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测量。
一、 课标解读。
课程标准对测量这部分的要求是:把测量与学生的实践活动紧密的联系在一起,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小学数学测量这部分内容分为两个阶段进行教学,第一阶段是一年级第二学期认识米和厘米;第二阶段是二年级第二学期认识分米、毫米、千米。
这节课主要内容是认识毫米和分米,千米的认识安排在第二节。
这节课教材中安排了实践操作活动,帮助学生明确毫米、分米产生的实际意义,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知道毫米和厘米、分米和米、分米和厘米的关系,初步学会用毫米和分米作单位来测量物体的方法。另外通过本单元的教学,还要帮助学生对长度单位及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进率有一个较完整的认识。
总评估测是测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十分广泛的应用。《数学课程标准》在课程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获得初步的测量(包括估测)技能,在内容目标中提出要让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并进行测量。
人教版教材编排较好地体现了课标提出的要求,在学生已建立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这些长度单位观念及已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计算的基础上,安排了“估计”这一小节教学内容。
1.灵活、合理地处理教材。当前在课程改革中,对教材的使用出现两种极端。一是对教材过于依赖,过分“忠实”于教材。
不敢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和文化背景对教材中的数学情境、例题进行适当的调整,更不敢对教材进行再创造;另一个极端是过分“不忠实”于教材,担心学生学得不深、不适,补充了许多老教材的东西。老师灵活、合理地处理教材,在**估计方法的教学中表现尤佳。这节课,学生在老师指导下,**、交流了如何估计70厘米彩带长度的方法,学生**出来的方法非常符合学生的数学认知现实,真是太精彩了。
这样的设计既培养了学生的**意识,叉弥补了教材的不足。
2.辩证地处理好自主与引导、放与收的关系。自主**应是教师指导下的自主**,自主不是放之任之。教师要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老师在**估计方法和实践活动这两个教学活动中,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整理估计的方法,自主选择估计的对象和合作伙伴,在教师引导下情绪高涨地汇报估计成果。可谓是“放”得真心、实在。“收”得及时、自然。
3.是尊重学生,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评价。数学课程标准指出:
“对学生的日常表现,应以鼓励、表扬等积极的评价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语,尽量从正面引导”。随着课改的深入,课堂评价已非教师的专利,多元评价已成为主流。
二、教学导航。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认识了长度单位米和厘米,初步了解了在测量时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的重要性,并掌握了测量的一些基本方法,如一端对准0刻度,另一端所指的刻度就是物体的长度。(这些测量只限于整厘米数)。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于米和厘米接触的比较多,比如操场一圈约长200米,自己的身高是1米38厘米等等,而对于毫米、分米的接触相对就比较少,但是现在的学生能从各种渠道获取知识,他们对于毫米、分米并不是一无所知,有一些学生已经知道毫米、分米这些名称。
但经过实际的了解,发现这些学生多数仅仅是能说出单位名称,至于1毫米有多长,1分米有多长,并没有在他们的头脑中建立起正确的表象,也不清楚为什么要使用这些单位,对于毫米、分米只是一种模糊的了解,还需要深入的学习与**。
一)教学内容。
1.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
2.质量单位:吨。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建立1毫米、1分米、1千米的长度观念和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学会单位名称间的换算。
3.使学生经历测量的过程,发展测量技能,培养估测意识和能力。
三)编排特点。
1.借助学生的生活经验引出长度单位,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和质量观念。
1)从测量教科书的长、宽、厚的活动引出“毫米”。
2)通过观察直尺刻度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借助1分硬币的厚度帮助学生巩固1毫米的表象,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一般用“毫米”作单位。
3)通过量课桌长度的活动引出“分米”,并通过观察直尺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4)用手势比划出“1分米”的长度。
5)用公路上的路标引出“千米”。
6)用桥梁限重的童话情境引出“吨”,借助学生的体重、动物的体重帮助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并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物体以吨作单位。
7)单独编排“生活中的数学”。
2.重视估测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第2页的测量活动和第5页第3题都是先估测再实测,让学生通过估测结果与精确结果的比较不断调整自己的估测策略。
四)具体编排。
一)毫米、分米的认识。
1.例1(毫米的认识)
1)学生先估测教科书的长、宽、厚,估测时学生都是以学过的“厘米”为单位。
2)实际测量时,教科书的长仍是整厘米,宽不能用整厘米表示,学生用两种方式描述:比14厘米多8小格,比15厘米少2小格。此时学生还不知道“毫米”的概念,只要说出多几小格或少几小格就可以。
量数学书的厚度时,不到1厘米,也使学生产生继续探索的欲望。
3)此时,小精灵提出问题“当测量的长度不是整厘米时,怎么办?”自然地引出产生“毫米”的必要性。
4)通过让学生数刻度尺上1厘米长度里有几小格,直接给出“毫米”的概念(通过观察刻度尺,帮助学生建立毫米的表象)和“1厘米=10毫米”的关系。
5)“毫米”表象的巩固:1分硬币的厚度。(教学时,可以让学生举出更多的例子,如储蓄卡的厚度、ip、ic卡的厚度。)
6)“毫米”的应用:自动铅笔的铅芯有0.7mm、0.5mm,降水量。鼓励学生说出更多的例子。
2.例2(分米的认识)
1)通过两个学生用不同的方式量课桌的长度,引出用10厘米为单位来量比较方便,突出出现“分米”的必要性。
2)直接用刻度尺直观表示的方法说明1分米有多长(建立长度表象)以及分米和厘米的关系。
3)米和分米的关系教材上没有给出,而是让学生自己思考。
4)让学生用手势比划1分米的长度,巩固1分米的长度观念。
二)千米的认识。
1.例3(千米的认识)
1)从公路路标的实际情境引入,说明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存在,使学生感受认识“千米”的必要性,通过学生的语言描述,使学生明白路标的具体含义。
2)借助学校操场这一学生熟悉的题材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并给出千米和米的关系。(教学时,可以利用当地实际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表象,如a地到b地大约是1千米。)
2.例4及做一做(进一步用身体的感受体验1千米的长度)
可以通过对距离的感受、对时间长短的感受、对走路步数的感受、对身体疲劳程度的感受等多种方式来体验1千米的长度。
3.例5(单位的换算)
三)吨的认识。
1.例6(吨的认识,吨和千克的关系)
1)通过童话情境引出主题。在解决“能同时过桥吗”的过程中自然地引出“吨”的概念、吨和千克的关系。
2)在学生掌握了吨和千克的关系后再让学生回头解决一下主题图中提出的问题。
3)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除了教材上的例子以外,还可以说说其他的例子,如汽车的载重量是3吨,万吨巨轮,等等。也可以让学生想想1吨大米有多少(每袋25千克),让学生借助熟悉的物体的体积来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 例7(单位换算)
3.做一做(第12页)
第1题,吨在生活中的应用。
第2题,利用计算和单位换算解决实际问题。
四)生活中的数学。
让学生了解“千米”“千克”“吨”等单位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你知道吗”利用学生熟悉的曹冲称象的故事让学生体会等量代换的思想。
五)教学建议。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
不仅要让学生学会单位的换算,在实际问题中加以应用,更重要的是要建立长度观念、质量观念。一些比较大的单位(千米、吨),由于学生很难用量一量、掂一掂的方式去感受,主要是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帮助学生认识。
三、背景扫描。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由于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测量工作开始得很早。春秋战国时编制了四分历,一年为365.25日,与罗马人采用的儒略历相同,但比其早。
四、五百年。南北朝时祖冲之所测的朔望月为29.530588日,与现今采用的数值只差0.3秒。宋代杨忠辅编制的《统天历》,一年为365.2425日,与现代值相比,只有26秒误差。
之所以能取得这样准确数据,在于公元前四世纪就已创制了浑天仪,用它来测定天体的坐标入宿度和去极度(相当于现代赤道坐标系统的赤经差和90。——赤纬)。汉代张衡改进了浑天仪,并著有《浑天仪图注》。
元代郭守敬改进浑天仪为简仪。用于天文观测的仪器还有圭、表和复矩。用以计时的仪器有漏壶和日晷等。
在地图测绘方面,由于行军作战的需要,历代帝皇都很重视。目前见于记载最早的古地图是西周初年的洛邑城址附近的地形图。周代地图使用很普遍,管理地图的**分工很细。
现在能见到的最早的古地图是长沙马王堆三号墓出土的公元前168年陪葬的占长沙国地图和驻军团,图上有山脉、河流、居民地、道路和军事要素。西晋时裴秀编制了《禹贡地域图》和《方丈图》,并创立了地图编制理论——《制图六体》。此后历代都编制过多种地图,其中比较著名的有:
南北朝时谢庄创制的《木方丈图》;唐代贾耽编制的《关中陇右及山南九州等固》及《海内华夷图》;北宋时的《淳化天下固》;南宋时石刻的《华夷图》和《禹迹图》(现保存在西安碑林);元代朱思本绘制的《舆地图》;明代罗洪先绘制的《广舆图》(相当于现代分幅绘制的地图集);明代郑和下西洋绘制的《郑和航海图》;清代康熙年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2023年,上海申报馆出版的《中华**新地图》等。我国历代能绘制出较高水平的地图,是与测量技术的发展有关连的。我国古代测量长度的工具有丈杆、测绳(常见的有地笆、云笆、和均高)、步车和记里鼓车;测量高程的仪器工具有矩和水平(水准仪);测量方向的仪器有望筒和指南针(战国时期利用天然磁石制成指南工具——司南,宋代出现人工磁铁制成的指南针)。
测量技术的发展与数理知识紧密关连。公元前问世的《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都有利用相似三角形进行测量的记载。三国时魏人刘微所著的《海岛算经》,介绍利用丈杆进行两次、三次甚至四次测量(称重差术),求解山高、河宽的实例,大大促进了测量技术的发展。
我国古代的测绘成就,除编制历法和测绘地图外,还有:唐代在僧一行的主持下,实量了从河南白马,经过浚仪、扶沟到上蔡的距离和北极高度,得出于午线一度的弧长为132.31km,为人类正确认识地球作出了贡献。北宋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记载了磁偏角的发现。
元代郭守敬在测绘黄河流域地形图时,“以海面较京师至汀梁地形高下之差”,是历史上最早使用“海拔”观念的人。清代为统一尺度,规定二百里合地球上经线1。的弧长,即每尺合经线上百分之一秒,一尺等于0.317m。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国测绘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建立和统一了全国坐标系统和高程系统;建立了遍及全国的大地控制网、国家水准网、基本重力网和卫星多普勒网;完成了国家大地网和水准网的整体平差;完成了国家基本图的测绘工作;完成了珠穆朗玛峰和南极长城站的地理位置和高程的测量;配合国民经济建设进行了大量的测绘工作,例如进行了南京长江大桥、宝山钢铁厂、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等工程的精确放样和设备安装测量。出版发行了地图1600多种,发行量超过11亿册。
在测绘仪器制造方面,从无到有,现在不仅能生产系列的光学测量仪器,还研制成功各种测程的光电测距仪、卫星激光测距仪和解析测图仪等先进仪器。测绘人才培养方面,已培养出各类测绘技术人员数万名,大大提高了我国测绘科技水平。特别是近年来,我国测绘科技发展更快,例如gps全球定位系统已得到广泛应用,全国gps大地网即将完成;地理信息系统方面,我国第一套实用电于地图系统(全称为***国情地理信息系统)已在***常务会议室建成并投入使用;这说明我国目前的测绘科技水平,虽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只要发愤图强,励精图治,是能迅速赶上和超过国际测绘科技水平的。
四、探索研究。
活动任务:在校园里先确定两点,插上标杆,并通过这两点测定一条直线,再用卷尺或测绳量出这两点间的距离.
活动时间:数学活动课上。
技能要求。培养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
四)探索研究手段:
宣布测量小组,指定组长,明确要求,提出评比条件.
教师带领一个小组做示范.结合具体步骤讲注意事项.如标杆必须立直.让学生随着分段测量,把有关数据填入记录单.
各小组分别测定直线,量出距离.教师要注意巡视指导.
利用互联网,图书馆,阅览室等。
五)**目的。
1.使学生认识标杆、卷尺、测绳等测量工具.
2.会用卷尺、测绳等工具,在地面上直接量出较近的距离.
3.能用标杆测定直线并沿着直线量出较远的距离.
六)**活动形式:
1.实用工具测量。
三年级数学上册
学校 班级姓名 一 填空 每空1分共20分 1 8吨 千克 5000克 千克。3kgg 2年 月。2 填上合适的单位。强强重40一瓶白酒重500 一代面粉重1日 24 3 晚上8时是 17 00是下午 时。4 小明爸爸8 30上班,10 30下班,上午工作了 时。5 一个长方形长9厘米,宽5厘米,它...
三年级数学上册
一 填空。1 看一看。上面的4个图形,都有 条直的边,个角,它们都是 形。2 找一找。在上面的8个图形中,是正方形,是长方形。3 描一描。在上面的6个图形中,是封闭图形,请你用水彩笔描出封闭图形的周长。4 猜一猜。我是一个四边形,被挡住了一部分,猜一猜我是什么图形?根据图一,猜这个四边形可能是 可能...
三年级数学上册
三年级数学上册 长方形的周长 调研报告。调研内容及形式。一 问卷调查 全班所有学生 1 什么是周长?目的 调研学生对已经学过的关于周长知识的空间想象。2 长方形边分别叫什么?各有什么特点?目的 调研学生对所学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二 访谈 随机抽取10名学生 出示两张 略 1 这两个图形的周长哪个长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