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 文言虚词

发布 2022-05-13 10:59:28 阅读 4234

表示工具、方式、方法,译为“用、拿、把、按照”

例: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以”后省略介词宾语。)策之不以其道。

表示时间处所,译为“在、从”。

2.作为连词。

表示并列、承接、修饰“以”相当于“而”。例:新城之上,有池洼然而方以长(《墨池记》)

表示目的译为“来、用来”。

表示动作、行为产生的原因,可译为“因”“由于”。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

表示范围译为“到”

“已”,已经。例:固以怪之矣。

【记忆顺口溜】

“以”作介词“把、拿、用”,因为、按照、在、凭、从;

又作连词如同“而”,偶尔通假要分清。

于。1.对,对于。例:贫者语于富者曰。

2.在,从。例: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出师表〉)

3.与,跟,同。例: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

4.到:指通豫南,达于汉阴。例: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5.放在形容词之后,表示比较,一般可译为“比”,有时可译为“胜过”。

例: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鱼我所欲也〉)

6.被。例:受制于人。

【记忆顺口溜】

于字可译到、在、从,也可翻作对、与、同;

形容词后表比较,动词之后表被动。

而。1.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例: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2.表示承接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3.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例: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动词和状语,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醉翁亭记〉)

【记忆顺口溜】

而作连词要分清,并列承接与转折;

承译“接着“转译“但”,状语后头表修饰。

虽。连词“虽”在文言文中主要有两种用法。

1.表示假设。可译为“即使”。例:虽千里弗敢易也,岂止五百里哉(《唐雎不辱使命》)

2.表示转折。可译为“虽然”。例: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然。1.代词起指示作用。译作“这样”、“如此”。例:父利其然也(《伤仲永》)。

2.连词表转折关系。译作“然而”、“但是”等。例:然足下卜之鬼乎(《陈涉世家》)

3.助词分两种情况:

①用在形容词之后,作为词尾,可译作“…的样子”、“地”。

例:秦王怫然怒(《唐雎不辱使命》)

②用于句尾,常与“如”“若”连用,构成“如…然”“若…然”格式,“…的样子”“像…似的”。例: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核舟记》)

注意】容易出错的地方。

1.用法词性混为一谈。

2.古今词语词义词性混为一谈。

3.不同虚词因意义、用法相近而误。

4.同一虚词因意义、用法不同而误。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文言文阅读分类训练

第一类人物品评 一 课外文言文阅读。9分 何岳得金不昧。秀才何岳,号畏斋。尝夜行拾得银贰百余两,不敢与家人言之,恐劝令留金也。次早携至拾银处,见一人寻至,问其银数与封识皆合,遂以还之。其人欲分数金为谢,畏斋曰 拾金而人不知,皆我物也,何利此数金乎?其人感谢而去。又曾教书于宦官家,宦官有事入京,寄一箱...

2023年中考语文总复习 文言文阅读

文言文阅读。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1.准确理解文中字词句的含义,特别要注重课文的注解,重要的词句及一些含有深意的语句 2.字词的掌握和积累是文言文学习的关键。3.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文言文阅读题从取材看以课内篇目为主,近年有向课外发展的趋势。选取的课外材料主要是比较浅显的趣...

2023年中考语文复习文言文复习汇编人教新课标版

2011年中考语文复习资料 文言文复习资料汇编。1 郑人买履。一 文学常识 郑人买履 选自 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 韩非,约前280 前233年,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的主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修明法制,富国强兵,求人任贤。韩非子 是法家的重要著作,也是先秦理论散文集大成者的著作。书中有许多寓言故事,如郑人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