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单元学习目标:
1.能欣赏文章所描写的优美画面,体会作品的语言风格。2.能联系作品的文化背景,了解民俗文化的丰富内涵。
3.开展一次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查,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形式,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4.能做生活的有心人,多留心、细观察、勤思索、常积累,学会从生活中寻找丰富的写作素材。5.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寻找资料,能根据阅读需要制作读书摘录卡片。单元课时安排:
共13课时。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
社戏2课时端午日1课时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中秋咏月诗词三首2课时“世界民俗风情展”综合实践活动1课时。
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
单元小结1课时教材分析:
斑斓多彩的民俗文化,源远流长的民俗风情,寄托着人们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追求,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单元所选的文章,分别向我们介绍了过年、端午、中秋三大传统节日的风俗习惯以及江浙地区农村演社戏祈福的民俗风情。读罢这些文章,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着这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的无穷乐趣,可激发我们了解更多的民俗风情的热情,增加对我们民族乃至世界灿烂文化、悠久历史的热爱。
教学设计:
单元整体学习(1课时)(一):课前预习:
1、开始本单元学习,刚好是“国庆”节后,“重阳节”将临。要求:同学们利用假期,回家向家人、长辈或者通过图书、网络了解“重阳节”的来历、活动形式、和现今的发展变化,作好记录以备交流。
除此外,你还知道哪些节日?(二):课堂学习:
1、交流课前所积累的知识,明确“重阳节”之类的传统节日有哪些。2、浏览课文,了解单元内容,明确单元学习目标。
问题情境:(1)、哪些内容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刻?为什么?(2)、哪些内容是你最感兴趣的?为什么?(3)、了解单元内容后,你有何感受?
3、布置任务:根据单元内容制定相应的学习目标。(三)、组建活动小组,制定活动方案。
1、问题情境:你知道我们常州有哪些风俗习惯吗?给大家讲讲。讨论,交流。
2、针对单元主题,商讨单元学习专题,并拟订实施方案,自由交流,确定自己的专题。
开展一次世界民俗文化(包括我国各民族的)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通过亲自调查,网络、图书查询等多种形式,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要求:主题鲜明、范围宜小,可以以展板、ppt投影的形式展示。
3、自由组合专题研究小组,制定活动计划、方案。(巡视指导,给予一定的提示、帮助。)社戏(第1课时)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理清文章思路,领会文章的详略安排。2、学习用简洁的的语言概括表述。
课前预习: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主要作品。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出示一本***)
同学们,现在你们可能对它已经不屑一顾了吧?!(学生议论)你还喜欢吗?为什么?(学生回答)你能说说***有什么特点吗?(二)整体感知:
情景创设:改编《社戏》为绘画本。
1、结合课文内容,给ppt上的五幅画各配上30字左右的文字,要求:⑴、语言简洁,⑵、能概括与画面相关的内容,⑶、注意内容的前后衔接。
2、小组交流:选出小组内概括的最好的进行拼合。3、全班交流。
三)深入**:
根据你对文章内容的了解,为使本画册内容连贯完整,你觉得还需增添哪些内容?适合配几幅插画?(小组明确,全班交流。)(四)课后学习:
1、由语文、美术科代表组织同学利用课余时间把本文的绘画本创作完整并装订成册。2、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社戏(第2课时)
学习目标:1、能欣赏文中优美的景色描写,体会“人在图画中”的感觉。2、能体会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留恋之情。
课前预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诵“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节课,我们改编了绘画本的《社戏》,同学们又是编写创作,又是美工设计,做得非常有成就感。(二)重点赏析:
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你觉得你比较喜欢哪种版本的《社戏》,为什么?能否举具体事例加以阐述?
可引导学生从环境描写、人物刻画方面进行欣赏。(三)语文活动——辩论赛。
问题情境:有人说双喜他们偷豆的做法是应该批评的,你认为呢?讨论,交流。(四)拓展延伸。
平桥村因《社戏》为世人所知,如今当地人决定开发旅游资源,请你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为他们设计一些旅游项目以供参考。(五):课后学习:
1、你是否也有过一次愉快的旅行或难忘的探亲故事?请写下来。端午日(1课时)
学习目标:1、通读全文,概括湘西人民端午日的风俗。2、能欣赏精彩的场面描写,学习虚实相生的写法。
3、能感受龙舟竞赛中体现的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
课前预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沈从文及其作品。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端午节的风俗。教学过程:(一)整体感知。
情景创设:常州青旅最近开设一条旅游线路——“茶峒端午风情一日游”,我们准备前去游玩。1、端午节是我们国家的传统节日,你知道端午节的由来吗?
我们这儿端午节有哪些风俗?2、对于神秘湘西的认识,我们主要通过沈从文先生的文学作品,请一位同学介绍沈从文及其《边城》,其他同学补充。
3、问题情景:走近茶峒的旅途中,作为游客,你想向导游询问有关茶峒的哪些情况?(以课本为依据,分小组活动,全班交流。)(二)重点赏析:
1、赛龙舟是湘西和我们常州都有的端午风俗,请大家再次阅读文中赛龙舟这一活动,感受赛龙舟的气氛。(**赛龙舟的影片片断)
2、问题情境:赛龙舟的场面写得非常精彩,作者是怎样进行描写的?
3、问题情景:你喜欢这项活动吗?如果你也在岸上看他们赛龙舟,或者你就是龙船上的一员,你会有什么联想?有什么感受?
明确:赛龙舟体现了一种激励争先、合作、奋发向上的精神。(三)拓展延伸:
1、请同学们运用虚实相生的手法来扩写捉鸭子的场面。(四)课后作业:
收集祖国各地过端午节的风俗习惯以及关于端午节的故事传说、诗文。本命年的回想(1课时)
学习目标:1.能用主题词概述过年习俗,感受其文化内涵及寄寓的期盼。2.体会文章富有情趣的语言特色。
3.比较今昔过年习俗的异同,说出自己对过年习俗的理解,,并能合理想像和联想,**将来过年习俗。
课前预习:1.通过查阅书籍或网络搜索等方法了解作者刘绍棠。2.向家中长辈了解家乡过年的风俗。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1、用多**创设过年时热闹的画面、热烈的氛围,引导学生感受过年的喜庆气息。(**歌曲,**等)自古至今过年为何会这样热闹?(请学生介绍“年”的传说)(二)整体感知:
情景创设:《艺术人生》栏目将上一档“话说过年”的节目,邀请全班同学参加,届时也会邀请柳绍堂等老人和我们一起交流。请你就《本命年的回想》和刘爷爷做一点交流。
三)深入**:
花甲之年的老人回忆起小时过年的情景,京韵十足的字里行间时时流露出一种童真,一种对生活的热爱,你感受到了吗?请向刘爷爷作点介绍。(四)拓展延伸:
1、问题情境:现在过年有哪些习俗?这些习俗有什么含义?与文中比较,消失或保留或发扬光大了哪些习俗?
2、问题情境:有人说,过年要从年前一直忙到年后,非常累人,而且在过年时出现了很多浪费现象,比如说相互请客等。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过年已经没有了当初的意义,可以取消这一风俗。
你认为呢?
3、问题情境:过年不仅是一种形式,而且是一种文化。它包含着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沉淀,包含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当然,它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那么,在新时代,我们应该怎样来过年呢?
五)课后作业:
1、总结课堂发言,向爸爸妈妈写一份建议书,提出一些既不失年的含义,又符合新时代发展的过年建议。
2、收集祖国各地过年的风俗习惯。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1课时)学习目标:1、能有感情地朗诵诗词,并能背诵。2、能感受作者在诗中寄寓的感情。
课前预习:1、查阅资料,了解作者的背景资料,并能朗读诗词,读通读顺。2、选择合适的**为其中一首诗或词配乐朗诵。3、选择其中一首,寻找赏析文章,以备课堂交流。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月亮是中国文化中的传统意象——团圆的象征。古人总爱对月抒怀,尤其是在中秋这样的节日。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中秋咏月诗词三首》。(**ppt投影)(二)诵读感悟:
1、在小组内选出配乐朗诵得较好的同学进行全班交流。比较哪些同学读的较好。
2、有感情地朗读这三首诗词,达到背诵的要求。(三)深入**:
1、问题情境:再读诗词,三首诗词都咏中秋之月,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感情?在表现上又有什么不同?
2、根据收集的赏析文章分组交流感受。展开讨论:哪些地方分析得特别精彩?为什么?你有没有不同的理解?
四)课后作业:
背诵三首诗词,并收集关于“月”的诗句。中秋咏月诗词三首(第2课时)
学习目标:1.能咏诵咏月名句,增加积累。2.发挥想象,以事叙诗抒情,提高赏析能力。课前预习:收集关于“月”的名句。教学过程:
一)导入:古诗词语言凝练,想象丰美,意境悠远,把别离思聚的情意表达得委婉动人,读来令人心驰神往。
二)感悟创作:
在理解原诗、词的基础上,选择其中一首,发挥想象和联想,扩展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三)拓展延伸:
1、中国古代有许多咏月的佳句,让我们一起来对月抒怀。(进行吟诗比赛: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成员轮流吟诵带月的诗句,看哪个小组吟诵得多。)
2、从刚才同学们吟咏的带月诗句来看,人们通常在月亮中寄托哪些感情?3、请同学们也作一首“中秋咏月诗”,寄寓自己的感情。(四)课后作业:
把同学们作的“中秋咏月诗”收集起来,出一期专题板报。“世界民俗风情展”专题活动(1课时)活动目的:
开展世界民俗文化调查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人类大家庭的民俗风情,培养热爱祖国、热爱和平的感情。
活动方式:到图书馆、资料室或上网查阅相关资料,采访家长,组成小组进行社会调查。活动过程:
1、准备。选择感兴趣的内容,自由分组;制定查阅与调查计划;作好调查的物质准备,比如照相机、录音机、笔记本等。
2、活动。个人或小组进行专题查阅、调查,作好详细、认真的记录,注意资料的收集、整理、保存、汇总。
3、交流。小组内部成员经常交流,相互协作;全班交流收获与体会。
4、展示。每个小组制作一份成果展示材料,可以用专题小报、**展示、摄制短片等形式。写作:从生活中找“米”(3课时)第一课时:
1、自学短文“从生活中找‘米’”。
2、问题情境:看过短文后,请说一说怎样才能从生活中找到“米”。
3、组织交流、评价。明确:生活中到处是“米”,但要做到四多:“多留心、多观察、多思索、多积累”。第二课时:
1、学生根据课后练习一讨论,拟题。
2、明确写作要求,写作。3、自己修改作文。第三课时:
1、组内交流,互相修改作文。
2、学生推荐作文,师生互动评改作文。3、教师听取各组意见,指导学生评分。
综合实践活动:走进图书馆(1课时)一、听图书管理员介绍有关查阅图书的方法。(见ppt展示)
二、运用所学方法走进图书馆查阅、借读资料,如本书所涉及的作家作品等。三、学做读书文摘卡。
四、交流各自制作的各类卡片,并按内容分类、展览、评比。五、结合微机课学会网上检索有关信息。
单元总结(1课时)
综合一单元的内容和,进行学习总结,分析自己在学习中的得与失,对自我正确反思和分析,以便在接下来的学习和生活中更多地获得成功的体验。可就以下几个方面让学生总结:
总结方面获得收益存在问题。
1)课堂发言的情况。(2)完成作业的情况。(3)参与活动的情况。(4)学习兴趣的增强。(5)学习能力的提高。(6)情感态度的升华。(7)对老师建议、评价。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学设计 教师中心稿
一 单元教学目标 1 能读会写课文中的生字词养成使用字典 词典独立识字的良好习惯。3 开展一次调查家乡民俗文化的综合实践活动领略当地的民俗风情。4 懂得生活是写作的源泉学做生活的有心人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5 走进图书馆学习检索书目检查工具书根据需要进行摘录养成做读书卡片的习惯。...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常州市清潭中学于伟军。第一课时。一 导语 有人说,城里不如农村好玩,城里的孩子不如农村的孩子会玩,城里孩子的能力不如农村孩子的能力强,大家是否同意这个观点?请大家谈谈你的看法。二 调查情况。统计支持这个观点和反对这个观点的学生人数。看来大家意见不是一致,那么下面就请你们各自就自己的观点来谈谈你们的见...
苏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教案《社戏》
常州市清潭中学于伟军第一课时。一 导语 调查情况。城里不如农村好玩城里的孩子不如农村的孩子会玩城里孩子的能力不如农村孩子的能力强反方 城里比农村好玩城里的孩子比农村的孩子会玩城里孩子的能力比农村孩子的能力强要求 在阐述理由时要谈出你城里或乡下的趣事。三 学生辩论谈趣事。四 教师导入。关于这个话题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