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文学案

发布 2021-04-25 12:23:28 阅读 2278

高二年级

一、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我国文学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诗经》到《红楼梦》,从屈原到鲁迅……一代代有名或无名的作者写下了大量精彩篇章。请从“人民性”“世界性”“浪漫”“现实”“质朴”“瑰丽”“现实意义”“深远意义”中,任选两词,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感悟或认识。

要求选好关键词,使之形成有机的关联;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

二、审题立意参考:

本题为写作任务明确的新材料作文,命题形式与2023年课标乙卷一致。考生必须从题目所给的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词,写一篇文章,表达自己对中国文学的感悟或认识。考生由材料引发的感悟或认识的对象必须为中国文学,否则即判为偏离题意甚至离题,同时任选的两词必须在材料所给的8个关键词中选择,如选择1个或者两个以上即判为审题失误,没有依据写作要求写作。

从命题来看,虽然材料所给的8个关键词并非按照一一配对的形式出现,但依据其排列顺序,尤其是每个关键词的内涵理解,这个8个关键词貌似以配对的形式出现,“人民性”与“世界性”相对,主要表现的是文学性质的差异;“浪漫”与“现实”相对,主要表现的是文学表现手法的差异,但也包括了文学内容的差异;“质朴”与“瑰丽”相对,主要表现的是文学表达风格的差异“;现实意义”与“深远意义”相对,主要表现的文学功用的差异。当然,依据题目写作要求,考生在具体写作中,并不需要按照上述配对关系选择关键词,任选两词,并使之形成有机关联,表达出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即为符合题意。

具体到8个关键词的概念理解,人民性反映的文学内容的性质,“人民”,古义泛指人,一般指平民百姓,近代成为一个专用的政治术语,与“敌人”相对,很明显,此处的“人民性”的“人民”指的应是平民百姓,所谓“平民性”指的大概就是文学作品取材于民间,反映的是普罗大众的生活,表达的是百姓的心声与期望。而“世界性”反映的是文学作品所写内容及所涉主题的广阔,体现了文学作品主题的普世意义与共同的价值追求。严格来说,“世界性”应与“民族性”相对,从命题而言,“民族性”或者更妥当,另外“现实”、“现实意义”两个关键词的内涵理解也对考生造成了困扰。

浪漫,主要指的文学作品的表现形式,如夸张的想象、奇特的构思;与此相对,现实,主要指的是现实主义表达手法,当然,如考生理解为内容的直面现实,反映现实主题也是恰当的。

质朴,主要指的是语言或表现形式的平实,以平实的笔调叙述、描写,朴实而不造作、不虚浮,却有一种直击人心、天然雕饰的自然之美;瑰丽,主要指的语言或表现形式的细腻传神,摇曳多姿。

现实意义”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现实价值,而“深远意义”主要指的是文学作品的历史价值。

需要强调的是,不管考生选择哪两个关键词,都需要对所选的关键词的内涵有所了解,需要对关键词有具体化的阐述,而不能仅仅停留在抽象概念的空洞议论,此为区分作文得分高低的一个指标。

应该说,本次写作对考生的阅读积淀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对文学作品中的文学形象、主题、手法均要有较清晰的理解,在行文中才能言之有物,才能具体阐述,对阅读的重视,对学科素养的要求,这是此次作文的意义所在。

三、赋分建议:

1、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且形成有机关联,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准确,所举实事例与所选关键词内涵吻合,持之有理,言之有据,文章结构严谨,逻辑性强,内容充实,表达有亮点。55—60。

2、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且形成有机关联,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准确,所举实事例与所选关键词内涵吻合,持之有理,言之有据,事例较为丰富,文章结构清晰。50—54。

3、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且形成有机关联,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准确,所举事例与所选关键词内涵吻合,有一定的事例支撑,文章结构清晰,语言表达一般。46—49。

4、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对有机关联有所揭示,但不够具体,表达了对中国文学特定的感悟与认识,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基本准确,有一定的事例支撑,结构清晰。40—45。

5、从所给8个关键词中任选两个,但有机关联揭示不足,或对所选关键词概念理解有所偏差,事例不足,议论空洞。36—39。

6、全文不谈中国文学而谈其他领域,或所选关键词超出范围,或在写作过程中偏离、偷换关键词。36以下。

均分建议44分。

四、阅卷标杆文。

1号文。汲精华于文学,造福祉于当下。

中华五千年文明源远流长,优秀的文学典籍更浩如烟海,文学之树上结育出的“人民性”之花芳香扑鼻,“现实意义”之果奇硕无比,静待着普罗万众汲精华于文学,造福祉于当下。

古往今来,我国文学一直以蓬勃势头向前发展,其形式有变,内容常改,但是,在我看来,中国文学所蕴藏的“人民性”内核从未更改,而且如今改革发展之途中,其所彰显的“现实意义”也愈发闪耀。这两者大体涵盖了中国文学的最本质特征,乃是中国文学的精华,需要当下的我们去领悟,去开拓,去利用他们为中华复兴之梦添彩插翼!

中国文学的“人民性”是历史洪流中的灿灿金光,推动历史车轮滚滚向前。屈子行吟河畔:“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于掩袖抽涕之举中流露出对天下苍生的悲悯;杜少陵倚杖而立: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在沧桑感慨之句中寄托对黎民百姓的祝福;周树人以笔代枪:“无数的人民,都和我有关”一句蕴含着为民请命的情怀。从古至今“人民性”一直贯穿于中国文学之中,或表现在悲悯天下的诗词里,或印刻在为民谋福的文章中,作为中国文学的内核,它不仅为文化的发展添砖加瓦,更是一盏明灯,照亮中国人的“民心”,为中国发展建设引路指航。

在大改革快发展的新时代,中国文学的“人民性”逐渐被发掘、变现,为中国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持和观念基石,这便是中国文学的另一个特质——“现实意义”之所在。最高领导人曾强调:“千千万万的普通人最伟大”,这即是当今社会对人民的重视。

(而这种理念的形成,正是)得益于中国文学的“人民性”,使其在现实中发挥了教育教化功能,具有了“现实意义”。“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是古典文学中的政治智慧,中国当代领导人深悟其中的现实意义,秉持文学中贯穿的“为天下立命”之理念为苍生造福: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城乡医保体制的建设,“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口号的提出……凡此种种,都是在中国文学的影响下孕育出的“人民至上”“以人为本”的治国理念。

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的教化功能功效显著,其“现实意义”非同小可。

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号角已经吹响,希望中国的发展能继续汲取中国文学“人民性”的精华,不断发扬壮大其对发展建设性的“现实意义”,让我们的祖国载着中国文学的智慧,为生民谋福,傲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得分:58分。

点评:该文立意不凡,思想深刻,思路清晰。首段明确选择“人民性“”现实意义”这两个关键词,并在此基础上亮明观点,开篇标目。

第二段紧承首段阐释,点明在中国文学中“人民性”“现实意义”这两关键词之间的关联,即“两者大体涵盖了中国文学的最本质特征,乃是中国文学的精华”。第三段从中国文学的“人民性”角度论述,论据充实,用语精当,表达流畅。第四段再谈两关键词之间的联系并自然过渡,结构紧凑。

第五段从中国文学的“现实意义”角度论述,联系中国当代领导人的治国理念,立足高远,境界开阔,富有时代气息。最后一段,联系当下,发出号召,总结全文。从全文来看,该考生写作任务意识强,从关键词的选择到两者间的联系,都十分明确。

在分析论证过程中能始终聚焦中心论点,体现了较好的思维水平和语言驾驭能力,不失为一篇考场佳作。美中不足的是,书写不是十分美观出色,有待提高。

2号文。质朴与现实,中国文学的魅力。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真的勇于(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每一次领略中国文化,无论是古代的还是近代的,是《诗经》《离骚》,或是鲁迅老舍,总让我被中国文学的质朴与现实性深深吸引。

中国文学的质朴性并不在于其语言表达,措辞文采上的平白,而是在于其内容的质朴。纵观中国文学,但凡经得起岁月考验依然为人们广泛传颂的,大多取材于生活。生活里的爱情,生活里的人际关系,生活里的美好与丑陋。

就拿《诗经》来说,其中大多是取自于民间歌谣,是人们口口传唱的。面对爱情的失意,就有人吟咏出“士之耽兮,犹可脱也;女之耽兮,不可脱也”这样的话。好友离别多时,便有人发问“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

”;长期军旅的生活亦使人感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这些东西,都是寻常人对寻常事的感叹,再质朴不过。而堪称“中国古典**巅峰之作”的《红楼梦》不亦是如此?以当时社会为原型,立足于社会现状,描摹出一个时代的画卷。

这看似大手笔的鸿篇巨制,其原型也不过是人人参与其中的社会生活,而这,不都体现中国文学取材的质朴性吗?不天马行空,不胡编乱造,始于生活,终于生活。

而中国文学的质朴性也直接决定了它的现实性。文学既始于现实生活,必定回归现实。

文学可以影响读者,给人以教育,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是人性与人格最好的教科书。空白的、无力的说教,总是浪费口舌而无所得。而中国文学因其大多取材于生活的质朴性,而具有强大的教化作用。

比如说,屈原的《离骚》中,你看到了一个忧国忧民却遭小人排挤的爱国志士形象,然而这位勇士就像故人,也向我们发出呼喊“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这就激励着我们,只要所坚持的是高尚的事业,那么请不顾艰难险阻。而《红楼梦》中众人命运的跌宕起伏甚至潦草收场,更警醒我们在当今社会中,不要为过眼云烟所累,而要不忘初心,淡泊致远。而众多诗篇诸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更是官场众人应时时奉行的准则。

因为中国文学所描绘的例子大多取决于生活,所以通过文字,我们可与作者甚至作者同时代的人产生共鸣,这样的共鸣,不仅为我们揭示人(了)从古至今一直存在的社会现象,还对现代人们的行为作出了正确的指导,更或多或少地满足人们对光明未来的希冀。这便是中国文学质朴性所决定的现实性。

中国文学始于生活是质朴,回归生活又是其现实意义。我相信在中国文学的滋养下,作为青少年的我们必将茁壮成长。

得分:57分。

对概念的内涵把握较好,如“质朴性”既考虑到语言表达文采方面,也考虑到其内容取材方面;“现实性”既包含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现实,也包含对当今时代人们的影响,思考问题较为全面,有一定深度和说服力。其次,文章思路清晰,第。

二、四自然段分别针对中国文学的“质朴”“现实”两个特点进行论述,第。

三、五自然段谈到两者的联系,结构完整。第三,论据丰富具体。在论证过程中,引用名言信手拈来,可见积累之功夫;使用论据具体有力,可见阅读之深入。

文章字迹工整,除了有一处错别字“勇于(士)”,有个别句子不太通顺,当然,在文采上尚有提升空间,整体而言,是一篇优秀的考场作文。

作文学案拟题

作文学案一。如何拟题。拟题原则 1 范围要小。要从自己确立的立意角度出发,不要太大太泛。2 字数要少。字数过多则显得松散。3 内容要准。题目要准确概括材料主旨。4 构思要巧。形式要美观,内容活泼。拟题方法 一 引用和化用切合文章的诗句 歌词 影视片 广告语等。一 1 引用诗句 莫愁前路无奶酪 没有永...

话题作文学案

话题作文拟题技巧。比较下面几组标题,说说你更喜欢哪个标题,为什么?第一次浇花 与 第一次看花跳舞 妈妈 与 盛开的康乃馨 这就是我 与 我的ph 7沙尘暴 与 都是风沙惹的祸 学习目标。1 了解话题作文拟题的重要性与原则。2 掌握话题作文拟题的三大基本技巧。技巧 一 用修辞,文采飞扬。技巧 二 套用...

三单元作文学案

六年级作文 爱的故事 学案。西街小学。一 习作准备。1 仔细阅读课本55页提示,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2 回忆本组课文的写作特色。3 小组内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爱的事例。二 细读范文,学习写法。妈妈的唠叨。只要在家里,从早到晚,总有一种声音陪伴着我,那就是妈妈的唠叨。超儿,快起床,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