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择题:
1、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简称( )
a、perd问题 b、rped问题 c、pred问题 d、redp问题。
2、北京崇文门十字路口西南角,高高耸立一座“人口警世钟”,那急速跳动的红色数码,告诫我们必须时刻牢记( )
a、大大提高劳动人口素质b、鼓励生育的方针
c、实行计划生育d、优生优育政策。
2024年5月底,太湖蓝藻疯狂爆发,无锡市民生活饮用水受到严重影响。小凡同学对此进行了**性学习。她发现除了水文和气象原因外,蓝藻大规模爆发与水质有关。
以下是她完成的“蓝藻”形成及影响示意图。回答5—8小题:
3、以上图示说明( )
a、人类发展经济必然以环境污染为代价 b、人类与环境是互相对立,互不相容的。
c、人为因素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 d、因湖水缺乏自净能力,蓝藻很难解决。
4、图示反映出当前我国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土地荒漠化 c、“三废”问题 d、赤潮问题
5、上题中所反映问题的实质是( )
a、人口问题 b、发展问题 c、资源问题 d、卫生习惯问题。
6、要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必须( )
坚持先发展经济,后治理环境 ②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和保护环境等基本国策。
即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环境 ④要把保护环境作为当前的中心工作来抓。
abc、①④d、③④
7、为加快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我国实施了“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等重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的实施主要是为了解决( )
a、资源分布地区不平衡的问题 b、资源人均占有量少的问题。
c、环境日益恶化的问题d、资源利用率不高,损失浪费严重。
8、在我国北方地区有这样的顺口溜:“一年开荒,二年打粮,三年五年变沙梁。”(沙梁指沙地)这段话告诉我们( )
a、要想有粮食,就要开荒 b、人类不合理的开垦是引起土地沙化的重要原因。
c、要想经济得到发展,环境就不可避免地遭到破坏 d、自然环境变化是有其规律的。
9、“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哪一个原则( )
a、公平性原则 b、持续性原则 c、共同性原则 d、互补性原则。
10、既是解决人口问题的重要措施,又是实现人口与资源、环境、经济协调发展的关键( )
a、控制人口数量 b、提高人口素质 c、节约保护资源 d、依法保护环境。
11、据测算,全球海洋的温差能、盐度差能、波浪能、潮流与洋流能等的理论再生量为760多亿千瓦,其中中国约4—5亿千瓦,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
a、海洋能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b、开发新的能源和资源,前景十分广阔。
c、自然资源是可以再生的d、节约能源是没有必要的。
12、《不堪重负》这幅漫画的寓意是。
a、人口众多会带来充足的劳动力资源。
b、人口增长过快会带来了沉重压力。
c、人口数量越少越好,增长越慢越好。
d、人口众多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3、下列有关人口问题、资源问题和环境问题三者。
相互关系的图示,正确的是( )
14、一个社会好比一艘轮船,应当配备数量适当的船员,才能发挥轮船的最高效率。如果船员太少,人手不足或船员过多,人浮于事,轮船都很难达到最快行驶速度。这段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人口过多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b、人口过少对社会经济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c、人口数量对社会经济发展起决定作用 d、人口应适度发展
15、为了更好地履行保护环境义务,当代青少年学生应该( )
提高环境意识 ②增强法制观念 ③落实环保行动 ④加强环境立法
abcd、②③
16、以下能说明我国公民对“可持续发展”已从观念走向实践的是( )
某学校利用“小广播”定期向全校师生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②某科研单位开发了以玉米为原料的一次性饭盒 ③许多地方对垃圾进行了分类处理④居民自备竹篮、布袋上街购物。
ab、②③c、①③d、①②
17、鲁迅先生说:“挖出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使用数百年,但是数百年后呢?数百年后,我们当然是或上了天堂、或下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后代,却是要生存的……”鲁迅先生是要告诉我们 (
资源问题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②煤是一种可再生资源,要合理开发和利用
资源具有数量有限的特点资源的开发还应考虑后代人的需要
18、“如果中国的能源利用率提高15%—25%,每年至少可以节约标准煤3亿吨。”这句话给我们的启示是( )
我国资源利用率高,可挖潜力不大 ②开发新能源不如挖掘现有能源的利用率。
能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④我们在日常生产、生活中要减少能源的浪费。
ab、②③c、④ d、②③
19、“人口+教育=丰富的资源”,“人口—教育=沉重的压力”说明了( )
如果人们受到了良好的教育,就会成为创造社会财富的人力资源 ②如果人们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就会成为社会发展的负担 ③要实行计划生育政策 ④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性。
abcd、①②
20、一则公益广告说,如果不节约用水,那么最后看到的将是你自己的一滴眼泪。这表明。
我国淡水分布不平衡 ②淡水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要倍加珍惜和节约。
过度开发资源将给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威胁 ④解决资源问题的办法之一是开发和节约并举。
abc、②④d、①②
二.非选择题:
21.【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
材料一:某年“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所使用的新型铅笔全部都是用废报纸制成的。自该年4月1日起,我国对消费税进行重大调整,其中包括。
对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征收消费税。
材料二: (见右图)
材料一的做法是如何落实保护资源的具体措施的?这说明。
我国正在积极实施何种战略?
按照材料二所提示的用水方法,完成下列图示。
请例举在生活中浪费资源(能源)的其他现象(不得以纸张、木材、水资源为例),并指明解决这一浪费现象的具体做法。
22.【关注人口问题】
阅读下列图表、材料。
人口问题调查]
1)请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把下表补充完整。
**践行现实]
某校初三(1)班组织了一次本地农村人口问题现状调查的社会实践活动,形成了调查报告关于农村人口问题的调查报告。
为了解本地农村人口问题现状,提高同学们对人口问题的重视,我们对本地农村人口问题情况,开展了一次调查活动。调查结果表明,自从实行计划生育以来,本地农村人口形势总体情况好转,但也发现存在一些问题。
镜头一:许多老年人依然要求自己的子女做到“多子多福,增丁添口。”
镜头二:大部分农村家长文化水平低,在“不读书,照样挣大钱”错误思想影响下,个别未成年人辍学打工。
镜头三: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并不完善,尤其是供老年人活动的场所极少。
2)请你分别为解决镜头。
一、镜头。二、镜头三出现的问题提一条合理化建议。
3)为农村人口更合理发展,请你帮初三(1)班的同学写一条宣传标语。
23. 【追求协调发展】
认真观察漫画,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这幅漫画反映了什么问题?
2)漫画所反映的问题,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危害?
3)就漫画所反映的问题,请你提出几条解决问题的建议。(至少2个)
24. 【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材料一:下列一**代表某区域环境随时间推移而变化。
材料二: 07年,北京进入4月已是草木葱绿,而沙尘暴今年还没有光顾京城,包括北京在内的北方地区遭受沙尘暴侵袭的时间较常年大大推迟,同时全国也只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沙尘天气。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给材料一中的这组漫画取个合适的标题。
2)导致材料一所绘地区环境被破坏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改善该地区已破坏的环境?
3)材料二出现的现象,主要得益于我国哪一防护林工程?建设该防护林网体系最主要的目的是什么?
4)两则材料,启示我们应该走怎样的发展之路?
参***。一、选择题。
二.非选择题:
21.(1)①用废报纸制作铅笔,通过**利用(或:循环利用)资源来保护资源;通过调整消费税来引导生产和消费,即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或:
加强资源立法)来保护资源。(2分) 可持续发展战略(1分)
2)给分要点:①②是开放性答案,只要体现“循环用水”,符合生活常理即可,如:①洗脸,②浇花等;③净化处理(或:处理污水)。(各1分,共3分)
3)给分要点:①所例举的浪费资源(能源)现象必须是生活方面的,如:不及时拔掉电器开关等;(1分)如果例举“纸张、木材、水资源”方面和生产中的资源(能源)浪费现象,不给分。
②“具体做法”必须能有效解决所例举的浪费问题,如上例的做法:及时拔掉电器开关;(1分)如果答“树立科学发展观、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等宏观措施,不给分。
22.(1)老龄化问题 ; 图2;人口数量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人口素质不高(2分)
2)镜头一:加强我国人口政策的宣传教育,提倡男女平等,提高人们控制人口的意识;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二单元
第一课 只有一个地球p46 58 一道难解的题p46 49 如何协调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 1 摆在世人面前的 一道难解的题 是什么?p46 面对当代世界 发展 的主题,如何协调人口 资源 环境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已经成为摆在世人面前的一道难解而又必须有解的题。2 举例说说人口 资源 环境与...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基
人教版九年级历史与社会第二单元基础知识。1998年长江洪灾的自然原因 人为原因各是pred问题是指 pred关系是 pred的关系中,关键因素是 实质是。人类向大自然索取的资源超过了大自然自动调节的能力,造成了。人类向大自然排放的废弃物超过了大自然自净的能力,造成了。世界人口增长主要集中在。会出现自...
历史与社会九年级第二单元备课笔记
一 一道难解的题 pred 1 98年长江洪灾。1 产生的主要原因 自然因素 气候异常,超强度降水 人为因素 上游滥砍滥伐,水土流失严重 中游围湖造田,蓄洪面积减少 不适当的水利工程建设。2 产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呢?是pred的恶性循环。即人口,资源,环境 发展之间的恶性循环。3 给我们什么启示?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