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教学大纲

发布 2021-05-13 20:02:28 阅读 7668

附件1生态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生态学 (ecology)

课程编码:1313020216

课程类别:专业课。

总学时数:44 课内实验时数:16

学分:2 开课单位:生命科学学院生物综合教研室。

适用专业:生物科学。

适用对象:本科(四年)

一、课程的性质、类型、目的和任务。

生态学是生物科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生态学课程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规律的生物分支学科。课程主要介绍生态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及基本应用。在介绍生态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专业特点,讲授各领域生态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途径。

生态学课程使学生了解国内外持续农业发展的模式,实现可持续发展,培养学生系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本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与分工。

本课程宜从三年级第二学期开始,以确保学生学习本课程具有所需要的植物学、动物学、微生物学、植物生理学、动物生理学等学科知识基础。

三、教学内容及教学基本要求。

1]表示“了解”;[2]表示“理解”或“熟悉”;[3]表示“掌握”;△表示自学内容;○表示略讲内容;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的概念[3];基本性质[2];产生及发展[3];生态学的分支及应用领域[1];生态学的学科体系[2];

重点:生态学的产生、发展、作用及意义。

难点:生态学的性质及学科体系。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1. 课外查阅生态学有关的期刊,主要研究领域与研究热点问题?

思考题:1. 生态学的概念、研究内容与分支学科?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第一节生态环境与生态因子。

生态环境的的概念与类型[3];生态因子的概念与分类[3];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3];生物与环境关系的基本规律[3];

重点:生态环境和生态因子的的概念;生态因子的一般作用特征;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难点: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谢尔福德耐受性定律。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光的生态作用。

光照强度[2];光质[2];光照周期[3];

重点:光照周期的定义;光照周期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难点:生物对光照强度、光质、光照周期的适应。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三节温度的生态作用。

温度的变化规律[2];温度的一般生态作用[3];温度与生物类型[1];极端低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极端高温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3];节律性变温的生态作用[1];

重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难点:有效积温法则;极端温度对生物的影响与生物的适应。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四节水的生态作用。

水的一般生态意义[1];极端水分对陆生生物的影响及生物的适应[3];水环境中物化性质的生态作用[3];

重点:陆生植物以水分划分的类型;水生植物以水分划分的类型

难点:陆生动物对极端水分的适应;水生动物的水盐代谢。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五节土壤的生态作用。

土壤的一般生态意义[1];土壤性质对生物的影响[2];

重点:盐碱土植物分类;沙生植物的适应

难点:盐碱土植物分类;沙生植物的适应。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六节大气的生态作用。

空气主要组成成分对生物的影响[1];空气流动——风及生态作用[3];生物对风的适应[3];防风林——对风的控制[2];

重点:风的生态作用;生物对风的适应。

难点:防风林。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七节火的生态作用。

火对生物的作用△;防火管理△;

重点:火的生态作用

难点:防火管理。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1.最小因子定律法则?

2.耐受性定律?3.

什么是光周期现象?植物和动物的光周期现象表现在哪几方面?4.

有效积温的概念,有效积温法则的内容及应用意义?

第三章种群生态学。

第一节种群的概念与基本特征。

种群的概念[3];种群的基本特征[3];

重点:种群的概念;影响种群数量的变量;年龄结构;空间分布格局的类型;哈迪——魏伯格定律。

难点:年龄结构的意义;空间分布格局的检验方法。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种群的增长。

生命表与存活曲线[3];种群增长模型[3];

重点:生命表与存活曲线的概念、类型;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难点:生命表的编写;k-因子分析;逻辑斯谛增长模型。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三节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与调节。

种群数量动态变化[3];种群数量的调节机制[3];集合种群动态[2];

重点:种群平衡;生态入侵

难点:种群数量的调节机制。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四节种内关系

植物种群的密度效应[3];动物集群[1];行为生态[1];

重点: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

难点:最后产量衡值法则;-3/2自疏法则。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五节种间关系。

种间关系的类型[2];竞争[3];生态位理论[3];捕食[3];正相互作用[3];化感作用[2];

重点:种间关系的类型;竞争排斥原理;生态位理论;化感作用。

难点:生态位理论。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六节种群的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对策的概念[2];r-对策和k-对策的比较[3];两边投注对策[2];三角对策理论[2];体型效应[1];滞育休眠[1];生活周期[1];

重点:r-对策和k-对策的比较。

难点:r-对策和k-对策的比较。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方程的内容和意义?2.竞争排斥原理的内容?3.生态位的概念及定义分类的三种类型?

思考题:1.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称为( )2.

种群的基本特征包括3.年龄分布用来( )表示,代表( )型种群、( 型种群、( 型种群。4.

种群分布格局的类型包括。

第四章群落生态学。

第一节群落的组成和结构。

群落的基本概念[3];群落的种类组成[3];种间关联[3];生物多样性的概念[3];生物多样性的测定[2];物种多样性梯度[3];据定多样性梯度的因素[2];多样性与群落稳定性的关系[2];群落的结构要素[3];群落的垂直结构[3];群落的水平结构[3];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3];岛屿效应[1];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1];群落组织-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1];

重点:群落的定义和基本特征;种类组成的性质分析;重要值;关联系数;生物多样性的概念;物种多样性梯度;群落的结构要素;群落的垂直结构;群落的水平结构;群落交错区与边缘效应。

难点:runkiae标准频度;重要值;关联系数;生物多样性;岛屿效应;干扰对群落结构的影响。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群落的动态。

群落动态类型和分布[2];群落演替类型[3];群落演替顶级学说[3];

重点:群落演替;群落演替的成因;原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群落演替顶级学说

难点:群落演替顶级学说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三节群落的分类与排序。

植物群落分类[2];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3];地球上主要植被类型与分布[2];植物分布规律和植物区划[2];我国的植被分区[2];

重点: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系统。

难点:中国的植物群落分类的命名。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1. 植物群落的基本特征?

2. 植物群落成员型包括哪些内容?3.

如何计算植物群落种类组成的重要值,有什么作用? 4. 什么是群落交错区?

什么是边际效应?

思考题:1. 什么是植物群落演替?2. 群落演替按裸地类型的分类,举例说明?3. 群落演替分为水生演替和旱生演替的依据是什么?

第五章生态系统生态学

第一节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的概念[3];生态系统的成分[3];生态系统的结构[3];生态系统的分类[1];

重点: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难点: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贮存。

生物生产[3];生态系统的分解[2];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3];能流分析[1];

重点:生物生产、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概念;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测定方法;生态系统的能流过程。

难点:初级生产和次级生产的测定方法;资源分解的意义;能流分析。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分类[3];水循环[2];碳循环[3];氮循环[3];硫循环[2];磷循环[2];物质循环中的典型问题[2];

重点:物质循环的概念和分类;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及环境问题

难点:碳循环、氮循环的过程及环境问题。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四节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2]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2]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3];

重点: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难点:世界陆地主要生态系统的类型及其分布。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作业:1. 碳循环和氮循环属于物质循环的哪一类型;碳循环和氮循环的主要过程有哪些;人类活动影响了碳循环和氮循环的过程,带来的环境问题有哪些?

思考题: 1. 林德曼效率是指n+1营养级所获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计算公式中不涉及

a.同化效率 b.生产效率 c.生态效率 d.消费效率。

2. 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地球上全部生物及其生存环境 b.一定区域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

c.一定区域内不同种群的集合体 d.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相互作用的自然系统

3 赤潮的形成主要与下列关系最为密切。

a. co2浓度升高 b. 水体温度变化 c. 水体富营养化 d.水体重金属污染物。

4. 地球上碳最大的储存库是。

a.大气层 b海洋 c. 岩石圈 d.化石燃料。

第六章应用生态学。

第一节环境污染及监测。

环境污染[2];环境监测[2];

重点:环境污染的控制途径;生态监测

难点:环境污染的控制途径;生态监测。

教学手段:多**教学。

教学方法:讲授法。

第二节生物资源管理。

生物多样性[3];生物资源管理[2];人口管理[2];

生态学教学大纲

精品课程教学大纲。生态学概论。conspectus ecology 课程编号 d51001q0 教学学时 30 学分 1.5学分。开课学期 春季学期开课层次 本科课程类别 公共必选课。一 课程的性质与任务。生态学概论 作为一门大学本科各专业的通识教育课程,是借助泛义生态学的知识体系,力求实现对大学本...

生态学教学大纲

生命科学学院本科生。普通生态学 教学大纲。由于生态学与世界的环境保护,资源的合理开发 利用和保护,以及人类本身在地球上的持续生存有着最紧密的的关系,它已成为各类院校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为规范该课程的教学工作,特制定本教学大纲,本大纲适用于本科生物学等专业的教学。一 主要参考书。1.孙儒泳 李博 诸葛阳...

生态学教学大纲

课型1,面向生态学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 学时 54 实验部分36学时,单独设课 学分 3制定者 李保平。审核者 吴耀清。一 课程性质。本课程是生态学本科专业的学科基础课。二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个体 种群 群落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基本原理 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并了解生态学的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