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与能量典型例题】
例1. 中国长江科学考察探险队乘坐的中华勇士号橡皮艇在长江上游顺流而下,下面几种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以橡皮艇为参照物,江水是静止的。
b. 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c. 以岸边的树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
d. 以探险队员为参照物,橡皮艇是运动的。
解析:若以岸边地面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橡皮艇、江水都向下游运动,而且运动得一样快,而岸边的树是不动的。因此,上面的几种说法中只有“以江水为参照物,探险队员是静止的”的说法是正确的。
正确答案:(b)。
例2. 小汽车在平直的公路上匀速行驶,1分钟通过了1200米的路程,小汽车的行驶速度是( )
a. 1200米/秒 b. 20米/秒 c. 60米/秒 d. 0.5米/秒。
解析:已知:小汽车做匀速直线运动,运动的时间t=1分钟=60秒,通过的路程s=1200米,求:小汽车行驶的速度。
解:答:此题应选(b)
例3. 长20米的一列火车,以36千米/时的速度匀速通过一铁桥,铁桥长980米。问这列火车过桥要用多少秒?
解析:火车过桥的全部过程是指从火车头进桥到火车尾驶出桥的全部过程,所以,所通过的路程s应等于桥长与列车长之和。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公式,v=36千米/时=10米/秒,即可求t
答案:已知:υ=36千米/时 s车=20米 s桥=980米。
求:t解:列车过桥时间。
=100秒。
答:这列火车过桥要用100秒。
例4.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铁轨为双轨。两列火车同时从两个火车站相向开出。
一列火车的速度是20米/秒,另一列火车的速度是68.4千米/时。开出后两列车均做匀速直线运动,经90分相遇。
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千米?
解析:在90分钟的时间里,两列火车都做匀速直线运动,所行驶的路程如果分别为s1和s2。那么两个车站之间的距离s应等于s1和s2的和。
答案:已知:υ1=20米/秒 υ2=68.4千米/时 t=90分。
求:s解:其中一列火车的路程。
s1=υ1t
20米/秒×90×60秒。
108×103米。
108千米。
另一列火车的路程。
s2=υ2t
68.4千米/时×时。
102.6千米。
两个车站间的距离。
s=s1+s2
108千米+102.6千米。
210.6千米。
答:两个火车站之间的距离是210.6千米。
考点分析:考查速度公式的应用。
例5. 从甲地到乙地全长60千米,汽车以30千米/时的速度行驶15千米后,接着又以45千米/时的速度行驶到乙地。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多少千米每小时?
解析:汽车行驶的总路程是60千米。汽车在前15千米行驶的速度是30千米/时,由此可以求出汽车行驶这15千米的路程所用的时间。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是60千米-15千米=45千米。速度是45千米/时,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时间也是可以求出来的。这样,就可以根据汽车行驶的总路程和总的行驶时间求出它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了。
答案:已知:汽车行驶的总路程。
s=60千米 s1=15千米 υ1=30千米/时 υ2=45千米/时。
求:v解:汽车在前15千米行驶的时间。
汽车在后一段行驶的路程s2=s-s1=60千米-15千米=45千米,行驶的时间。
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
=40千米/时。
答:汽车从甲地到乙地的平均速度为40千米每小时。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平均速度的理解。
例6. 甲、乙、丙三人各乘一汽车沿平直公路同向而行,他们各自以自己为参照物,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在后退。若以地面为参照物时汽车运动得最快。
解析:甲、乙、丙三个人各以自己为参照物,即事先假定自己为不动的物体来观察另外两辆汽车的运动。从甲看见乙乘坐的汽车静止不动,可以断定乙汽车和甲汽车运动得一样快。
从乙看见丙乘坐的汽车离自己远去,和丙看见甲乘坐的汽车往后退,可以断定丙乘坐的汽车行驶在甲乘坐的那辆汽车的前面,所以它运动得最快。上面的两个判断都是以地面为参照物进行观察,得出的结果。
正确答案:丙。
考点分析:考查学生对参照物这一概念的理解。
速度典型例题】
例1. 诗句“满眼风光多闪烁,看山恰似走来迎,仔细看山山不动,是船行。”其中“看山恰似走来迎”,和“是船行”所选择的参照物分别是( )
a. 船青山 b. 青山船 c. 青山水 d. 水青山。
分析:本题是关于参照物的选择的问题,在选择参照物时我们首先要明白哪个物体是运动的,根据哪个物体来判断这个物体是运动的,又根据哪个物体来判断这个物体是静止的。
解答:a说明:在研究这类问题时,我们首先利用语文课上所学的划分句子成分的方法,判断哪个物体是运动的,然后再根据上下文来判断哪个物体是参照物。
同类练习:一千多年前,唐朝的大诗人李白曾在芜湖感叹长江的壮美景观:“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从物理学的角度看,“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所选的参照物分别是:_ 和船江岸)
例2. 有两个同学,用下面的方法来测量小钢球运动的平均速度。在水平桌面上的一条直线上标出a、b、c三个点,拿一根分度值为1mm的米尺紧靠直线,a.b.c三点在米尺上对应的读数如图所示。
当小钢球贴着米尺运动经过a.b.c三点时,两同学用手表记下了小钢球经过a.b.c三点时对应的时刻,如图所示。
则小钢球在通过ab.bc和ac各段路程中,平均速度分别为:
vabvbcvac
分析:这是一个长度和时间的测量同时出现在一起的题型,同时又考查了速度的公式应用,是一个综合性较强的题目,根据刻度尺的读数来求出物体的长度,根据秒表的读数来计算时间,然后用公式来计算。
解答:(1)如图所示ab段的长度为sab=30cm=0.3m小球运动的时间为tab=10s所以根据公式
2)bc段的长度是sbc=30cm=0.3m时间为tbc=15s,所以这段的速度为 ,3)全程的长度是sac=60cm=0.6m,时间为tac=25s所以全程的平均速度为:
说明:如本题利用测量工具来测量相关的物理量,利用已知的公式来进行计算,是我们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学会的一种能力,本题就是对这种能力的一种考查。
例3. 火车从甲车站到乙车站正常行驶的速度为60km/h,有一次火车因故迟开了15min,为了准点到达乙站,火车司机把车速提高到72km/h,求:
1)甲乙两站之间的距离。
2)火车从甲站到乙站之间正常的行驶时间。
分析:这是一个很实际的问题,提速可以节省时间,同时根据已知的时间可以求出路程等问题。正常的速度ν1乘以正常的时间和t1等于提速后的速度ν2与提速后的时间的乘积t2,即这段路程相等,本题可以通过列方程来解决。
解答:已知ν1=60km/h ν2=72km/h △t=15min=0.25h
求:(1)甲乙两地间的距离s;(2)火车正常行驶的时间。
解:设火车正常行驶的时间为t,甲乙两地间的距离为s
则晚点后行驶的时间为t-△t.
根据题意s 不变即s=ν1×t
s=ν2×(t-△t)
我们可以得出以下方程。
1×t=ν2×(t-△t)代入数据得。
60km/h×t=72km/h×(t-0.25)
解得t=1.5h
代入s=ν1×t=60×1.5h=90km
答:甲乙两站间的距离为90km,火车正常到达的时间应该是1.5h。
说明:本例是一个应用一元二次方程来解决物理问题的题目,解决问题的根本出发点还应该是对于这个现象的物理过程能够正确地理解。利用相应的公式来解决问题。
声的典型例题】
例题1. 我们已经知道声音是由振动的物体发出的,你如何证明发声的物体在振动?
分析与解答:一切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振动,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比如以音叉为例,(1)当音叉发出声音时,用手去摸叉股、手感觉到麻,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2)将发声的音叉叉股放到装满水的烧杯中,有水花溅出,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3)将一用细线拴好的泡沫小球(或乒乓球)靠近音叉叉股,当敲响音叉后,发现泡沫小球在跳动,说明发声的音叉在振动。
例题2. 请说出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的声源分别是。
分析与解答:正在发声的物体叫做声源,固体、液体、气体都可以因振动而发出声音,风声棗空气,雨声棗水,读书声棗声带。
例题3. 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听到的闹钟声音会逐渐变小,再让空气逐渐进入罩内,声音又会变大。
以上现象说明:声音可以在中传播,但不能在中传播。
分析与解答:此题目的在考查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气体、液体、固体物质都可以作为传声的介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
真空铃实验说明:声音不能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传播.实验中无法达到绝对的真空,但可以通过铃声的变化趋势,推测出真空时的情况,这种方法称为摾硐牖笛閿.
例题4. 某课外兴趣小组做了如图所示实验;敲响右边的音叉,结果发现左边完全相同的音叉也会发声,并且把泡沫塑料球弹起,这是为什么呢?假如在月球上重做这个实验,我们将会看到什么现象?
分析与解答:右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声音靠空气传播到左边的音叉,使左边的音叉振动发声,并把泡沫塑料球弹起,如在月球上做这个实验,由于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则左边的音叉不会振动,泡沫球也不会被弹起。
例题5. 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即v固》v液》v气,常温下声音的传播速度为___米/秒,那么请你猜想一下,如果声音的速度变为0.1米/秒,我们的世界会有什么变化?
请写出3个有关的合理场景。
分析与解答: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声音的传播还会受到温度的影响,常温时,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为340米/秒,所以假设声音的速度变为0.1米/秒,就会有如下现象发生:
(1)两个人对面说话,也要隔一段时间才能听到。
(2)阴雨天,闪电过后好半天才能听到雷声。
物理教科版八年级能量 教案
教科版八年级上物理教案。第二章运动与能量。第四节能量。教学目标 1 了解几种最基本的能量形式 2 知道不同能量可以互相转化 3 了解如何利用能量。重点难点 知道经常应用的能量 能量的概念。教学方法 启发 讲解 讨论。实验教具 电脑多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 引言 什么是能量?下面先请同学们看...
初中物理八年级上册1 5《运动与能量》教案
运动与能量 教案。教学分析 能量是看不见的,而运动以及运动造成的变化是可以看见的,本课由追究看得见的现象的成因导入,感受能量的存在,观察物体的运动,从而将两者建立联系。再用学生熟悉的弹珠进行验证实验,进一步发现,运动的物体撞击静止的物体能够发出声音,或者改变物体的形状,或者使本来静止的物体运动起来,...
教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运动的速度》同步练习
2.3运动的速度 同步练习题。一 填空题 30分 1完成下列单位的换算 54km hm s25 m skm h 300cm minm s300 m scm min 2.一个物体在做匀速直线运动,在前4s内它走过的路程是20m,它在第5s内的速度是 m s 第八秒通过的路程是 m.3 为了响应 低碳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