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测试题试卷B

发布 2022-07-29 19:11:28 阅读 6014

《溶解度》节测试b卷。

1.某温度下,将3 g a物质放入7 **中,得到10 g溶液,该溶液是()a.饱和溶液b.不饱和溶液c.浓溶液d.无法确定2.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0℃-30℃)如下表所示:()

g)10h2o(g)23·

根据上表分析下列几种说法:①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

将含水各100 g的氯化钠与碳酸钠的饱和溶液,从30℃降至0℃,析出晶体的质量相等。

氯化钠和碳酸钠晶体的溶解度相等时所对应的温度在20℃-30℃之间。

欲从含有少量杂质的碳酸钠浓溶液中分离出碳酸钠晶体,应采取降低溶液温度的方式上述说法中,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a.①②b.①②c.①③d.①②3.某温度下,在100 **中加入m g4或加入n g4·5h2o均可使溶液恰好达到饱和,则m与n的关系符合()

a.m=160n/250b.m=1600n/(2500+9n)c.m=1600n/(2500+16n)d.m=1600n/(2500+25n)4.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的烧杯中,充分搅拌后现象如图1,加热到50℃时现象如图2,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3。请结合图示回答下列问题:

1)图1中一定为饱和溶液的是。

2)图2中一定为不饱和溶液的是,甲、乙两溶液中溶质质量分数的大小关系。(3)图3中表示乙的溶解度曲线是;p点表示的含义是。

5.下图中,a、b、c分别表示三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1)20℃时,a、b、c溶解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2)40℃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最少的是,没有晶体析出的是。

3)30℃时,a点处是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要使其变成30℃时的饱和溶液,需加溶质g。

6.根据下面的溶解度表与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溶解度(g)

1)b是的溶解度曲线。

2)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小于或等于)硝酸钾的溶解度。(3)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想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的方法是。(4)欲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之一是。

5)如图所示,烧杯a中是饱和的氢氧化钙溶液,向烧杯b中加入生石灰后,烧杯a中变浑浊,可能的原因是(填序号)。

a.反应消耗水,氢氧化钙析出。

b.反应放热,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降低c.生石灰与水反应生成的氢氧化钙不再溶解。

7.下图为氯化钠、碳酸钠(俗称纯碱)在水中的溶解度曲线,请回答问题。(1)氯化钠和碳酸钠溶解度相等时的温度为。

2)20℃时,碳酸钠饱和溶液中,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3)生活在盐湖附近的人们习惯“夏天晒盐,冬天捞碱”,其原因是。

4)向氯化钠、碳酸钠的混合溶液中加入一定量的氢氧化钙溶液,会发生如下反应:

ca(oh)2+na2co3=2naoh+caco3,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组成为(写出所有可能)。

8.如图所示,依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的是。

2)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的关系是(用>、<或=表示)。(3)50℃时,a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4)将物质a的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可采用的方法是(填两种方法)。

5)50℃时,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到20℃时,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是(用>、<或=表示).

6)配置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物质溶液,以下操作中会导致所配置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是。(填序号)

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④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9.请你参与某学习小组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过程,并协助完成相关任务。【研究课题】**热水壶底部水垢的主要成分。

查阅资料】该小组同学通过查阅资料知道,天然水中一般都含有+、hco3等。

离子,在加热条件下,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水垢(主要成分为碳酸盐、碱等的混合物)。同时,他们还查阅到下列有关物质的溶解性:

物质溶解性。

3)2可溶。

3)2可溶。

)2微溶。)2不溶。

不溶微溶。提出猜想】水垢的主要成分一定含有()2和,可能含有()2和。【设计方案】

1)甲同学在烧杯中放入少量研碎的水垢,加入适量蒸馏水充分搅拌,取上层清液加入,没有白色沉淀,说明水垢中无()2。

2)乙同学设计了下列实验装置,进一步确定水垢中含有碳酸盐的成分。其主要实验。

步骤如下:按下图组装仪器,将50 **垢试样放入锥形瓶中,加入足量某酸溶液;②测量一定时间内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见下列曲线);

待锥形瓶中不再产生气泡时,打开活塞b,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④再次称量干燥管内物质增加的质量;

重复③和④的操作,直至干燥管内物质质量不变。讨论:

a.步骤①加入样品前还应检查,所加的酸溶液是。

b.装置ⅱ的作用是;从导管a处缓缓鼓入一定量的空气时,装置ⅰ的作用是。c.

研究性小组的同学通过简单计算,认为水垢中一定含有3,理由是。【实验结论】通过上述**可知:水垢的主要成分有。

参***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饱和溶液是指在一定温度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所以仅从“3 g a物质放入7 **中,得到10 g溶液”不能判断该溶液是否饱和。

2.【答案】c

解析】由表中数据分析知,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小,23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从30℃降至0℃时,析出23·10h2o 31.8 g,析出0.

6 g,这就说明含水100 g的和23饱和溶液从30℃降至0℃时,析出晶体23·10h2o更多。通过冷却热饱和溶液的方法,可以从含少量的固体混合物中提纯,且选择溶解度差别最大的温度(0℃)最适宜。

3.【答案】b

解析】因为所得溶液均为硫酸铜的饱和溶液,在相同温度下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所以有:m÷(100+m)=(160n÷250)÷(100+n)。整理后即得答案是b项。本题关键是n g

4·5h2o

溶于水后如何确定溶质、溶剂和溶液的质量。

4.【答案】

1)甲(2)甲、乙;甲=乙。

3)n;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解析】(1)图1中甲溶液中有固体剩余,所以甲一定是饱和溶液,乙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

2)20℃时,将等质量的甲、乙两种固体物质,分别加入到盛有100 **的烧杯中,甲有固体剩余,说明在20℃时,甲的溶解度小于乙,因此m、n分别为甲和乙的溶解度曲线。50℃时均无固体剩余,说明全部溶解,相同质量的溶剂溶解了相同质量的溶质,依据溶质质量分数=

溶质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100%,所以20℃时,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

等。乙在20℃时可能是饱和溶液也可能是不饱和溶液,温度升高溶解度增大,因此图2中乙为不饱和溶液;根据溶解度曲线可知,50℃时甲的溶解度大于乙,而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相等,因此图2中甲为不饱和溶液。

3)m表示甲的溶解度曲线。p点表示的含义是在30℃时,甲、乙两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相等。

5.【答案】(1)a=b>c(2)a;b;c(3)36【解析】

1)从溶解度曲线可知,在20℃时,a=b>c。

2)从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降低均减小,但a曲线较陡,溶解度变化大,b曲线较缓,溶解度变化小,而c物质溶解度随温度降低而增大,所以40℃时a、b、c的饱和溶液各w克,冷却至20℃时,析出晶体最多的是a,最少的是b,没有晶体析出的是c。

3)如果是a物质的饱和溶液,30℃时100 **应溶解54 g a,现在100 **仅溶解了18 g a,所以要使其变成30℃时的饱和溶液,需加入54-18=36 g a物质。

6.【答案】

1)(2)小于(3)降温结晶。

4)加3固体(或蒸发水分,或降低温度)(5)b【解析】

1)b物质的溶解度曲线的趋势较平缓,根据溶解度表中提供的数据,可知是的溶解度曲线。

2)根据表中数据,4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为36.6 g,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 g,所以氯化钠的溶解度小于硝酸钾的溶解度。

3)硝酸钾中混有少量的氯化钠,因为硝酸钾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大,想要得到纯净的硝酸钾的方法是降温结晶。

4)欲使硝酸钾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增加溶质或者蒸发溶剂或者降低温度。

5)生石灰与水反应放热,使烧杯a中的温度升高,氢氧化钙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所以出现浑浊现象,故选b。

7.【答案】

3)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2

解析】1)根据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曲线可知,在30℃时,氯化钠和碳酸钠的溶解度相等。

2)30℃时,碳酸钠的溶解度为20 g,20 g碳酸钠溶解在100 **中,故溶质与溶剂的质量比为1∶5。

3)氯化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夏天风吹日晒,水分蒸发,氯化钠晶体析出,所以“夏天晒盐”;碳酸钠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较大,冬天温度降低低,碳酸钠溶解度减小,碳酸钠晶体析出,所以“冬天捞碱”。

8.【答案】

1)c(2)b>a=c(3)1∶2∶3

4)加溶质、降温、蒸发溶剂(任意两种)(5)c>b>a(6)②③

解析】(1)依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2)由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20℃时,a、b、c三种物质的溶解度关系是b>a=c。

3)50℃时,a的溶解度为50 g,50 g a溶解在100 **中,因此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之比为1∶2∶3。

4)a的溶解度随温度升高而增大,欲a的不饱和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可以采取的方法有增加溶质或者蒸发溶剂或者降低温度。

5)依据a、b、c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可知,a、b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并且a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b的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c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因此将50℃的a、b、c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各100 g,分别降温至20℃,a析出的晶体质量大于b,而c变为不饱和溶液,c溶液的质量不变,则所得溶液质量的关系是c>b>a。

6)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b物质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偏低的原因可能是溶质偏少、溶剂偏大。①将量筒中的水倒入烧杯时,有水溅出,导致溶剂的量偏少,溶质的质量分数偏大;②称量时砝码端忘垫质量相同的纸片,则砝码的质量=纸片的质量+药品的质量,导。

致溶质的质量减小;③用量筒量取水时,仰视读数,会导致量取的水偏多,导致溶质质量分数偏小;④溶液具有均一性,所以装瓶时,有少量溶液洒出,不会使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变化。

9.【答案】【提出猜想】3;3【设计方案】(1)23溶液。

2)a.装置的气密性;稀盐酸b.吸收2中的水;除去空气中的2

c.若50 **垢全部为3,产生2的质量应为22 g,而实验测得生成的2质量>22 g【实验结论

解析】根据题干中提示信息:“这些离子趋于生成溶解度更小的物质”及有关物质的溶解性表,可知,水垢中应含有不溶于水的物质,可能含有微溶物质。检验2+的存在,应用。

23溶液。测定碳酸盐的成分是根据碳酸盐与酸反应生成2,通过测量2的质量来测得碳酸盐。

的质量。

人教版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教案

教学内容课题二溶解度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1.理解饱和溶液的概念 2.认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3.了解结晶现象。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 活动与 教学设计一情境导入。一杯白糖水,溶质和溶剂分别是什么?要想让杯子里的水变得更甜,我应该怎么做?是否向杯子里加的白糖越多,水就会越甜?二自主学习...

化学九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教学设计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 第二课时 一 教学分析。学生已经认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理解它们的实际含义,为本课的学习做好必要的知识准备。本课以建立溶解度的概念为核心内容,首先分析了物质的溶解性,为了定量比较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继而提出了固体溶解度的概念。然后叙述了物质的溶解性与物质的溶解度之间的...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 1.通过物质溶于水的活动与 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涵义。2.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3.知道结晶的两种常见的方法。重点与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对涵义。教具准备大烧杯水 4个小烧杯药匙玻璃棒氯化钠固体硝酸钾固体铁架台 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