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语文高考说不。
经过小学到初中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知识日渐丰富起来,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高中阶段,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以语言为中介的思维能力。然而,我们发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三年时间究竟要使得学生在什么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恐怕没有谁能说得清楚。
除了课本和教参之外,高中语文教师再也找不到可资凭藉的共同资源,而陈旧的教材教参严重束缚了教师的思想,这已是不争的事实。如果突破教材教参的限制,将会面对一个极富挑战性的广阔空间,对此,大多数教师心里没底,所以还不如安坐井底。在这样一种情形下,高考不由分说地充当了高中语文教学的“主心骨”。
高考打个喷嚏,整个高中语文教学都要感冒。今年的高考试卷就是明年高三语文教学的蓝本,也是大量的低劣的复习训练题的模本。有相当多的学校和教师常常很快处理完几册教材,立即投入到一轮又一轮的复习训练中去,甚至高一高二就开始心旌摇摇地瞄着高考。
其结果,大致上可以这样说,学生经过高中三年的语文学习,除了应试能力有所提高外,真正的语文能力几乎没有什么长进。至于少数语文素质高、语文能力强的学生,他们的脱颖而出基本上不能算是高中语文教学的成果,甚至可能恰恰是抗拒语文教学的结果。
既然高考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这已经很可悲了——那就不负重望把这个角色演好吧,遗憾的是,语文高考没能担负起这个本不该由它来担负的责任。我们不妨做一个简单的剖析:
一、 语知部分。
高考试卷中的这部分题目难度很大,连教师都望而生畏,学生更是如临大敌,有人戏说,鲁迅、巴金在这些试题面前也会手足无措,这并非夸张。有些题目正像论者所言,错在社会,打在考生,如读音、错别字、成语运用题等。大多数题目则过于“精雕细刻”,完全是一种极其严格的书面语言的要求,选项设计扑朔迷离,险象环生,令考生两股战战,汗不敢出。
像词语运用、标点、语病、语句衔接题等,几乎很少有考生能应付裕如,无论你的基础多么扎实!
语文教学的确应担负起纯洁祖国语言、净化言语环境的责任,但把这样一个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的重任压到考生肩上,是不是公正呢?对于生活在不同的言语环境中的考生来说,是不是公平呢?尤其是考虑到不断变化发展的语言运用的实际,这种考法是否合理呢?
事实上,这样做能否起到积极的作用是很成问题的,恐怕恰恰相反,这种考法以及由此带来的大量的令人窒息的训练,只会让学生对自己的母语油然而生一种莫名的恐惧感。连教师都满腹狐疑:怎么教了几十年语文,倒越教越不会教了?
是啊,这样的题目,如果事先没有答案并经过一番深文罗织,哪个语文教师敢带着它走进教室?
这部分试题的主要目的是检测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只要具备了相当的“双基”,就应该能轻松得分。如果说,增加难度是为了拉开差距,那么,事实上有没有拉开差距呢?没有,大多数考生得分偏低。
一些基础好的同学常常白白地花去了很多心思,而有些基础差但运气好的考生倒能歪打正着几个。再说,语文能力的高下难道不是应该主要在阅读理解和写作方面体现出来吗?笔者认为,这部分试题就是不考也无妨,数学高考卷中有专门的四则运算题吗?
语病题、词语运用题和语句衔接题中的那些所谓“病句”大量地出现在人们的日常言语交际中,谁会去斤斤计较呢?再者,影视剧中、流行歌曲中、广告词中有些“话语”及其“表达方式”,如果用传统语修逻文的观念来诊断,那简直是“病入膏肓”了,而人们不但心领神会,还津津乐道呢,学生更是心驰神往,视若至宝。对此,我们恐怕只能耸耸肩而已。
还有,如果用这些选择题的“高标准、严要求”来衡量学生考场作文中的语言,那用词不准确、表达不清晰、语句不连贯的情况就比比皆是了,我们却置若罔闻,这种自相矛盾的做法,再一次表明语知部分的一些题目业已失去意义。
二、 文学鉴赏部分。
文学鉴赏是极富个性色彩的情智活动,正所谓“诗无达诂”,读者完全可以也应该结合自己的思想、修养、阅历、情感等给予同一首作品以不同的解读。当然,联想和想象、感悟和赏析并非天马行空,应该有一个评判的尺度:想象的合理度,理解的深浅,悟性的高低,创造性的发挥等等。
但现在是命题者强作解人并迫使考生按图索骥,这种做法实质上是取消了鉴赏。翻翻近几年高考试卷中的诗词鉴赏题,实在说不出是什么味道。
第一道题往往就是在解释解释语句和有关背景典故——这些东西应该直接提供给考生,如果必要的话。第二道题则给人故弄玄虚的感觉,选项中命题者安排的错误或者很细微,或者非常隐蔽,或者不能说一定就错。总之,如果没有足够的冷静和睿智,就等着掉进命题人精心设置的陷阱中去吧。
然而,没有情感的激荡和个性的张扬,还能叫文学鉴赏吗?这样的题目能引起学生对文学欣赏的丝毫兴趣吗?
笔者认为,文学鉴赏部分要增加题量且应以主观题型为主,评分标准在便于操作的前提下尽量做到灵活开放,并注意拉开层次差距。
三、 文言文阅读部分高考文言文阅读部分的命题已形成了稳定的模式,笔者归纳出两大特点:
一)阅读材料大多是史书中宣扬忠孝节义之类封建道德的传记片段,如。
事母至孝”的何子平(94年)、“贤明有节操”的郑母(95年)、“逆龙鳞忤人主”的狄仁杰(97年)、“忠君事君,有死无二”的李若水(98年)。人物一般缺乏鲜明的个性,往往是观念的化身;写法上平铺直叙,近乎光荣榜。
二)主要考查字词句的理解,几乎不涉及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评价。为增加难度,命题人想方设法刁难学生,然而,聪明反被聪明误,很多题目或有错误(95年第13题),或不严密(94年第14题、96年第14题等),当然,更多的题目是毫无意义可言!
古文中精品很多,那些描写生动、语言精练、意境深远的写景叙事类散文,那些见解深刻精辟、说理晓畅透彻的议论性作品,乃至元明清的戏曲**,为什么就不能进入命题者的视野呢?而且,那种纠缠于词句的考法必将沉重打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热情,并直接间接地导向一种古人早就严厉抨击过的“寻章摘句”的教法和“死在言下”的学法。
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是中华民族贡献给全世界的宝贵遗产,我们的年轻一代不懂得珍惜她并从中不断汲取营养以丰富完善自己的主观世界,从而为客观世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的精神资源,这是令人忧虑和不安的事情。高考文言文阅读的权重已经偏低且有下降趋势,是不是屈从于“现实”的挤压呢?然而,如果失去了根基,“现实”还能走多远呢?
四、 现代文阅读部分。
科技说明文阅读题的出现完全是科学主义思潮的产物。语文有语文的性质和功能,一会儿沦落为某种意识形态的工具,一会儿又甘当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奴仆,语文学科什么时候才能挺起腰杆,理直气壮地追求自身的价值呢?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而非科技意识才是语文学科的主要任务,这还有什么疑问吗?
有人说,作为中学生应该读一点科技文章。但是,中学生“应该”的事情多得很,难道都要在语文高考中体现出来吗?
社科类和文学作品的阅读,这个部分应该成为高考卷中的重头戏之一,因为它最能体现语文学科的人文内涵,也最能衡量出学生的人文素养。命题的立意应该是考查学生的人文视野、心灵空间、精神深度、思维品质和创造潜能,当然,所有这些都必须凭借以语言为中介的阅读、领悟和表达能力。高考卷对这部分题目的处理同样存在问题。
除了选文不尽如人意之外,命题以及评分标准也不够科学合理。表现在:整体感悟少,细部把握多;情感性发挥少,技术性操作多;重共性,轻个性;重再现,轻表现。
做这类题目,学生体会不到思考的痛苦与快乐,常常不能进入状态或只是作一些伪思考,完成题目后还心有余悸,一如做题目时的缩手缩脚,找不到成就感和满足感。事实上,这部分试题大多数考生得分不高,缺乏区分度;而且,能否答到命题人事先拟定的得分点上,有一定的偶然性,加上阅卷过程中存在的主观误差,这部分试题也缺乏应有的信度。
笔者认为,社会人文科学和文学作品(包括古代的和外国的)的阅读题量应该大幅度增加,并且一定要让那些好读书、会读书、勤思考、悟性强的考生充分发挥出自身的优势。
五、 写作部分。
每年高考作文题几乎是全社会关注的一个焦点,这本身就不正常。一般来说,作文写得好坏跟题目没有多大关系。我们更应该致力于切实提高作文能力,而不是忙着评价、**作文题出什么、怎么出。
中考作文题高中生不一定写得好,高考作文题初中生未必写不好,这并不奇怪,归根到底是各人的作文能力不同,从这个意义上讲,只有写得好或不好的作文,没有出得好或不好的作文题。人们对高考作文命题的超乎寻常的热心无端地增加了命题者的心理压力,为了回应社会的批评和期待,他们搅尽脑汁在花样翻新上做文章,但最终还是没有也不可能博取所有人的欢心。对高考作文命题的毁誉褒贬聚讼纷纭常常掩盖了一个更应该引起人们关注的事实,那就是,作文评分标准的制订和把握以及阅卷过程中主观误差的控制和调适。
谁都知道,评分标准的伸缩性和阅卷过程中的随意性,使得高考作文缺乏最起码的信度,这已经严重挫伤了师生教学作文的积极性。我们能做的似乎只剩下要求学生把字写得工整美观一点,其它的事儿只能听天由命了。以前还要花很大的精力讲审题,现在看来也是多余的了,看看99年全国卷的《假如记忆可以移植》和2024年春季招生北京安徽卷的“世纪系列”题吧,还有什么好“审”的呢?
今年小作文不考了——大概是受不了社会上对小作文所谓“低幼化倾向”的批评,就考一篇大作文,60分。对于高考来说,一个60分的题目意味着什么?如果不能公正公平合情合理地把握评分的尺度,不能最大限度地使得作文的真实水平和最后得分相关起来,又将意味着什么呢?
作为选拔性考试的高考,其目的是为普通高等学校择优录取新生提供依据,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它事实上已经不仅仅是检验学生的学习结果,更是在强有力地干预着整个教学过程,影响着基础教育的教学目的、要求、内容和方法,语文学科由于其特殊性而首当其冲。
纵观近年来的高考语文卷,它不但不能准确、全面地考查出学生的语文能力和素养,而且对中学语文教学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当然,高中语文教学的沉闷、乏味、窘迫和委琐,归根到底是自己不争气所致,但语文高考“与有力焉”,难辞其咎!它把语文教学逼到了山穷水尽的境地,同时,语文高考自身也越来越僵化,越来越面目可憎。
穷则变,变则通。语文高考要变!不是拿掉一个语音题、增加一个造句题的那种“变”,也不是古文阅读拿掉2分、诗歌赏析增加3分的那种“变”,而是彻底洗心革面,重新做“人”,还语文以本来面目,“人”的面目——人性、人情、人文,而不是物的面目、工具的面目、技术的面目或其它任何面目。
在大多数人都保持暧昧的沉默时,责任感要求我们勇敢地站出来,对语文高考说,不,不能再这样考了!
高考秀的意外收获(附魏明伦高考作文)
魏明伦先生随着今年的高考再次引起人们的关注。这一回人们关注的,不是他的戏曲剧本,也不是他的戏到什么地方演,该地有没有邀请他大驾光临,而是他写的两篇高考作文。
中考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解析
对语文高考说不。经过小学到初中九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知识日渐丰富起来,听说读写各项能力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到了高中阶段,应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尤其是发展学生以语言为中介的思维能力。然而,我们发现,高中阶段的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目标,三年时间究竟要使得学生在什...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要求 熟悉评分标准,自评,确定目前的状况,然后选你能先期达到的目标。写作,应有目标意识。同时写作和阅读也是孪生的,熟悉写作的要求,有利于阅读鉴赏。胡锦珠 一 等级评分标准。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人们认识世界 认识自我 进行创造性表述的过程。以表达为其本质的写作能力是语文素质中...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需要说明的是发展等级采用一点评分法,所谓一点评分法,就是依据12个评分点,不求全面,以一点突出者按等评分,直至满分。也就是说,有一点突出就可以得到满分20分。高考和各地的期末考试均采用网上阅卷,扫描出来比纸质试卷略显模糊,因此,考生的字一定要写在答题卡规定的范围内,字迹要工整,书写要规范,避免写错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