也只可以造成普通应用的房子,而决不能……修辞手法:比喻。
含义:学问是智慧的基础,学问和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
2、学问是知识的聚集,是一种滋养人生的原料,而智慧却是陶冶原料的熔炉。学问指的是积累的知识,智慧指的是发现和创造能力。3、学问好比是铁,而智慧是炼钢的电火。
人只有知识,没有智慧,难以发挥作用。但是智慧也必须建立在知识的基础上,没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也就很难有发现和创造。四、课堂小结:
这篇文章分析了学问与智慧的区别与联系,指出学问固然离不开智慧,同时智慧也不能离开学问,学问与智慧相辅为用,缺一不可,进而提出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更需要智慧,需要量以智慧去笼罩学问、透视学问、运用学问。五、课堂练习:
精读第3-5段完成下面的练习。
桑水。1、快速判断第3段运用了何种论据?事实论据。
概括本段第1个事实论据。孟德尔研究豆子而悟出遗传定律。指出本段的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2、说说第5段首句有何作用?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你能从本段找出。
一、二句比喻吗?说说句子含义。智慧必须以学问做基础,才靠得住。
你能判断这是什么论证方法吗?并分析其作用。比喻论证:生动有力地论证了“智慧也离不开学问”。六、作业布置:
同学们,德国诗人歌德曾经说过:“掌握知识对一个人来说是不够的,应当善于使知识不断的发展。”而我们的身边存在这样一种人:
平时考试独占鳌头,碰到实际问题却一筹莫展,束手无策。请你写一封信给这样的人,用你的论述让他转变观念,努力成为一个“高分高能”的人。
要求:观点要有针对性,说理要有条理性,恰当运用文中的语句。略。
桑水。桑水。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11学问和智慧教学反思苏教版
学问和智慧。今天,准备上 学问和智慧 第一课时,预期完成的教学任务是 学生能理清学问与智慧的内涵及两者关系 课前预设了三个教学环节 由学过的 论美 一文内容导入新课 学生通读课文,整体感知,弄清 学问 和 智慧 这两个概念的内涵 学生深入研读文本,厘清 学问与智慧 的关系,把握文章的中心观点。上课后...
语文 广东版 九年级上册第三单元《11心声》练习题
11 心声。01 积累运用。1 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撇嘴 pi 簪子 z n 祷告 d o 棱角 l ng 窸窣 x s 发窘 ji n 嘟囔 n n 抽噎 y 2 下面加点的词语使用不当的一项是 d a 面对挫折我们要从容不迫,绝不能向困苦低头。b 那张建筑图做得太好了,任何地方都做得棱角分明。c...
九年级语文上册11学问与智慧教案苏教版
11学问与智慧。教学目标 1 弄清 学问 和 智慧 的区别与联系,了解作者所阐述的学习观,理解作者所说的 我们不但需要学问,而且需要智慧 的观点。2 理清文章结构。教学设想 本文以自学为主,老师只是引导和点拔。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 纸上谈兵 的故事吗?请同学们讲讲。赵括有没有学问?他为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