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培第二次作业

发布 2022-07-13 18:04:28 阅读 6134

小学数学课堂中如何创设情境才能使学生注意力集中。

教学设计预案)

王国金。创设情境,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出于教学目的的需要,依据一定的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创造出师生情感、欲望、求知探索精神的高度统。

一、融洽和步调一致的情绪氛围,它对于课堂教学起着很重要的影响作用。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而创设情境是数学教学模式中常用的一种策略,有利于解决数学高度抽象性和小学生思维的具体形象性之间的矛盾。

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创设情境还可以使数学课堂教学更接近现实生活,使学生注意力集中,身临其境、加强感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激发思维,轻松地接受新知识。所以不管是资深教师还是教学新秀,不管是公开课还是平常课,为了更好地实践新理念,做到以人为本,老师们都能创设情境,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课堂气氛融洽热烈。

究竟该怎样创设情境才有效呢?通过这段时间的网上学习,看了专家们的讲座,并结合自己平时的教学实践谈谈一些个人的看法:

一、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情境。

数学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而学习知识后又将回到生活中去,因此,我们的数学应从生活实际出发,创设的情景也要从实际出发,这样才符合学生的心理特征,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欲望;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来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创设良好的教学情景,使学生切实体验到身边有数学,用数学可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增强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解决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应用题时,我结合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生活,通过社会调查,收集、整理数据,提出数学问题。课堂上学生利用自己收集的素材提出问题并加以解决,学得很有兴趣,掌握得也非常牢固。

二、利用新旧知识的关系,创设情境。

数学知识具有系统性,新旧知识是有联系的。教师在教学实际中应注意利用旧知学习新知,充分利用迁移的规律,使学生逐步学会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如教学“梯形面积”时,我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先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动手剪拼**,如何把梯形转化成已学过的平面图形,进而归纳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公式。学生通过操作,汇报出四种不同的转化方法:(1)剪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平行四边形;(2)剪两个完全一样的直角梯形,拼成长(正)方形;(3)剪一个梯形,沿中位线剪开,拼成平行四边形;(4)剪一个梯形,沿两对角线剪成两个三角形。

图形转化后,我问:“通过所拼成的图形能算出原梯形的面积吗?”最后学生经过讨论得到答案。

利用新旧知识的联系创设情境,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中建构对数学的理解。

三、借助故事创设情境。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学生的心灵。在数学教学中,适时地给学生营造一个故事情境,不仅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发现问题,探索新知。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的趣味故事与数学相关,在学习等比数列求和公式这节课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先给同学们讲一下国际象棋起源的小故事:

在古代印度有一个国王,他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无比的财富,但他对这样的生活感到厌倦,他渴望新鲜和刺激。一天,一位老人带着自己的发明——国际象棋来见国王。国王见了这个新玩意儿很喜欢,就和老人对弈起来,一连下了四天,国王感到非常满意,就对老人说:

“你带给我无穷的乐趣,我要奖赏你,你可以从我这儿得到你所要的任何东西。”老人慢条斯理地说:“你虽然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恐怕也满足不了我的要求。

”国王不高兴了,他严厉地说:“说吧,哪怕你要的是半个王国。”于是老人说出了自己的要求:

“请在棋盘的第一格上放一粒小麦,在棋盘的第二格上放两粒小麦,在棋盘的第三格上放四粒小麦,在棋盘的第四格上放八粒小麦,就这样每次递增一倍,一直放到六十四格为止。”国王听了大笑起来,他立即命人取来一袋小麦来,按老人说的如数给他。但是一袋小麦很快就完了。

国王觉得奇怪,就命人再去取一袋来,接着是第三袋、第四袋……小麦堆积如山,然而离六十四格还远的很呢。国王的脸色由惊奇逐渐转为阴沉,最后竟勃然大怒。原来,他国库里的小麦已经搬光了,还到不了棋盘上的第五十格。

国王认为老人在欺骗他,就下令把老人给杀了。故事讲完后,教师继续总结:“老人的话没有错,他的要求的确是难以满足的。

根据计算,棋盘上六十四个格子小麦的总数是约为2587亿吨以上,而现在全世界小麦的年产量也达不到这个数字。”在学生的惊叹中,教师再适时导入新课,就会取得理想的效果。

四、利用问题创设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总是由问题开始的,在解决问题中得到发展。学生学习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不断提出问题,又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认识冲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老师提供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的条件,使学生的思维在问题的猜想与验证中得到促进和发展。

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导课的:“同学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高兴地回答“喜欢!

”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个生日?

”“同学们,一般的一个人有几岁,就会过几个生日,可是小明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这是为什么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

”学生听了,个个情绪高涨,一种强烈的求知欲望油然而生。这时我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情,及时地引导他们进入新课。同时,放权给学生,给他们想、做、说的机会,让他们讨论、质疑、交流,展开辩论。

给学生时间和权利,让学生充分进行思考,给学生充分表达自己思维的机会,让学生放开说,并且让尽可能多的学生说。这样,学生自然就会兴奋,参与的积极性就会高起来,参与度也会大大提高。只有积极、主动、兴奋地参与学习过程,个体才能得到发展。

五、利用游戏创设情境。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最好的学习动力是对所学材料有内在兴趣。而最能激发学生兴趣的莫过于游戏。

因此,在课堂上充分利用一些小游戏,可以让学生在学中玩,玩中学,轻松欢快地学习数学知识。如教学六年级下册“数学广角(抽屉原理)”时,课一开始,我组织学生做“抢凳子游戏”。请4位同学上来,摆开3张凳子教师宣布游戏规则:

4位同学围着凳子转圈,老师喊停时,4个人都必须坐在凳子上。游戏开始,然后喊“停”!师:

都坐下吗?老师不用看,也知道肯定有一张凳子坐着2个同学,老师说得对吗?老师为什么说得这么肯定呢?

师:在这样的现象中隐藏着什么数学奥秘?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个原理。

通过游戏的引入,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经验初步感知抽象的“抽屉原理”,将数学学习与现实生活紧密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虽然创设情境的形式很多,但形式要为教学内容服务,内容要为目标服务,在教学中教师要紧扣目标,做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不要为创情境而创情境,否则就达不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

此外,创设情境还应考虑如下问题:

1、创设的情境应是学生熟悉和理解的。由于缺乏必要的生活经验,学生理解相关知识就会产生一定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从学生的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帮助他们建构数学知识。

2、创设的情境应蕴含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在情境的创设中,有时我们只注意了情境创设的趣味性、直观性,往往忽视了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要使创设的情境蕴含一个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就要让这个情境中总有一些数量或关系是不能直观感知的,需要通过分析、比较、推理等活动去发现。

3、创设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真正地去思考。一个好的情境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愿望和参与动机,能使学生主动地融入问题中,积极投入到自由探索、合作交流的氛围中,也能够化解教学中的一些重难点。

4、创设的情境应避免缺乏数学味。情境创设要有“数学味”,要紧扣数学教学的内容,情境创设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不应作过多的描述和渲染,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5、创设的情境应避免过于牵强。我们不应只追求表面的热闹和花哨,而应力求创设使学生产生认知冲突、困惑、矛盾等情绪体验的情境,从而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新知识。

6、创设的情境应避免片面追求情境化。一些教师过于注重教学的情景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是“苦思冥想”,可是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特别是一些低年级的孩子,往往被教师创设的情境所吸引,久久不能进入学习状态。

总之,通过创设情境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心理上造成某种悬念,把他们带到欲罢不能的境界,使他们去**、深思、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享受创造的乐趣,获得成功的喜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作为新时期的教学工作者,我们有着神圣的使命,要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创新能力。

国培第二次作业

怎样让学生对语文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相信这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会思考的问题。身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必须做到不仅教书,更重要要达到育人这一重大的目的。既然说到教书育人,语文这一学科尤其具有代表性,在学习新课文的同时,可以让学生们从课文中学习到很多生活常识以及如何做人方面的知识。但是,我们又怎样让学生...

国培第二次作业

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 这是信息技术的学科特点所要求的。实践性,技术应用与工具的使用是需要亲历的。只有亲手操作 亲历情境 亲身体验才能真正理解 学会 掌握。应用性,由科学理论发明技术由技术产生工具,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工具性,工具再应用于生活实践中去。这两个特点要求必须把时间和空间交给学生,让他们有时间和...

国培第二次作业

数学教学中的拓展与延伸。任何知识均 于生活,数学知识也不例外。在小学数学中如何将人类认识知识的过程简约地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亲自感悟到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是学生牢固掌握知识的前提条件。同时,学生在感悟数学知识的过程中,进行着积极的探索 思考,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源泉。诚然,小学生的生活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