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原才。曾国藩。
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尤智者,所君尤众焉。
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故曰:“挠万物者,莫疾乎风。
”风俗之于人心也,始乎微,而终乎不可御者也。
先王之治天下,使贤者皆当路在势,其风民也皆以义,故道一而俗同。世教既衰,所谓一二人者不尽在位,彼其心之所向,势不能不腾为口说而播为声气,而众人者势不能不听命而蒸为习尚,于是乎徒党蔚起,而一时之人才出。有以仁义倡者,其徒党亦死仁义而不顾;有以功利倡者,其徒党亦死功利而不返。
水流湿,火就燥,无感不雠,所从来久矣。
今之君子之在势者,辄曰天下无才,彼自尸于高明之地,不克以己之所向,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而翻谢曰:“无才。”谓之不诬可乎?否也。
十室之邑,有好义之士,其智足以移十人者,必能拔十人中之尤者而材之;其智足以移百人者,必能拔百人中之尤者而材之,然则转移习俗而陶铸一世之人,非特处高明之地者然也,凡一命以上,皆与有责焉者也。
有国家者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慎择与共天位之人;士大夫得吾说而存之,则将惴惴乎谨其心之所向,恐一不当,以坏风俗而贼人才。循是为之,数十年之后,万一有收其效者乎?非所逆睹已。
注释】 ①雠:应答,响应。 ②一命:泛指官职低微。
21.填入第②段方框处恰当的一项是( )1分)
a.哉b.兮c.焉d.乎。
22.对第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不良的社会风气最终会无法抵御。
b.风俗习惯在民风形成中至关重要。
c.社会风尚的影响由小及大逐渐增强。
d.社会风尚的建设过程缓慢经历漫长。
23.第段画线句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手法,请分析其作用。(4分)
24.下列对第④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好义之士都有能力转变、选拔并培养人才。
b.选拔人才并且培养是为君、为官者之责任。
c.“移十人”“拔十人”至“移百人”“拔百人”,层递中凸显选拔人才之可能性。
d.“高明之地者”与“一命之上” 并举,点明移风易俗、培养人才的责任所在。
25.概括本文的行文思路。(4分)
答案:23. 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进而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
评分说明:“以水、火比喻普通民众”“ 以湿地、干燥之物喻指贤者倡导之仁义方向”“以水流向湿地、火趋向干燥之物形象地论证了贤者教化民众的作用”“ 说明培养人才之重要作用”1点1分。
25.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再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由此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接着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
最后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
评分说明:“文章开篇点明人才培养之重要”“ 以古今对比突出先王之治天下,注重人才培养”“ 批驳当今之在势者‘无才’之说的谬误”“ 分析培养人才的可能性以及责任所在”“ 提出希望,呼吁当权者、士大夫采纳己言”1点1分。
宝山区。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8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宋)苏轼。
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材,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3,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3,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
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面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世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
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释】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會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春秋时楚国的史官。
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xi):超过数倍。
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21.可填入第①②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1分)
a哉耳 b.矣乎 c.乎也 d.耳矣。
22.下列对第③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山中人捋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2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市人不读书。
d.第②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2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①②段的作用。(4分)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答案:四)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8分)
21.(c)。(1分)
22.(b)(2分)
23.(a)。(3分)
24.(4分)第①②段为下文叙述李公择的行为,阐发正确的读书主张张本。(1分)第①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干人的巨大功用,与第③段叙述李公择读书带来了积极作用,还有“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等语句相照应。
(1分)通过对比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与最后一段倡导勤奋读书的主张相照应。(1分)以议论引出人事,由反面现象提出正面主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1分)
2.(3分)(3分,答到一点给1分)应李公择的请求为李氏山房作记;推崇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的行为是仁者之心;表明自己将阅读李公择藏书来自补的心愿;让后来者明白古人读书之难,规劝当世学人改变有书不读的社会习气。
闵行区。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刻《几何原本》序。
明)徐光启。
唐、虞之世,羲、和治历非度数①不为功。六艺、数与居一焉;而五艺者,不以度数从事,亦不得工也。襄、旷之于音,般、墨之于械,岂有他谬巧哉?
精于用法而已。故尝谓三代而上,为此业者,师传、曹习之学,而毕丧于祖龙之焰。汉以来多任意揣摩,至于今而此道尽废□。
《几何原本》者,度数之宗,所以穷方圆平直之情,尽规矩准绳之用也,利先生②从少年时留意艺学,精其说,而与不佞游久,时时及之。因请其象数诸书,更以华文。独谓此书未译,则他书不可得论,遂共翻其要,约六卷。
盖不用为用,众用所基,真可谓万象之形囿,百家之学海。【甲】私心自谓:“不意古学废绝二千年后,顿获补缀唐、虞、三代之阙典遗义,其裨益当世,定复不小。
”因偕二三同志,刻而传之。【乙】
2023年上海高三语文一模作文汇总
学习资料收集于网络,仅供参考。1.宝山区。三写作70分。26.智者说,如果你想实现某种追求,最可靠的办法是让自己配得上它。但是生活中,人们往往为了心中的追求而竭尽全力,孜孜以求,无暇顾及如何让自己配得上它。这种现象普遍存在,对此你有怎样的认识?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要求 1 自拟题目 2 不少...
2019高三语文一模
2008高三语文一模 联考试卷。名句默写题集锦 2008.3 作者赵智俊 上海同济大学附属七一中学 1 三山半落千山外李白 登金陵凤凰台 2 黄花地,北雁南飞。王实甫 长亭送别 3欲回天地入扁舟。李商隐 安定城楼 4 使秦复爱六国之人杜牧 阿房宫赋 5 锦江春色来天地杜牧 登楼 6 暴秦之欲无厌侵之...
2023年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
2019一模文言散文汇编。2019奉贤一模 五 阅读下文,完成24 28题。12分 凫绎先生诗集叙。苏轼。孔子曰 吾犹及史之阙文 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