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名词。
01.后现代心理学。
答:是由持相近观点的心理学家及其他社会科学家汇集而成的一种新的心理学研究趋势。产生于20世纪80中后期,是后现代文化思潮的产物,是在对科学主义心理学批判和解构的过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02.什么是无意注意。
答:无意注意,也称不随意注意,是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03.什么是有意注意。
答:有意注意,又称随意注意,是有预定目标、需要作出意志努力的注意。
04.感觉的概念。
答: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或个别方面的反映。
05.知觉的概念。
答: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
06.空间知觉。
答: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属性的反映。
07.时间知觉。
答:时间知觉是人对客观事物的延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08.感觉适应。
答:是指感受器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所发生的感受性变化现象。
09.感觉对比。
答:是指同一感受器在不同刺激作用下,感受性在强度和性质上发生变化的现象。
10.记忆表象。
答:也称表象,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当感知过的事物不在面前时在脑中再现出来的该事物的形象。
11.形象记忆。
答: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
12.情绪记忆。
答:情绪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绪和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13.外显记忆。
答:是指当个体在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出来的记忆。
14.内隐记忆。
答:是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15.机械识记。
答:是指对没有意义的材料或在对材料意义没有理解的情况下,依据事物的外在联系,采用机械重复的方式进行的识记。
16.直觉动作思维。
答:又称时间思维或者操作思维,是凭借直接感知,以实际动作为支柱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
17.具体形象思维。
答:是指运用头脑中的具体形象为支柱来解决问题的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旺旺在幼儿期和小学低年级儿童身上表现非常突出。
18.抽象逻辑思维。
答:是以语词为基础,利用概念、判断或推理的形式来进行的思维。
19.再造想象。
答:是根据语言的描述或非语言的描述,在头脑中产生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0.创造想象。
答:是根据一定的目的、任务,独立地在头脑中创造出事物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21.迁移作用。
答:指已有知识经验队解决新课题的影响,或者说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
22.原型启发。
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因受到某种事物的启发而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的现象叫做原型启发。
23.定式的影响。
答:定式又称心向,是人的心理活动的一种准备状态。它是个体按照某种比较固定的方式去解决问题的一种心理倾向。
24.心境。
答: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影响人整个精神生活的情绪状态,如心情舒畅、闷闷不乐、恬静、烦躁等。心境由特定的对象所引发,带有弥散性和持久性的特点。
25.激情。
答:激情是一种强烈而短促的情绪状态,如狂喜、暴怒。激情的特点是具有激动性和冲动性。
26.应激。
答:应激是指人对意外的环境刺激所作出的适应性反应。当人遇到困难,特别是遇到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时,就会进入应激状态,把各种潜力调动起来,以应付当前紧张的局面。
27.理智感。
答: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中认知和评价事物时所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与人的好奇心、求知心、热爱真理等社会性需要相联系。
28.需要。
答:需要是个体自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需求在大脑中得反映。它是个体感到某种缺乏时产生的主观状态,是个体活动积极性的源泉。
29.动机。
答:动机是推动人们进行某种活动以达到一定目的的内在原因或内部动力。动机作为一种内部动力,是通过外在的行为反映出来的。
30.自我效能。
答:自我效能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的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31.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
答:流体智力是指在信息加工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所表现的能力。流体智力几乎可以参与到一切活动中去,所以称为流体智力。
晶体智力指获得语言、数学知识的能力,它决定于后天的学习,与社会文化有密切的关系。晶体智力是经验的结晶,所以称为晶体智力。晶体智力依赖于流体智力,流体智力是晶体智力的基础。
32.性格。
答:性格是指人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具有核心意义的个性心理特征。
33.教师的职业认知。
答:教师的职业认知是教师基于自己的教育实践,对其从教活动的主观感知和评价。教师对自身职业活动的认知,是教师在教育实践活动中,外界因素与主观感受交互作用的结果,包括教学认知、教学监控、教学反思、教学效能感等方面。
34.罗森塔尔效应。
答:是指由于教师对学生的发展,抱以期待和热爱而使学生相应发展的现象。
35.职业心理压力。
答:心理压力是指“外界环境的变化和机体内部状态所造成的人的生理变化和情绪波动”,它是个体认识到工作和生活情境中存在着对自己具有威胁性的刺激,又由于个人条件,无法将之消除,只得任其存在时产生的一种持续性的身心紧张状态。
36.职业心理焦虑。
答:心理焦虑是个体由于面临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致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或使失败感和内疚感增加,形成一种紧张不安,甚至带有恐惧色彩的情绪状态。大致有三种表现:
轻度、中度和重度焦虑。
37.职业心理枯竭。
答:职业心理枯竭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职业人在工作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
38.发现学习。
答:发现学习是指给学生提供有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通过探索、操作和思考,自行发现知识,理解概念和原理的教学方法。
39.同伴关系。
答:同伴关系是在同学之间进行交往和相互作用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心理关系,它是除教师之外的班级成员间关系的总和,包括学生个体之间的关系、班级内的学生群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学生群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
40.课堂心理气氛。
答:课堂心理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之间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某种占优势的态度与情感的综合表现。它包括教师和学生的注意状态、直觉状态、思维状态、情绪情感状态、意志状态等。
41.行为矫正技术。
答:行为矫正是指通过适当的强化手段增进个体积极行为的发生,减少并逐步克服不良行为的技术。在学校个体咨询中一般使用的行为矫正技术有:放松训练法、系统脱敏法和消退法。
42.热身活动法。
答:这种方法一般用于活动课的开始。“热身活动”就是让全身“热”起来的活动,好比是运动员参加比赛之前的准备活动。
目的是要让学生尽快地兴奋、活跃起来,积极地投入到接下来进行的各种形式的活动中,尽情地参与,大胆地开放自己。
43.情境体验法。
答:情境体验法就是要通过教师的设计,让学生进入模拟情境、实际情境或想象情境中去体验、去思考、去分析,了解自己的心理反应,获得情感体验,培养适应能力的一种方法。
44.角色扮演法。
答:角色扮演法主要指个体在想象中扮演他人的角色,即试图把自己想象成他人,以他人的观点来看待问题,理解他人的处境和感受,**他人可能采取的行动及其对自己行动所作出的反应。
45.讨论分析法。
答:讨论分析法是指在老师的引导和组织下,学生对某一专题各抒己见,经过讨论分析或争辩得出结论的方法。
46.心理自述法。
答:心理自述法是指让学生自由的表达心理的状况,也就是自己诉说事情的经过和感受的一种形式,这种形式既是情绪宣泄的合理方法,也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问题的方法。
47.游戏活动法。
答:游戏活动是指以游戏作为活动中介,让学生通过游戏活动的参与,在轻松、愉快、和谐、活跃的气氛中,自由表露自己的情绪,投射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与反思自己的行为,分享同伴的经验与感悟,从而达到某种建设性效果的心理辅导活动。
48.人际交往。
答:人际交往是指人与人之间沟通信息、交流思想、表达情感和需要,从而在心理和行为上产生相互影响的动态过程。人际交往是建立人际关系的前提与条件。
49.信度。
答:是指测量的可靠程度。它表现为测量结果的一致性、再现性和稳定性。
50.效度。
答:测量对所要测定的东西能确实的测定到什么程度,叫做测量的效度。
51.内容效度。
答:是指一个测量的内容代表它索要测量的主题。
52.构念效度。
答:是指某个心理测量在多大程度上正确地验证了编制测量的理论构想。所谓构念,就是心理学理论中所涉及的假设性的抽象概念,如智力、动机等。
以测定这种构念为目的而制成的测量之效度,叫做构念效度。
53.自变量。
答:也称为独立变量,是指在心理实验过程中由实验者选定并进行操作的变量。
54.因变量。
答:也称为依存变量,是指由于自变量的变化而导致被试在心理和行为上得变化结果。
简或论。01.心理学与教育的关系。
答:心理学是教育的重要理论依据,也是教育得以实施的基础条件和前提条件和前提条件,教育则是心理学走向人们生活的重要途径,也是促使心理学发展的重要动力源泉。两者有着非常紧密的关系。
1.掌握心理学,可以提高教育工作的自觉性、有效性;2.促进心理学发展,教育史重要因素;3.
当代教学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挖掘学生的内在潜能,教学生学会学习,具备自主学习的能力。
02.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答: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1.
观察法。是指由研究者观察和记录个体或团体的行为,来分析与其有关因素之间的关系。2.
实验法。是指研究者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使被试产生一定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分析的一种研究方法。3.
测验法。是以心理测验为主要工具,测量个体的能力、人格方面的特征,从而分析它们与其他变量之间的关系。4.
调查法。是就某一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想法或做法,以此分析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此外还有其他研究方法,如个案研究法、产品分析法、档案研究法。
03.辩证唯物主义的心理观。
答:辩证唯物主义人为心理是大脑的机能,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心里的发展、变化是实践活动的结果。1.
心理是大脑的机能。人类具有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大脑。作为大脑的机能,派生了人类高度发达的认识能力和智慧,发展了人类语言和抽象思维,孕育了无限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才能,以及复杂多样,各具特征的人格整体。
2.心理是大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人心理的产生,是由人的大脑对所处客观环境中得各种刺激物做出反映的结果,因此人们所处生活环境不同,心理活动的内容和水平就存在差异。
3.人的心理的发展变化,是社会生活实践的产物。⑴社会实践活动有利于大脑功能的开发。
⑵社会实践活动不断丰富心理内容。⑶社会实践活动促使心理活动水平不断提高。
英语考研综合笔记
考研英语笔记。2008年8月。目录。第一部分 阅读理解 6月 1 一 翻译 长难句分析 新题型 1 二 完型填空 1 三 传统阅读理解 1 第二部分 完型填空 2 一 解题方法一 2 二 and or while的用法 2 三 利用 正反对比关系 解题 2 四 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连接词的考法 3 五...
教育综合笔记
杜威 教育无目的论 教育本质 新三中心论。教育本质 教育即生长 教育及生活 教育即经验的改造。新三中心论 学生中心 活动中心 经验中心。赫尔巴特 教师中心 教材中心 课堂中心。陶行知 生活即教育 社会即使学校 教学做合一。夸美纽斯 泛智教育 一切有用知识教给一切人,主张百科全书的教学内容。教育最首要...
教育综合课堂笔记
教育学原理。1 教育学活动的三个基本要素 教育者 受教育者 教育影响 2 教育影响包括 教育内容 教育 教育方案 教育环境等。3 生物起源说 利托尔诺 沛西能 人类教育起源于动物界各类动物的生存本能活动。心里起源说 孟禄 教育起源于儿童对人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苏联中国 教育起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