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上海文言散文一模汇编含答案

发布 2021-04-05 08:19:28 阅读 8769

2019一模文言散文汇编。

2019奉贤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24-28题。(12分)

凫绎先生诗集叙。

苏轼。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①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

”史之不阙文,与马之不借人也,岂有损益于世也哉?然且识之,以为世之君子长者,日以远矣,后生不复见其流风遗俗,是以日趋于智巧便佞而莫之止。是二者虽不足以损益,而君子长者之泽在焉,则孔子识之,而况其足以损益于世者□。

昔吾先君适京师,与卿士大夫游,归以语轼曰:“自今以往,文章其日工,而道将散矣。士慕远而忽近,贵华而残实,吾已见共兆矣。

”以鲁人凫绎先生之诗文十余篇示轼曰:“小子识之。后数十年,天下无复为斯文者也。

”先生之诗文,皆有为而作,精悍确苦,言必中当世之过,凿凿乎如五谷必可以疗饥,断断乎如药石必可以伐病。其游谈以为高,枝词以为观美者,先生无一言焉。

其后二十余年,先君既没,而其言存。士之为文者,莫不超然出于形器之表,微言高论,既已鄙陋汉、唐,而其反复论难,正言不讳,如先生之文者,世莫之贵矣。轼是以悲于孔子之言,而怀先君之遗训,益求先生之文,而得之于其子复,乃录而藏之。

先生讳太初,字醇之,姓颜氏,先师究公之四十七世孙云。

注:①史之阙文:史书上有存疑的地方。

24.从后文来看,第①段孔子“今亡矣夫”所感叹的应是( )2分)

a.淳厚朴实的美德风气 b.矢志不渝的执着精神。

c.舍生取义的浩然正气 d.超然物外的酒脱性格。

25.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矣 b.乎 c.耳 d.也。

26.关于文中苏轼“先君”的表述,以下选项不正确的是( )2分)

a.苏轼的“先君”对于文道的衰亡表达了深深的担忧。

b.苏轼的“先君”有敏锐的洞察力,具有先见之明。

c.苏轼的“先君”的话语,表现了他对凫绎先生的高度评价。

d.苏轼的“先君”为了延续凫绎先生的诗文,对苏轼殷殷嘱托。

27.分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3分)

28.苏轼对凫绎先生的诗文“录而藏之”,评析此举在当时的现实意义。(4分)

24.(2分)a

25.(1分)b

26.(2分)d

27.(3分)运用比喻(或运用整句),把凫绛先生的诗文比作为可以疗饥的五谷和治病的药石,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凫绎先生的诗文有益于国家民生,针砭时弊,具有积极的社会效用。

28.(4分)在当时,社会上华而不实、夸夸其谈的文风泛滥,而像凫绎先生这样直言不讳、反应现实的文章却得不到重视,苏轼的行为明确表明了他对凫绎先生诗文风格的支持,这对于改变当时的不良文风具有积极意义。

2019金山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22—26题。(12分)

思政堂记。曾巩。

尚书祠部员外郎、集贤校理太原王君为池州之明年,治其后堂北向,而命之曰思政之堂。谓其出政于南向之堂,而思之于此□。其冬,予客过池,而属予记之。

初,君之治此堂,得公之余钱,以易其旧腐坏断,既完以固,不窘寒暑。辟而即之,则旧圃之胜,凉台清池,游息之亭,微步之径,皆在其前;平畦浅槛,佳花美木、竹林香草之植,皆在其左右。君于是退处其中,并心一意,用其日夜之思者,不敢忘其政,则君之治民之意勤矣乎!

夫接于人无穷,而使人善惑者,事也;推移无常,而不可以拘者,时也;其应无方而不可以易者,理也。知时之变而因之,见必然之理而循之,则事者虽无穷而易应也,虽善惑而易治也政者,岂止于治文书、督赋敛、断狱讼而已乎?然及其已得矣,则无思也;已化矣,则亦岂止于政哉!

古君子之治,未尝有易此者也。

今君之学,于书无所不读,而尤深于《春秋》,其挺然独见,破去前惑,人有所不及也。来为是邦,施用素学,以修其政,既得以休其暇日,乃自以为不足,而思之于此。虽今之吏不得以尽行其志,然迹君之勤如此,则池之人,其不有蒙其泽者乎?

故予为之书。嘉祐三年冬至日,南丰曾巩记。

22.可填入第①段方框中的虚词是( )1分)

a.也 b.耳 c.臭 d.者。

23.概括第①段的段意。(3分)

24.对第②段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整修此堂体现了王君高雅的生活情趣。

b.王君用公家余钱整修此堂是享乐思想。

c.由“治堂”写到“治民”,揭示了题旨。

d.王君整修此堂是为了更好地勤勉治民。

25.把下列语句组织起来填入第③段画线处,语意连贯的一项是( )3分)

所与违之,必人之所厌也得于己,故调之德。

故所与由之,必人之所安也 ④如此者,未有不始于思,然后得于己。

正己而治人,故谓之政。

abcd.③①

26.简要分析作者所说的“德政”。(3分)

五)12分。

22.(1分)a

23.(3分)点明“思政堂”的位置和命名原因(2分),并交代作者写作的缘由(1分)。

24.(2分)b

25.(3分)a

26.(3分)“德”是指对百姓意愿(或愿望)的思考并有所心得,“政”是指端正自己,然后去管理百姓。(写出一点给2分,写出两点给3分)

2019宝山一模】

五)阅读下文,完成第21—25题。(13分)

李氏山房藏书记。

苏轼。1)象犀珠玉怪珍之物,有悦于人之耳目,而不适于用。金石、草木、丝麻、五谷、六材,有适于用而用之则弊,取之则竭。

悦于人之耳目而适于用,用之而不弊、取之而不竭,贤不肖之所得各因其才,仁智之所见各随其分,才分不同而求无不获者,惟书□!

2)自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当是时,惟周之柱下史①老聃为多书。韩宣子适鲁,然后见《易象》与《鲁春秋》。

季札聃于上国②,然后得闻风、雅、颂。而楚独有左史倚相③,能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士之生于是时,得见“六经”者盖无几,其学可谓难矣!

而皆习于礼乐,深于道德,非后世君子所及。自秦汉以来,作者益众,纸与字画日趋于简便,而书益多,士莫不有,然学者益以苟简,何哉?余犹及见老儒先生,自言其少时,欲求《史记》、《汉书》而不可得;幸而得之,皆手自书,日夜诵读,惟恐不及。

近岁市人转相摹刻,诸子百家之书,日传万纸。学者之于书,多且易致如此,其文词学术,当倍蓰④于昔人;而后生科举之士,皆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此又何□?

3)余友李公择,少时读书于庐山五老峰下白石庵之僧舍。(a)公择既去,而山中之人思之,指其所居为李氏山房。藏书凡九千余卷。

公择既已涉其流,探其源,采剥其华实,而咀嚼其膏味,以为己有,发于文词,见于行事,以闻名于当世矣。而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将以遗来者,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

是以不藏于家,而藏于其故所居之僧舍,此仁者之心也。

4)余既衰且病,无所用于世,惟得数年之闲,尽读其所未见之书,而庐山固所愿游而不得者。盖将老焉,尽发公择之藏,拾其余弃以自补,庶有益乎?而公择求余文以为记,乃为一言,使来者知昔之君子见书之难,而今之学者有书而不读为可惜也。

注】①柱下史:掌管王室藏书的官。老聃曾任东周王室柱下史。

②上国:中原地区的诸侯国,此指鲁国。③倚相:

春秋时楚国的史官。周代史官分左史、右史。④倍蓰:

超过数倍。蓰,本意为五倍,此处泛指。

21、可填入第(1)(2)段末尾方框处的虚词是( )1分)

a.哉耳 b.矣乎

c.乎也 d.耳矣。

22、下列对第(3)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山中人将李公择当年读书处取名为李氏山房。

b.李公择读书循流探源、含英咀华,获益良多。

c.李公择少年时代刻苦读书的事迹闻名于当世。

d.李公择将书卷藏于僧舍是为了供后来者阅读。

23、下列对文章运用材料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象犀珠玉与金石草木等各有利弊突出书的功能价值。

b.以老聃、韩宣子、季札等事例说明古人能够博览群书。

c.以作者听闻老儒先生手抄勤读来批评近岁世人不读书。

d.第(2)段详写先秦圣贤,而同时代学风因众所周知略写。

24、从文章结构方面分析第(1)(2)段的作用。(4分)

25、概括本文的写作意图。(3分)

五)(13分)分)分)

分)24. (4分)第①②段为下文叙述李公择的行为,阐发正确的读书主张张本。(1分)第①段通过与象犀珠玉、金石草木对比,突出书对于人的巨大功用,与第③段叙述李公择读书带来了积极作用,还有“书固自如也,未尝少损”“供其无穷之求,而各足其才分之所当得”等语句相照应。

(1分)第②段通过对比批评同时代人不重视读书的习气,与最后一段倡导勤奋读书的主张相照应。(1分)以议论引出人事,由反面现象提出正面主张,前后照应,结构完整。(1分)

2019高三语文一模文言散文汇编 教案

崇明区。五 阅读下文,完成第21 25题。13分 原才。曾国藩。风俗之厚薄奚自乎?自乎一二人之心之所向而已。民之生,庸弱者戢戢皆是也,有一二贤且智者,则众人君之而受命焉 尤智者,所君尤众焉。此一二人者之心向义,则众人与之赴义 一二人者之心向利,则众人与之赴利。众人所趋,势之所归,虽有大力,莫之敢逆,...

2019上海一模分类汇编向量复数文科

奉贤区6 的三内角所对边的长分别为,设向量,若 则角的大小为6.21 在直角坐标系中,点到两点的距离之和等于4,设点的轨迹为,直线与交于两点 1 线段的长是3,求实数 9分 2 求证 5分 21.解 1 设,由椭圆定义可知,点的轨迹是以为焦点,长半轴为2的椭圆2分。3分。故曲线的方程为4分。设,其坐...

15年一模作文汇编 上海

2015年初三一模作文汇编。普陀区。题目 这里也是课堂。要求 1 写一篇左右的文章。2 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3 不得抄袭。长宁区。28.题目 哦!冬夜的灯光。要求 1 写一篇的记叙文 2 不要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3 不得抄袭。徐汇区。28 题目 这个日子令我难忘。要求 1 写一篇左右的文章。2 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