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第二单元知识点

发布 2022-07-13 01:02:28 阅读 6955

净化黄泥水的步骤和每步的作用。

1、 沉降:①自然沉降:使颗粒较大的不溶性杂质沉降。

吸附沉降:加入明矾等使颗粒较小的不溶性杂质沉降。

2、 过滤:除去不溶性杂质。

3、消毒杀菌:加入杀菌药物,杀灭水中的微生物。

4、蒸馏:除去可溶性杂质。

过滤操作。1、过滤操作的作用:把不溶性的固体与液体分离。原理:根据混合物中各成分颗粒大小不同,将不溶性固体除去。

1、需要的仪器:烧杯、漏斗、玻璃棒、带铁圈的铁架台。

2、要领是一贴二低三靠。

一贴:指滤纸要紧贴漏斗壁,一般在将滤纸贴在漏斗壁时先用水润湿并用玻璃棒挤压挤出气泡,因为如果有气泡会影响过滤速度.

二低:一是滤纸的边缘要稍低于漏斗的边缘;二是在整个过滤过程中还要始终注意到漏斗内液体的液面要低于滤纸的边缘。否则的话,被过滤的液体会从滤纸与漏斗之间的间隙流下,直接流到漏斗下边的接受器中,这样未经过滤的液体与滤液混在一起,而使滤液浑浊,没有达到过滤的目的。

三靠:一是待过滤的液体倒入漏斗中时,盛有待过滤液体的烧杯的烧杯嘴要靠在倾斜的玻璃棒上;二是指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一边(三层滤纸一边比一层滤纸那边厚,三层滤纸那边不易被弄破);三是指漏斗下端管口要紧靠接收滤液的烧杯的内壁(防止滤液溅出)

3、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液体。

4、过滤速度太慢的原因可能是:滤纸和漏斗内壁之间有气泡或是泥沙太多。

5、过滤两次滤液仍浑浊的原因可能是:①滤纸破损②液面高于滤纸边缘③仪器不干净。

混合物与纯净物。

1、混合物: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混合物中含有多种分子)。如:空气、海水、雨水、汽水、啤酒、牛奶、食醋、酱油、矿石、煤、石油、酒、自来水等。混合物没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2、纯净物:由单一物质组成的物质。(纯净物中只含有一种分子)如:水、蒸馏水、冰水混合物、酒精、氧化镁、氧气、氢气、二氧化碳等。春节物具有固定的组成和性质。

3、 混合物的分离方法:过滤、蒸发(如海水晒盐)、蒸馏(如蒸馏法淡化海水等。其原理是分子受热后运动速率不同。)

4、 除去混合物中杂质的思路:一是将杂质除去,如其原理是。

二是将有用的物质取出,如其原理是。

4、自来水的生产过程:沉降、过滤、灭菌(发生化学变化)

5、 硬水和软水的区分方法:取水样加入适量肥皂水,振荡,若泡沫较多则是软水;若泡沫较少则是硬水。

第二节水的分解与合成。

一、电解水:

1、现象:2、文字表达式:

3、从电解水的微观过程获得的信息:

宏观信息:①水在通电条件下分解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氢气是由氢元素组成的。氧气是由氧元素组成的。

微观信息:①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氢气或氧气是由……)

一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的。(一个氢或氧分子……;

在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而原子不可分。

化学反应的本质是反应物的分子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成新物质的分子。

4、电解水实验的结论:①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纯净物。

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分成原子,而原子不可分,只能重新组成新物质的分子。

二、分子和原子。

1、定义: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原子是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2、二者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3、二者的相同点:基本性质相同;都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

4、常见的由分子构成的物质有:水、氢气、氧气、二氧化碳、一氧化碳、氮气等。

5、常见的由原子构成的物质有:金、银、铜、铁、汞等金属类的物质和木炭、硅、氦气、氖气等。

6、 用原子的知识解释问题:体温计测体温时汞柱上升的原因?

三、水的合成。

1、纯净氢气燃烧的现象、文字表达式、微观过程、实验结论。

注意:不纯的氢气(混有空气或氧气)遇火可能发生**。

2、氢气作理想燃料的优点:①燃烧时放出的热量高;②燃烧的生成物是水,无污染;③资源丰富。

3、目前还不能广泛使用氢能源的原因:制取廉价氢气的技术没有突破及氢气的贮存、运输问题没得到解决。

四、物质的性质。

注意:性质和变化的判断方法:性质的描述中常常含有“能、可以、易、会”等字眼。

第三节原子的构成。

一、原子的结构。

1、原子结构的发现史。

2、α粒子轰击金箔的现象、原因及结论。

大多数α粒子能穿透金箔而不改变原来运动方向。原因是α粒子通过金原子内(或金原子间)的空隙。

一小部分α粒子改变原来的运动方向。原因是α粒子经过金原子核附近受斥力的作用而稍微改变方向。

极少数α粒子被弹了回来。原因是α粒子撞击了体积小、质量大带正电的金原子核被弹回。

由此得出关于原子结构的结论有:原子内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原子核带正电;原子核的体积小;原子核的质量大。

3、原子的结构:

构成原子的微粒有:质子、中子、电子。但是原子中一定含有的微粒是质子和电子,不一定有中子。

在中性原子中:核电荷数=核内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原子不显电性的原因:原子核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或核内质子和核外电子所带的电量相等,电性相反。

原子的质量为什么主要集中在原子核上?

决定原子种类的是。

二、原子中的电子。

1、电子的分层排布。

规律:①第一层最多容纳2个电子。

②第二层最多容纳8个电子。

最外层不能超过8个电子。

核外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第一层,排满了第一层再排第二层。

2、原子结构示意图及各部分的含义。

3、决定元素(原子)的化学性质的是: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

4、相对稳定结构:最外层有8个电子,第一层为最外层有2个电子的结构。

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失去最外层电子;

非金属元素的原子最外层电子数一般>4个,在化学反应中易得电子而达到相对稳定结构;

稀有气体元素的原子已达到相对稳定结构,在化学反应中不易得失电子。

5、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

离子的种类:阴离子和阳离子。

离子符号的写法:在元素符号的右上角标明带几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数字在前,“+号在后。

离子符号的表示意义:表示一个某离子。

离子符号右上角的数字表示的意义:一个某离子带___个单位的正或负电荷。

n个某离子的写法:在离子符号前面添加上数字n

常见的离子:氢离子、氧离子、氟离子、钠离子、镁离子、氯离子、铝离子、硫离子、钾离子、钙离子。

6、构成物质的微粒有如水是___由构成的;铁是由___构成的;氯化钠是由构成的。

三、相对原子质量。

1、定义。2、公式。

①相对原子质量是一个比值,其单位是“一”符号是“1”,通常省略不写。

两种原子的质量比等于他们的相对原子质量比。

相对原子质量可表示一个某原子的实际质量。

3、相对原子质量≈质子数+中子数。

初三化学上册第二单元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一 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通过实验得出 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的,其中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 5。二 空气中氧气成分的测定 1 装置图 见书p27 2 实验现象 a 红磷燃烧发出黄色火焰,放出大量的热,产生大量的白烟。b 过一会儿白烟消失...

下册人教版初三化学知识点

本讲教育信息 一。教学内容 第六章铁。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3.生铁和钢。4.几种常见的金属。二。重点和难点。1.铁的化学性质。2.生铁和钢的区别。三。教学过程。1.铁的物理性质。纯铁具有银白色金属光泽,质软,能导电,能传热,铁的密度为7.86克 厘米3,熔点1535 沸点2750 具...

初三化学 下册 知识点总结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知识点。一 金属 1 金属的物理性质 常温下都是固体 汞除外 大多数为银白色,有金属光泽 优良的导电导热性 有延展性,密度 硬度较大,熔点较高。2 性质与用途的关系 性质决定用途,下册 第8单元金属和金属材料。课题1 金属材料。知识点。一 金属 1 金属的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