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下册第三章圆教案

发布 2022-08-13 09:47:28 阅读 1773

第三章圆。

课时划分】3.1车轮为什么是圆形 1课时 3.2圆的对称性2课时。

3.3圆周角和圆心角的关系 1课时 3.4确定圆的条件 1课时。

3.5直线和圆的位置关系 2课时 3.6圆和圆的位置关系 1课时。

3.7弧长及扇形的面积 1课时 3.7圆锥的侧面积1课时。

回顾与思考 1课时单元测试1份。

第一教时。教学内容】3.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教学目标】1.理解圆的描述定义,了解圆的集合定义。

2.经历探索点与圆的位置关系的过程,以及如何确定点和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学难点】点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

教学用具】自制两个车轮模具(一个圆形,一个方形)、 投影。

教学方法】指导探索.

教学过程】一、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提出问题。

与三角形、四边形一样,圆也是我们常见的图形。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我们并不陌生。在这一章里,我们将学习圆的更深入的知识。下面我们来学习第一节: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二、师生共同研究形成概念。

1、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1)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经常见到的汽车,摩托车、自行车等一些交通运输工具的车轮是什么形状的?

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车轮要做成圆形呢?能否做成长方形或正方形?

老师这里有两个车轮模具,一个是圆形,一个是正方形.我们一起观察一下这两个车轮在行进中有些什么特点?大家讨论.

(2)是什么原因导致车轮要做成圆形,不能做成方形.看图,a、b表示车轮边缘上的两点,点o表示车轮的轴心,a、o之间的距离与b、o之间的距离有什么关系?

刚才是两个特殊点,现在我们在车轮边缘上任意取一点c,要使车轮能够平稳地滚动,c、o之间的距离与a、o之间的距离应有什么关系?

(3)练习:看一个游戏队形.一些学生正在做投圈游戏,他们呈“一”字排开.

这样的队形对每个人都公平吗?你认为他们应当排成什么样的队形?

2、圆的定义:

平面上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叫做圆.其中,定点称为圆心,定长称为半径的长(通常也称为半径).以点o为圆心的圆记作⊙o,读作“圆o”.

注意:确定一个圆需要两个要素,一是圆心,二是半径.

3.点与圆的位置关系.

1)画一画。

在练习本上画一个圆,大家想一想这个圆把平面分成了几部分?互相讨论一下.

一个圆应该将平面分成三部分:圆的内部、圆、圆的外部.

2)想一想, a、c在⊙o内,点b在⊙o上,点d、e在⊙o外,如果我们把这个靶看成一个以门为圆心.以r为半径的圆.飞镖落的位置看成点,那么我们可以发现点和圆的位置有三种情况:点在圆内、点在圆上、点在圆外.

若设⊙o的半径为r,点p到圆心o的距离为d.

点o在圆外,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大于半径;

点o在圆上,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

点o在圆内,即这个点到圆心的距离小于半径。

4、讲解例题。

例的两条直角边bc=3,ac=4,斜边ab上的高为cd,若以c为圆心,分别以r1=2cm,r2=2.4cm,r3=3cm为半径作圆,试判断d点与这三个圆的位置关系.

例2“做一做”设ab=3 cm,作图说明满足下列要求的图形.

(1)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等于2 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2)到点a和点b的距离都小于2 cm的所有点组成的图形.

提示:解决这类题的关键是明确用集合的观点定义的圆、圆的内部、外部的含义.向学生渗透一种常用的数学方法——交集法.

注意(2)的图形不包括重叠部分的边界.可先让学生思考:满足条件的点分别与oa、ob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三、课堂练习:

1.圆上各点到圆心的距离都等于 ,到圆心的距离等于半径的点都在 .

2.⊙o的半径是3cm,p是⊙o内一点,po=1cm,则点p到⊙o上各点的最小距离是

3.正方形abcd的边长为2cm,以a为圆心2cm为半径作⊙a,则点b在⊙a ;点c在⊙a ;点d在⊙a 。

4.点a在以o为圆心,3cm为半径的⊙o内,则点a到圆心o的距离d的范围是

5.已知⊙o的半径为5cm.(1)若op=3cm,那么点p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p在⊙o ;(2)若oq= cm,那么点q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q在⊙o上;

3)若or=7cm,那么点r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r在⊙o .

6.以已知点o为圆心作圆,可以作个圆,

7.在△abc中,∠c=90°,ac=bc=4cm,d是ab边的中点,以c为圆心,4cm长为半径作圆,则a、b、c、d四点中在圆内的有( )

a 1个b 2个c 3个d 4个。

8.若⊙a的半径为5,点a的坐标为(3,4),点p的坐标为(5,8),则点p的位置为( )

a 在⊙a内b 在⊙a上c 在⊙a外d 不确定。

9.已知:如图,矩形abcd中,ab=3cm,ad=4cm.若以a为圆心作圆,使b、c、d三点中至少有一点在圆内,且至少有一点在圆外,求⊙a的半径r的取值范围.

四、课堂小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何收获和体会.

五、【作业设计】

1.已知⊙o的半径为3.6cm,线段oa=2cm,则点a与⊙o的位置关系是( )

a a点在圆外 b a点在⊙o上 c a点在⊙o内 d 不能确定。

2.⊙o的半径10cm,a、b、c三点到圆心的距离分别为8cm、10cm、12cm,则点a、b、c与⊙o的位置关系是:点a在点b在点c在 。

3.一点和⊙o上的最近点距离为4cm,最远距离为9cm,则这圆的半径是 cm.

4.如图,在△abc中,∠acb=90°,ac=2cm,bc=4cm,cm为中线,以c为圆心,cm为半径作圆,则a、b、c、m四点在圆外的有 ,在圆上的有 ,在圆内的有 .

5.如图,矩形abcd中,ab=3cm,ad=4cm.矩形的。

四个顶点是否在同一个圆上?如果在同一圆上,请。

找出它的圆心和半径,并画出此圆.

求:半径长为多少?

6.已知⊙o的半径为10 cm,圆心o至直线l的距离od=6 cm,在直线l上有a、b、c三点.并且有ad=10 cm,bd=8 cm,cd=6 cm,分别指出点a、b、c和⊙o的位置关系.

板书设计】3.1 车轮为什么做成圆形。

一、圆的定义。

二、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三、课堂练习。

圆心1.点在圆外,即d>r四、课堂小结。

半径2.点在圆上,即d=r

圆的表示法3.点在圆内,即d≥r五、课堂作业。

教学后记】第二教时。

教学内容】2. 圆的对称性(一)

教学目标】1.认识圆的轴对称性并掌握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2.能够运用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进行有关的计算和证明.

3.经历探索圆的对称性及相关性质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和理解研究几何图形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点】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

教学难点】垂径定理及其逆定理的证明.

教学设计】指导探索和自主探索相结合.

教学资源】投影:

教学过程】一、.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前面我们已**过轴对称图形,轴对称图形的定义是什么?我们是用什么方法研究了轴对称图形?今天我们继续用前面的方法来研究圆的对称性.

二、合作探索、讲授新课

1.想一想:圆是轴对称图形吗?如果是,它的对称轴是什么?你能找到多少条对称轴?

板书:圆是轴对称图形图形,对称轴是任意一条过圆心的直线。

2.与圆有关的概念.

(1)圆弧:圆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圆弧,简称弧.

(2)弦:连接圆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

(3)直径:经过圆心的弦叫直径.

如右图。以a、b为端点的弧记作ab,读作“圆弧ab”或“弧ab”;线段ab是⊙o的一条弦,弧cd是⊙o的一条直径.

注意:1).弧包括优弧和劣弧,大于半圆的弧称为优弧,小于半圆的弧称为劣弧.如上图中,以a、d为端点的弧有两条:优弧acd(记作acd),劣弧abd(记作ad).

半圆:圆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半圆弧,简称半圆.

半圆是弧,但弧不一定是半圆;半圆既不是劣弧,也不是优弧.

2)直径是弦,但弦不一定是直径.

3. 做一做:

1).在一张纸上任意画一个⊙o,沿圆周将圆剪下,把这个圆对折,使圆的两半部分重合.

2).得到一条折痕cd.

3).在⊙o上任取一点a,过点a作cd折痕的垂线,得到新的折痕,其中,点m是两条折痕的交点,即垂足。

4).将纸打开,新的折痕与圆交于另一点b,如上图。

在上述的操作过程中,你发现了哪些相等的线段和相等的弧?

还可以怎么说呢?能不能利用构造等腰三角形得出上面的等量关系?

第三章圆单元提优

第三章圆。一 选择题 每小题3分 共30分 1.如图,在 o中,aob 50 则 adc的度数是 a.50 b.40 c.30 d.25 第1题第2题图第3题图第4题图。2.如图,一扇形纸扇完全打开后,外侧两竹条ab和ac的夹角为120 ab长为25cm,贴纸部分的宽bd为15cm,若纸扇两面贴纸,...

九年级第三章

科学九年级 上 第三章单元练习4 5节。一 选择题。1.从去年6月1日起我国开始实施 限塑令 所有超市 市场 商场 集贸市场等场所停止免费提供塑料购物袋,倡导消费者重拎布袋 重提菜篮子。下列关于 限塑令 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 限塑令 是指禁止使用所有塑料制品 b 限塑令 可以有效减少 白色污染 c...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直线与圆

九年级数学第三章直线与圆 圆与圆的位置关系全章教案。课题 3.1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1 教学目标 1 利用投影演示,动手操作探索直线和圆的运动变化过程,经历直线与圆的三种位置关系得产生过程 2 在运动中体验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并观察理解直线与圆的 公共点的个数 的变化,培养猜想 分析 概括 归纳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