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型1,面向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学时: 54(实验部分36学时,单独设课)
学分: 3制定者:李保平。
审核者:吴耀清。
一、 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
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个体、种群、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了解生态学的应用领域,为学科核心课程和学科选修课程的学习打好基础。
三、 课程教学改革。
生态学是一门年轻的科学,是一门知识日新月异的科学,也是一门包罗广泛的科学。所以,课程内容必须不断更新方能反应生态科学的变化。为此,应进行以下改革:
1) 采用案例教学方法,尽可能完整地介绍代表性的研究案例,从而既生动地说明基本原理和概念,又使学生学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 采用多**教学手段,增加**等直观内容。
3) 以国外最新教材为主要参考书,保证教学内容的先进性。
四、 理论教学内容与学时安排。
第一章绪论(3学时)
掌握要点:生态学的概念、定义、研究内容、发展历史、应用意义以及发展方向。
第一节生态学的定义。
第二节生态学的起源与发展简史。
第三节生态学分支学科。
第四节生态学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第五节现代生态发展方向。
第i部分生物与环境。
第二章温度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学时)
掌握要点:小气候概念、适温区概念、动植物体温的自我调节及其他适应对策。
第一节大气候与局部景观相互作用产生小气候。
第二节大多数生物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内表现最适。
第三节大多数生物演化出通过调节体温来弥补环境温度的变化。
第四节大多数生物通过进入休眠期来躲避极端恶劣温度。
第三章水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学时)
掌握要点:渗透作用的概念和分类、陆生和水生生物调节体内水分的适应特征。
第一节水分沿浓度梯度渗透决定着生物获得水分的状况。
第二节陆地动、植物通过平衡水分得失来调节体内水分。
第三节海洋和淡水生物利用补偿机制来调节体内水分和盐。
第四章能量和营养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3学时)
掌握要点:生物所需能量的特征、营养意义、获得能量速率的有限性、最优搜寻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生物利用三种主要能量之一:光、有机分子或者无机分子。
第二节生物获取能量的速率是有限的。
第三节最优搜寻理论试图模拟生物是如何以最优过程取食的。
第ii部分种群生态学。
第五章种群分布与数量(3学时)
掌握要点:影响种群分布的环境因素、主要分布格局的特征、种群密度与生物体型的关系、生物濒危的内因分析。
第一节物理环境限制了物种的地理分布。
第二节小范围内的种群内的个体以一定的格局分布。
第三节大范围内的种群内的个体是聚集的。
第四节种群密度随生物体型增大而下降。
第五节生物的稀有受地理范围、栖境忍耐度和种群大小的影响。
第六章种群动态(3学时)
掌握要点:种群数量变化格局的描述方法、年龄结构对种群的影响、种群生命表的结构和意义。
第一节生存曲线概括了种群中生存的格局。
第二节种群年龄分布反映了其存活历史、生殖、及未来增长潜力。
第三节用结合生殖力进程的生命表可以估计净生殖率(r0)、几何增长率(λ)世代时间(t)和单位增长率(r)
第四节扩散可增大或降低局部种群密度。
第七章种群增长(3学时)
掌握要点:种群数量增长的规律和模型、影响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
第一节无限丰富资源环境中的种群以几何速率或指数律增长。
第二节有限资源环境中的种群增长速率减缓并最终停止-logistic增长。
第三节环境通过改变出生率和死亡率限制种群增长。
第四节生物体型大小与单位增长率r的关系。
第八章竞争(3学时)
掌握要点:动物和植物种内竞争的特征、生态位概念及其应用、竞争的数学模型和实验室模型、竞争的在生物进化中的意义。
第一节种内竞争研究为资源有限观点提高了证据。
第二节生态位反映了物种对环境的需求。
第三节数学和实验室模型为研究野外竞争作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第四节竞争对物种生态位可能有着明显的生态和演化作用。
第九章剥削关系:捕食、植食、寄生和疾病(3学时)
掌握要点:捕食者、寄生物和病菌对种群动态的影响,以及寄主和猎物的适应对策。
第一节剥削关系把种群编入了复杂的网络。
第二节捕食者、寄生物和病菌影响猎物和寄主种群分布、数量以及结构。
第三节捕食者-猎物、寄主-寄生物以及寄主-病原菌等关系动态。
第四节寄主和猎物在剥削中生存的庇护所。
第十章互惠共生(3学时)
掌握要点:植物与其他生物间的互惠关系特征,海洋生物间的互惠关系,互惠共生的进化。
第一节植物在与多种细菌、真菌以及动物的互惠关系中获益。
第二节建礁珊瑚虫依赖于和海藻和动物的互惠关系。
第三节互惠关系的进化经济效益原理。
第iii部分群落生态学。
第十一章物种丰富性和多样性 (3学时)
掌握要点:物种多样性的原理及其测度方法,影响物种多样性的因素。
第一节大多数物种中等丰富。
第二节物种数量及其相对丰富度共同决定物种多样性。
第三节物种多样性在复杂环境中较高。
第四节适度水平的干扰促进多样性增大。
第十二章食物网 (3学时)
掌握要点:食物网概念、关键种的概念和作用以及影响食物网的因素。
第一节食物网总结了群落中的取食关系。
第二节几个关键物种的取食活动可能控制着群落的结构。
第三节外来捕食者能够瓦解和简化生物网结构。
第十三章演替和稳定性 (3学时)
掌握要点:生物演替的特征和规律,演替的机制以及影响演替的因素。
第一节演替中的群落变化包括物种多样性增加和物种构成的变化。
第二节演替中的生态系统变化包括提高生物量、次级生产力、呼吸和营养保持等。
第三节生态演替的机制。
第四节群落稳定性与其低抗力或恢复力的关系。
第iv部分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十四章次级生产和能量流动 (3学时)
掌握要点:影响次级生产的因素,能量流动的规律。
第一节陆地的次级生产通常受温度和湿度的限制。
第二节水域初级生产通常受营养物质限制。
第三节消费者能够影响水域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初级生产率。
第四节能量损失限制生态系统中营养层次的数量。
第十五章营养循环和保持 (3学时)
掌握要点:影响分解的主要因素,物质循环的特点。
第一节分解率受温度、湿度、和分解物化学组成与环境的影响。
第二节动、植物能够改变生态系统中营养物质的分布和循环。
第三节干扰增大生态系统中的营养损失。
第十六章生态系统类型及特征(6学时)
第一节陆地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
第二节水域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特征。
第v部分应用生态学专题讲座(内容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第17章全球生态学与全球变化控制(3学时)
第18章入侵生态学与生物入侵防控(3学时)
附:课程信息概要。
课程编号: 1252047
课程名称:生态学。
英文名称:general ecology
学分:3面向专业:生态学。
预修课程:普通生物学,生物化学、遗传学、自然地理学。
主要内容:该课程主要从个体、种群和群落等三个层次学习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应用,主要介绍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特征;讲授主要生态因子对生物个体生物学特性的影响以及生物的适应;阐述环境因子对生物种群分布和数量、动态格局和增长的影响;揭示种群内和种群间的竞争、剥削和互惠共生等物种相互作用特征;讲授生物群落多样性、食物网、演替规律等;分析生态系统内初级生产、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特征。
生态学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生态学概论。conspectus ecology 课程编号 d51001q0 教学学时 30 学分 1.5学分。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开课层次 本科课程类别 公共必选课。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生态学概论 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
生态学教学大纲
附件1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 生态学 ecology 课程编码 1313020216 课程类别 专业课。总学时数 44 课内实验时数 16 学分 2 开课单位 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适用专业 生物科学。适用对象 本科 四年 一 课程的性质 类型 目的和任务。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普通生态学 教学大纲。由于生态学与世界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有着最紧密的的关系,它已成为各类院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制定本教学大纲,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生物学等专业的教学。一 主要参考书。1.孙儒泳 李博 诸葛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