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安全事件

发布 2021-12-01 18:49:28 阅读 7045

近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回顾。

2023年“金华火腿”案:金华市的三家火腿生产企业在生产“反季节腿”时,为了避免蚊虫叮咬和生蛆在制作过程中添加了剧毒农药敌敌畏。

2023年“阜阳奶粉事件”:由于**没有营养的劣质奶粉,导致被喂食儿童出现夭折或严重营养不良症(“大头娃娃”),该事件使国家启动了整个食品行业的安全工程。

2023年“陈化粮事件”:当年全国10多个省市粮油批发市场陆续发现国家粮库淘汰的发霉米在市场销售,虽然**比一般大米便宜逾三成,但含有可致肝癌的黄曲霉素。

2023年“孔雀石绿”事件:6月30日,《河南商报》发表一篇题为《食品安全再拉警报孔雀石绿毒浸鲜鱼》的报道,用于水产品养殖、可导致人体致癌、致畸、致突变的化学制剂——孔雀石绿被发现污染水产品。

2023年pvc保鲜膜事件:10月13日,《第一财经**》以《全球禁用日韩致癌保鲜膜转道中国》为题报道称,聚氯乙烯(pvc)保鲜膜含有致癌物质,有害物质随食物进入人体后,对人体有致癌作用。我国一些超市的生鲜产品,如蔬菜、水果及熟食包装大量采用pvc保鲜膜,lg、三菱、三荣这3大品牌占据了国内市场近80%的份额,它们主要是来自日本和韩国的产品。

2023年苏丹红鸭蛋事件: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iv号。14日,北京食品办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大连等地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

2023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卫生厅公布了速冻食品卫生抽检结果,在抽检的50份商品中,有11份不合格,其中10份产品被检出含有致病菌——**色葡萄球菌。其中,国福龙凤、郑州思念等知名品牌速冻**也在不合格产品之列。

2023年“三鹿奶粉事件”:起因于全国各地陆续收治婴儿泌尿系统结石患者骤然增多,后经查实石家庄三鹿集团生产的婴幼儿配方奶粉受三聚氰胺污染所致,之后国内多家奶粉企业均被检出三聚氰胺。

2023年上半年,青海境内的候鸟群出现禽流感案例。10月份以后,内蒙古、安徽、湖南、湖北、辽宁、新疆等地都出现疫情。

10月13日,卫生部、农业部联合下发《卫生部农业部关于人畜共患传染病防治合作机制》,要求对禽流感地区的家禽进行大规模扑杀,实行严格的隔离措施,同时实施广泛的疫苗注射等措施。

10月17日,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发出紧急通知,要求各级工商机关切实做好市场防控禽流感工作,防止禽流感通过市场交易传播。

11月7日,国家工商总局又召开市场防控禽流感指挥部会议,讨论并修改《市场防控高致病性禽流感应急预案》,加大对活禽市场的监管力度。

此外,禽流感的蔓延,暴露了以小生产为主要特征的养禽业的弱点和弊端。因此,专家呼吁急需推进饲养方式的转变,逐步改变一家一户零星散养的传统习惯,引导养殖户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推行集约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

苏丹红鸭蛋事件。

2023年11月12日,由河北某禽蛋加工厂生产的一些“红心咸鸭蛋”在北京被查出含有苏丹红iv号。14日,北京食品办又检出六种咸鸭蛋含苏丹红,大连等地也陆续发现含苏丹红的“红心”咸鸭蛋。

经调查,这些自称野生鸭下的“红心”鸭蛋,是在鸭饲料中掺了苏丹红,才出现“红心”。

“红心”蛋问题出现在农产品生产源头——鸭子的饲养上。“红心”鸭蛋的出现暴露出农户的经营问题,同时蛋制品缺少统一的市场准入标准。而相关质检部门对“红心”蛋等农副产品质量抽检出现漏洞,生产管理缺位。

而《食品卫生法》不能覆盖食品产销全过程,留下诸多的执法空隙。

2023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召开《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蛋安全要求》、《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蛋产地环境要求》国家标准审定会,首部蛋制品国家标准出台。

同时,北京食品办考虑制定蛋制品的市场准入制度,包括必须提供有效的产地证明和检测报告才能上市。

多头管理是食品安全监管的一道难题。以前食品安全管理由农业部负责种植、轻工部负责加工、内贸部负责销售。机构改革后,农业部负责种植,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则将主要精力放在保健食品审批上,卫生部主要针对餐饮业进行检查,商务部,以及国家质监总局和工商、海关、公安等部门也都涉及食品管理。

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

2023年9月10日,陕甘宁等地出现多个婴儿患肾结石病例,疑为食用问题奶粉所致。11日,卫生部证实,经调查,高度怀疑三鹿集团旗下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奶粉受到三聚氰胺污染;同日,三鹿集团承认奶粉受污染,全部召回8月6日以前产品。

早在2023年3月,已有消费者向有关部门反映三鹿牌婴幼儿奶粉的质量问题,直到9月才作为问题开始处理。预警机制的失灵,是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暴露出的重大问题之一。针对这一漏洞,《食品安全法》强调相关部门之间及时通报相关信息,强化举报与检验、风险评估、召回等制度之间的无缝对接。

“三鹿问题奶粉”是在原奶收购过程中添加了三聚氰胺所致。但长期以来,作为原奶收购环节的奶站一直是监管盲区。针对这一现象,《食品安全法》强化地方**及有关部门的职责,突出“全程监管”。

对违法使用添加剂和添加非法物质的监控不到位,也是导致三鹿婴幼儿奶粉事件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食品安全法》明确只有经过风险评估证明安全可靠、技术上确有必要的才能列入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范围。

9月17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公告,撤销石家庄三鹿集团股份****生产的“三鹿”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乳粉、灭菌奶免检产品资格和名牌产品称号;9月18日,宣布废止《产品免于质量监督检查管理办法》。

有关专家认为,此次奶粉事件暴露出国内的蛋白质检验标准有缺陷。此外,我国食品相关标准由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企业标准等4级构成。食品安全标准有交叉,又有空白,有的同一产品有几个标准,不易执行。

《食品安全法》规定,***卫生行政部门应当对现行的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食品卫生标准、食品质量标准和有关食品的行业标准中强制执行的标准予以整合,统一公布为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9月20日,伊利、蒙牛、光明等21家婴幼儿配方奶粉生产企业负责人向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质量安全承诺书,集体对社会郑重承诺,将承担起责任、严格生产、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食品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抗氧化剂、合成甜味剂、食用香料等。

孩子眼中那色彩斑斓、形态可爱的富有弹性的半透明果胶糖,具有漂亮纹理的面包,营养全面的婴儿配方乳粉,具有浑浊而不分层、保持新鲜口味的果汁,可保存半年以上的美味番茄酱,消费者携带的旅行食品能保证在旅行期间食用仍然新鲜。食品的这些特点并非与生俱来,这其中食品添加剂对食品品质的“呵护”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食品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品质和色、香、味,以及为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加入食品中的化学合成或者天然物质。现在我们使用的食品添加剂主要有防腐剂、抗氧化剂、合成甜味剂、食用香料等。有关资料显示,全世界目前约有一万多种添加剂。

按其**可分为天然及化学合成两大类,按其用途可分为香精、香料、色素、抗氧化剂、杀菌剂、增香剂、甜味剂、漂白剂、疏松剂和营养强化剂等等。我国允许使用的食品添加剂有20类884个品种,并且每年都有不少新品种被批准使用。食品添加剂在食品工业中的地位和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改善食品感官和组织形态及色香味以适应消费者的需要;二是增强食品的营养成分;三是使食品具有更有效的、更经济的加工条件和更长的货架期、保质期;四是满足方便食品、快餐食品高速增长的需要。

■添加剂本身没有错,出错的是整个行业不够规范。

我国使用食品添加剂的历史悠久,早在周朝就已有使用肉桂增香的记载,北魏时期也有用盐卤、石膏作为食品添加剂制作豆腐的记录。食品添加剂真正的发展和在食品中大量使用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美国食品工业年产值居世界各国之首,经过近20年的发展,我国的食品工业年产值现居我国各行业之首。

作为产业链中重要一环,食品添加剂也有了迅猛的发展,并逐渐形成一个新兴的行业。但近年来,食品安全事件时有发生,尤其是一些违规生产企业在食品的加工过程中滥用“添加剂”被****以后引起了人们对食品添加剂及食品的普遍恐慌,甚至对整个行业失去了信任。于是乎,在越来越崇尚健康的时代,人们视食品添加剂如洪水猛兽,“纯天然”这一名词忽然成了时髦。

食品、保健品是“纯天然”的,药品也是“纯天然”,连化妆用品、洗发精也都标榜自己是“纯天然”的。商场里,不少食品在说明书上都纷纷表白“本品不含防腐剂、添加剂”,而且这样的产品格外好销。其实,添加剂本身没有错,出错的是对它的滥用和整个行业的不够规范。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主要存在五大方面的问题。

近年来,问题食品被**的频率越来越高,而食品添加剂却成了食品安全的“替罪羔羊”。据国家有关部门联合对酒类、饮料、蜜饯等产品进行抽查结果显示,食品添加剂超标现象非常严重。尤其是一些中小型食品添加剂生产企业,为赚“黑心钱”而降低成本、制假掺假、违规操作,生产出不合格的添加剂产品并**。

而遍布大街小巷的小作坊,在制作熟食、肉制品、水发食品以及面包等时更是肆意使用添加剂,用法、用量也是全凭经验而定。

食品添加剂使用主要存在五个方面问题,一是使用国家不允许使用的品种,如在某些食品中添加苏丹红和酸性橙等人工合成的致癌性化工染料;在面粉、米粉和粉条中添加以甲醛和亚硫酸钠制剂的“吊白块”进行漂白。二是不按国家规定的使用范围和使用量,如在大米上着色素、加香料,三黄鸡上涂黄色,茶叶中加绿色,枸杞子用红色素浸泡,肉制品使用防腐剂等。三是为掩盖食品质量使用食品添加剂,如在不新鲜的卤菜中添加防腐剂,在变质有异味的肉制品中加香料和色素等。

四是国家规定必须使用食品级的食品添加剂,但部分食品生产单位为降低成本,使用工业级产品。如在面制品中添加工业用碳酸氢钠,成本降低了一倍,但其中铅和砷的含量严重超标。五是标志不注明,误导消费者。

食品生产单位在产品中明明使用了食品添加剂,却在产品标志上标注“不含任何添加剂”、“不含防腐剂”等,误导消费者。

食品安全事件

1.时间 2009年6月。事件 零度可乐 致癌门 案例 可口可乐无糖饮料 零度 在委内瑞拉遭禁。原因 主要是它含有一种叫做阿斯巴甜的甜味剂成分,网络盛传该成分可能导致偏头痛甚至致癌。阿斯巴甜在体内降解过程中,还生成甲醇,因此这种甜味剂的安全性受到质疑。自20世纪70年代始,陆续有试验结果指出其动物毒...

食品安全事件

注胶肉。注胶肉 是用食用胶和水的混合液注入牛羊体内,然后利用胶的凝固性将水分 锁 住。有的屠宰户在注胶的同时,还加入一些食盐和防腐剂,以延长肉的保质期。1.简介。一种通过注入食用胶和血水的混合液 加工 成的注胶牛羊肉。据称,一头250公斤的牛 注胶 后,重量可达290 300公斤。作为注水肉的升级版...

食品安全事件整理

2000年12月15日,金华市卫生防疫站在金华市区五里牌楼农贸市场内查获1500公斤的 毒瓜子 这些西瓜子生产中掺了矿物油,同时福建 河南 广东 南京等地也发现了 毒瓜子 2001年3月至9月期间,广东河源某饲料公司因购买 瘦肉精 即盐酸克伦特罗生产猪用混合饲料,导致11月7日河源484名市民因食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