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特殊句式

发布 2021-04-21 13:05:28 阅读 3929

文言特殊句式指文言文中的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主谓倒置句等七种句式。也有人将后面的四种句式归纳统称为倒装句。

之所以将上述七种句式称为特殊句式,是因为这些句式与现代汉语的句式特点有明显的不同之处,熟悉和了解这些不同于现代汉语的文言句式特点,有助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

一) 判断句。

现代汉语中,主要依靠主谓之间的判断动词"是"来构成判断句。这种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中只是极个别的现象,一般都是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表示判断。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

1. 主语后面用"者"表提顿,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1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2 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石钟山记》)

2. 主语后面没有"者", 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也)。

例3 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例4 生,亦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

3. 谓语后面连用"者""也"表示判断(……者也)。

例5 公等录录,所谓因人成事者也。(《毛遂自荐》)

例6 是必射雕者也。(《李将军列传》)

4. 用"为""乃""则""即""诚""非""素""皆"来表示判断。

例7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例8 此乃天也。(《赤壁之战》)

例9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例10 梁父即楚将项燕。(《史记o项羽本纪》)

例11 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

例12 人非生而知之者。(《师说》)

例13 且相如素贱人(《廉颇蔺相如列传》)

5. 直接用名词充当谓语表示判断。

例14 (臣窃以为)其人勇士。(《廉颇蔺相如列传》)

二) 被动句。

文言一部分被动句与现代汉语被动句有相同之处,都用介词"被"来表被动,另一部分则与现代汉语被动句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 用"……于……"来表被动。

例15 而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16 夏虫不可以语于冰者,拘于时也。(《秋水》)

2. 用"……见……"来表被动。

例17 奈何以见陵之怨,欲批其逆鳞哉!(《荆轲刺秦王》)

例18 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 用"……受……于"或"……见……于"来表被动。

例19 十万之众,受制于人。(《赤壁之战》)

例20 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

4. 用"……为……"来表被动。

例21 遂为猾胥报充里正役。(《促织》)

例22 父母宗族皆为戮没。(《荆轲刺秦王》)

5. 用"为所"或"为……所……"来表被动。

例23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鱼我所欲也》)

例24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六国论》)

6. 用"被"表被动。

例25 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原列传》)

例26 盖当蓼洲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7. 不用被动词,但是句中的主语是行动的接受者,因而也是被动句。

例27 予羁縻不得还。(《指南录》后序》)

例28 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谏逐客书》)

三) 省略句。

省略是文言和现代汉语都有的语法现象,文言省略句中,主要是省略主语、谓语、宾语和介词。

1. 省略主语。

例29 (邹忌)于是入朝见威王。(《邹忌讽齐王纳谏》)

例30 (虫)每闻琴瑟之声。(《促织》)

2. 省略谓语。

例31 平原君与楚(商议)和从,言其利害。(《廉颇蔺相如列传》)

例32 方宅(有田)十余亩,(有)草屋**间。(《归园田居》)

3. 省略宾语(包括动宾和介宾)。

例33 汝死我葬(汝),我死谁埋(我)?(祭妹文》)

例34 公瞿然注视(之)。(左忠毅公逸事》)

例35 今寇众我寡,难与(之)持久。(《赤壁之战》)

例36 于是秦王不怿,为(赵王)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

4. 省略介词。

例37 成妻纳钱(于)案上。(《促织》)

例38 古之圣人,其出(于)人也远矣。(《师说》)

例39 晋太原中,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例40 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以)百数。(《毛遂自荐》)

四) 宾语前置句。

宾语前置句可以从两个角度来理解,一是从短语的角度;一是从句式的角度。

从短语的角度来理解,宾语前置句中的宾语不是动宾短语的宾语,就是介宾短语的宾语。

例41 三岁贯汝,莫我肯顾。(《硕鼠》)

例42 何以战?(《曹刿论战》)

例41的"我"是动词"顾"的宾语。;例42的"何"是介词"以"的宾语。

从句式的角度来理解,要记住两句口诀:一是: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一是: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当然,口诀不能包容的,要另外记忆理解。

1. 在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43 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例44 微斯人,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例43的"何"是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操"的宾语。例44的"谁" 是疑问代词,充当介词"与"的宾语。

2. 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例45 先生……肩举驴上,而狼未之知也。(《中山狼传》)

例46 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隆中对》)

例45中的"之"是代词,是动词"知"的宾语。例46中的"之"也是代词,是动词"许"的宾语。

3. 用"之""之为"或"是"将宾语前置。

例47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师说》)

例48 惟弈秋之为听。(《学弈》)

例49 皇天无亲,惟德是辅。(《左传o僖公五年》)

例47中的"句读"和"惑"分别是动词"知"和"解"的宾语,"之"起提宾的作用。例48中的"弈秋"是动词"听"的宾语,"之为"起提宾的作用。例49中的"德"是动词"辅"的宾语,"是"起提宾的作用。

4. 没有任何标志的宾语前置句。

例50 全石以为底。(《小石潭记》)

例51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例50中的"全石"是介词"以"的宾语。例51中的"仁义"是动词"施"的宾语。两个句子都没有任何提宾的标志。

五) 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是一个短语概念。现代汉语的偏正结构短语,由中心词和定语构成,中心词在后,定语在前。文言定语后置则相反,中心词在前,定语在后。

文言定语后置句,说的是在一个句子中有一个定语后置的偏正结构短语。定语后置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以"者"为标志。

例52 郑人有欲买履者。(《郑人买履》)

例53 其人家有好女者。(《西门豹治邺》)

例52中的"人"是中心词,"有欲买履"是定语,"者"是标志。例53中的"人家" 是中心词,"有好女"是定语,"者"是标志。

2. 以"之"为标志。

例54 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惠之百亩。(《离骚》)

例55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例54中的"滋兰"和"惠"分别是中心词,"九畹"和"百亩"分别是定语。例55中的"爪牙"和"筋骨"分别是中心词,"利"和"强"分别是定语。

3. 以"……之……者"为标志。

例56 于是集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冯婉贞》)

例57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粟一石。(《马说》)

例56中的"少年"是中心词,"精技击"是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例57中的"马"是中心词,"千里"是定语,"之"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4. 以"……而……者"为标志。

例58 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五人墓碑记》)

例59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而无告者。(《孟子·梁惠王下》)

例58中的"缙绅"是中心词,"能不易其志"是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例59中的"民"是中心词,"无告(无依无靠)"是定语,"而"和"者"是定语后置的标志。

5. 数量词作定语,定语后置。

例60 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伐檀》)

例61 中贵人将骑数十纵。(《李将军列传》)

例60中的"禾"是中心词,"三百廛"是定语。例61中的"骑"是中心词,"数十"是定语。

6. 没有任何标志的定语后置句。

例62 兵精足用。(《赤壁之战》)

例63 梦啼妆泪红阑干。(《琵琶行》)

例62中"兵"是中心词,"精"是定语。例63中的"泪"是中心词,"红"是定语。

六) 介词结构后置句。

介宾结构短语在现代汉语中,一般都是在谓语的前面充当状语,文言中的介宾结构短语如果充当状语,却在谓语后面的话,我们就称它为介词结构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1. "以……"的形式。

例64 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例65 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衡传》)

例64中的"以当世之事"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咨臣"之后充当状语。例65中的"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饰"之后充当状语。

2. "于……"的形式。

例66 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

例67 函封,燕王拜送于庭。(《荆轲刺秦王》)

例66中的"于孙将军"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求救"之后充当状语。例67中的"于庭"是介词结构,置于谓语"拜送"之后充当状语。

七) 主谓倒置句。

主语和谓语的位置被倒置,起强调和突出谓语的作用。这种句式在文言中较为少见。

例68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例69 小人哉,樊须也!(《论语·子路》)

例68中的"甚"是谓语,"汝之不惠"是主语。例69中的"小人" 是谓语,"樊须"是主语。

文言特殊句式一般分四类: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 、倒装句其中较难理解的是倒装句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主—谓—宾”“定(状)—中心词”,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但有时因修辞、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

如果以这个常规语序为标准的话,我们会发现一些文言文句子有许多次序颠倒的情况,这是古人说话的习惯。这就像广州方言“我走先”与普通话“我先走”一样,没有修辞或强调的意义。但为了方便我们学习,就称它为“倒装句”,即指文言文中一些句子成分的顺序出现了前后颠倒的情况。

我们把那些谓语放在主语前的现象叫做“谓语前置”或“主谓倒装”,那些宾语放在谓语动词或介词前面的现象叫做“宾语前置”,把那些定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定语后置”,把那些介词短语即状语放在中心语后的现象叫做“介词短语后置”或“状语后置”。

编辑本段判断句。

文言文中的判断句,从内容上看,和现代汉语的判断句没什么区别,都是对人、事、物、情况、原因作肯定或否定判断;从形式上看,最大的区别就是一般不用“是”作判断词。

文言文中判断句最常见的表示方法有以下几种:1、主语后面用“者”字(有时也可不用)表示停顿,再说出谓语,最后用“也”字收尾。例如:

“子瑜者,亮兄瑾也。”(赤壁之战》)2、主谓之间不用判断词,只靠主谓语先后排列表示判断。例如: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赤壁之战》)3、用副词“乃”、“则”即“皆”等表判断4、用给定副词“非”等表否定判断5、动词“是”、“为”表判断。

编辑本段被动句。

古今被动句有相同点。如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判断方式:1、动词后用介词“于”、“受……于……”2、用“为”、“为……所……”3、用“见”、 见……于……”4、用介词“被”;5、无标志(意念被动句)。如:“解惑其诚。”

编辑本段省略句。

文言文中的句子结构显得比现代汉语简洁,原因之一是常省略句子的某些成分,这就是省略句。

从省略的对象看, 1、省略主语;2、省略谓语;3、省略动词或介词宾语;4、省略介词。

从省略的方式看(指省略的位置),常见的有:1、承前省略;2、蒙后省略;3、另外还有叙述过程中的省略。

了解省略重在应用,要能根据具体语言环境把省略的内容恰当地补充出来。

编辑本段倒装句。

介词结构后置(有的书也称状语后置)

“于”为标志。例如:“青,取之于蓝,胜于蓝。”

主谓倒装。感情较强烈;谓语由形容词充当。 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甚善矣,子之治东阿。 《晏子治东阿》

渺渺兮余怀。 《赤壁赋》——我的心思飘得很远很远。

快哉此风! 《黄州快哉亭记》

宾语前置。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举例:如:“时人莫之许也。”(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正常语序应该是“时人莫许之也。

2、疑问句中疑问词作宾语。例如:“沛公安在?”(鸿门宴》)(应为“沛公在安”)

3、以“是”、“之”为标志。例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应为“有何陋”)

定语后置。1、“之…者…”为标志,即“中心词+之+后置定语+者”的形式。如:“马之千里者。”(马说》)

2、“中心词+后置定语+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中心词+数量词。

4、“中心词+之+后置定语”,例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常见文言文固定格式。

一、表示疑问:

1.奈何(可译为“怎么办、怎么、为什么”等)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刘邦说:“现在虽已出来了,但未向项王辞别,这可怎么办?”)

奈何取之尽锱铢,用之如泥沙?《阿房宫赋》(为什么搜刮人民的财物一分一厘都不放过,挥霍时却象泥沙一样毫不珍惜呢?)

2.何如(可译为“怎么、怎么样、怎么办”等)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寡人之于国也》(凭自己只跑了五十步而耻笑别人跑了一百步,那怎么样呢?)

“求,尔何如?”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孔子又问:“冉求,你怎么样呢?”)

3.何以……?可译为“根据什么……?凭什么……?为什么?怎么会?”等)

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有朝一日太后百年了,长安君在赵国凭什么使自己安身立足呢?)

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颛臾》 (为什么要讨伐它呢?)

4.何所……?可译为“所……的是什么?”等)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

5.奈……何、若……何、如……何(可译为“对……怎么办”“拿……怎么样等)

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

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愚公移山》

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

6.孰与……,与……孰。(可译为“跟……比较,哪一个……”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徐公比谁漂亮?)

7.何故 (可译为“什么原因,为什么,怎么”。)

蒋琬问曰:“今幼常得罪,既正军法,丞相何故哭耶?”《失街亭》

何故怀瑾握瑜,而自令见放为?《屈原列传》(为什么要保持美玉一样的高洁品德,而。

使自己被放逐呢?)

二。表示反问。

1.何……哉(也)?(可译为“怎么能……呢?”)

若为佣耕,何富贵也?《陈涉世家》

何可胜道也哉?《游褒禅山记》(怎么能说得完呢!)

2.何……为?(可译为“为什么要……呢?“还要……干什么呢?”)

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现在人家正像屠宰用的刀砧,我们就像砧上待人宰割的鱼肉,还要告辞什么呢?)

3.何……之有?(兼表宾语前置,可译为“有什么……呢” “怎么能……呢?”)

勾践曰:“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 勾践灭吴》(勾践回答说:“能听到大夫您的这番话,怎么能算晚呢?”)

4.如之何……?可译为“怎么能……呢?”)

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季氏将伐颛臾》

5岂(其)……哉(乎,耶,邪)?(可译为“**……呢?难道……吗?怎么……呢”)

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报任安书》(那么我就可以偿还此前受辱的欠债,即使一万次被杀戮,难道我还会后悔吗?)

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啊!盛衰变化的规律,虽说是由天命决定,难道不也是与人事有关的吗?)

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鸿门宴》(如果不是沛公先攻破关中,您怎么能轻易进关呢!)

6.安……哉(乎)?(可译为“**……呢?”“怎么……呢?”)

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涉世家》

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赤壁之战》(可是刘备刚刚打了败仗,又怎么能抵挡这个危难呢?)

7.不亦……乎(可译为“不是……吗”)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

8. …非……欤?(可译为“……不是……吗?”)

子非三闾大夫欤?《屈原列传》

9.宁……耶?(可译为“**……呢?”)

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祭妹文》(当时你即使做梦、幻想,也怎会知道这里竟是你的埋骨所在呢?)

10.顾……哉?(可译为“难道……吗?”)

顾不如蜀彼之僧哉?《为学》

11.独……耶(乎、哉)?(可译为“难道……吗?”)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吗?《廉颇蔺相如列传》

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乎?《信陵君窃符救赵》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伶官传序》(难道仅是溺爱伶人才会造成祸患吗?)

三、表示感叹。

1.何其 (可译为“为什么那么”“怎么这样”“多么”“怎么那么……啊”)

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以至于剪断头发,对天发誓,眼泪沾湿了衣裳,又是多么的衰败啊!)

2.直……耳!(可译为“只不过……罢了”)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寡人之于国》(梁惠王说:“不行。只不过没有跑上一百步罢了,那也是逃跑啊。”)

王变乎色曰:“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庄暴见孟子》

文言句式特殊句式

四 主谓倒装句。古汉语中,有时为了强调和突出谓语的意义,在一些疑问句或感叹句中,就把谓语提前到主语前面。例如 1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游山西村 足鸡豚 是 鸡豚足 的倒装,谓语前置,可译为 鸡 猪丰足 2 甚矣,汝之不惠!愚公移山 全句是 汝之不惠甚矣 位于前置,表强调的意味,可译为 你...

文言特殊句式

1 判断句。1 不用语气词,完全由词序来体现。例如 此人力士。2 用 为 联系主语和谓语,表示判断。例如 马超 韩遂尚在关西,为操后患。3 用 是 表判断。例如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4 用副词 非 乃 即 则 等表判断。对否定判断学生常易忽...

文言特殊句式

现代汉语习惯的常规语序,一般为 主 谓 宾 定 状 中心词 即主语在谓语前,谓语在宾语前,修饰语在中心语前 但有时因修辞 强调等的需要语序会发生变化。一 判断句。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 情况 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1 用 者 也 表判断。这是判断句的典型形式,者 表示提顿,也 表判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