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学模式

发布 2021-03-06 17:02:28 阅读 6129

地图教学五步骤。

地图”是地理教学中的“第二语言”,中学生的地理素养的养成与其地图技能和地图意识密不可分。为此,我们提出培养中学生的地图素养,培养学生具有运用地图、图表的基本技能,是地理教学的基本目标之一,利用地图进行教学也是地理教学特殊之所在。

地理图象系统是地理课本的两大内容之一,它和教材文字系统之间紧密联系,贯穿教材的始终。可以说地图是许多地理知识的载体,是地理教学的第二语言。图象系统包含着丰富的地理知识,直接成为学生必须掌握的内容。

由此可见,地图和地理教学的关系是十分密切的,地理教学离不开地图。

地图和地理教学始终相伴,这是地理教学的一大特点,对培养学生的注意力、观察力、思考力,判断力、记忆力,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结合,以图导学,引导学生学会读图,学会对地图信息加以分析运用,提高学生读图能力;通过阅读地图进行分析、综合、概括、判断、推理,引发学生的地理知识联想,开拓思路,启发思维,发展智力,在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而且能帮助学生建立形象思维,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图是学习地理的工具。

在多年的教学经验中,我习惯于地图教学的五个步骤:讲图、读图、析图、 概括总结、、练图。

一、讲图,培养用图习惯,详解读图方法。

一般的地图都会涉及比例尺、方向、图例注记等要素,读图时必须先看一下这些要素。接下来要根据提供的图表特点,判断这是哪一类地图,分布图、原理图、统计图、景观图还是其他的图。根据具体图类,运用具体方法读图。

如等值线图就包括等温线图、等高线图、等压线图、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等。但是平常见得最多的是前三类。等值线图阅读中应抓住这几点:

等值线的疏密、等值线的弯曲、等值线呈闭合曲线时的现象(中心数值比四周大或小所表示的地理现象)、等值线数值大小的排列方向、图中的极值、某条或某几条等值线的延伸方向等。如等高线图,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读:等高距为多少,何处为山峰,何处为山谷,何处为山脊线,何处为集水线,等等。

究竟读哪几个方面要视题目要求而定。通过对太阳总辐射量分布图地阅读,让学生一起来总结还有哪些地理现象可以用等值线来表示,阅读时从**入手。那么今后遇到类似题,学生就知道从**入手。

读图时,还要注意地图的名称、图例及重要的地理界线,以此确定图的类型、地域范围等。对地理图像要有目的、有重点地观察,善于多角度地对图像进行有效分析,对观察到的地理现象进行积极的思维,提炼出地理特征、地理规律以及各地理要素之间联系的来龙去脉,达到准确理解图像的内涵,从而得出正确结论的目的。使学生养成用图习惯,培养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二、读图,引导识图,获取新知 。

一般来说,学习一个地方的经纬度位置、海拔高度、矿产资源、农作物、交通、城市、地形、气候等内容,利用地图学,比读课文要直观、形象,容易形成空间观念。而直观原则是学生认知规律的反映,地图能使书面文字形象化,易为学生感知和理解。

例如:读出图中地理事象的地理位置,包括纬度位置、经度位置,这可以通过图中的经纬线来阅读。另外还能从地图中读出海陆位置和地理事象之间的相对位置。

读相对位置的时候要会利用经纬线判断方向。一幅《中国地形图》,我们可以通过经线读出中国位于大约52°n—4°n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北半球,通过纬线读出位于大约73°e—135°e之间,进而判断出位于东半球,根据图中注记,可以得知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

三、析图,培养读图能力,获取地理信息。

阅读地图的过程与文字学习不同,读图不是简单的感知,不一定像读文字一样逐行阅读,必须有学生的思维活动参与,学生的读图能力是由图表感知能力、空间与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图像基础知识和基本读图方法等因素构成,是在对一幅新的地理图表的综合、整合过程中形成并体现出来的。学生能够独立地从一幅没有读过的地图中获取知识的能力,也可以叫做地图的判读能力。

读图能力的认知过程一般分为两个能力层次:①表层信息的获取能力,即获取“那里有什么”的一般分布知识的能力,如地名、位置、数字、零散的分布知识等。此阶段不需要思维加工,直接通过各种感官获得事物的表面特征,该过程反映了读图的感性认知过程,即地图的初读阶段。

②显性和隐性信息的获取能力,即从表层信息获取其内在联系——分布规律、解释原因的能力。如在“我国水土流文分布图”的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的让学生在学习中得出“我国水土流失分布图”的表层信息是指那些具体的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而深层信息则是指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位于我国的中部地区,这一分布位置,恰好在我国地势。

二、三阶梯的转换地带,又是大江大河的中游地段等。学生地图表象积累的数量越多、质量越高,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就会越强,所能获取的深层信息量就越丰富,学生的读图能力相应会越强。

四、概括总结,解释现象,归纳所学, 提高读图分析总结能力。

教材中列表形式的气候知识难以掌握和记忆,可以引导学生画一幅气候分布模式图,并和气压带风带图相对照,直观形象,易于理解。让学生学会画二分二至日太阳照射图(侧视图和俯视图)。学生理解图上的几个关系(极圈与回归线、太阳光线与晨昏线、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极圈。

)和几条重要经线的时刻,这样学生在今后做类似题时就容易得多。

地理联系框图是归纳许多地理知识的重要手段。它是描述、概括、理解各地地理事物(包括自然地理要素、人文地理要素以及人类活动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各方面)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指导学生用地理框图把教材中有关分散的地理知识按照一定的内在联系组合成联系框图,不仅有利于学生把前后知识联系起来,还可通过**转换训练,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

五、练图,巩固知识,促进迁移。

地理知识凭借地图呈现出来,这是地理学习的重要特点。掌握地图技能,熟悉地理的图像语言,牢记地理事物的分布,是学好地理的必由之路。所以在以上教学步骤之后,应该充分利用地图册进行练习,同时在熟读地图的情况下,继续分析图中可能包涵的信息,从而促进知识的迁移。

地图在辅助地理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无可替代。经过教学中不断实践探索,学生终究会学会利用地图掌握地理知识,利用地图分析地理成因,利用地图理解地理原理及规律,并逐步养成“心中有图、**合一”的思维习惯。这种习惯将使之终生受益。

黄红艳。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一、设计理念。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关键是改变地理的学习方式,在本课的教学中,通过联系生活设计不同形式的活动,比如读图**、联系生活实际、发挥想象等,调动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充分训练学生阅读地图、分析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技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创新的能力,以图忆文,以生活需要分析课文,改变地理学习方式。

二、教材分析。

一) 教材的地位作用。

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一节是八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中国的自然资源”重要部分,主要讲述了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现状,自然资源与我们的关系非常密切,学生在学习中为了人类的生存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教育学生学会珍惜和合理使用自然资源。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能举出实例说明人类生活离不开自然资源。

2)了解什么是自然资源,哪些是自然资源,哪些是人类制造的。

3)知道什么是可再生资源,那些是不可再生资源,能够举例说明可再生资源能变成不可再生资源。

4)阅读数据,说明我国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原因有三。

2、过程和方法目标:

通过读图、阅读、讨论等,培养学生的读图、动手、想象、推理能力和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三)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1)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理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2)用事例说明人与自然资源的关系。

教学难点:可再生资源不成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

三、教法选用、学法指导。

现代教育对受教育者的要求,不仅是学到了什么,更主要的是学会怎样学习。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要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发展的过程。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本节课在教学方法的运用上以启发**为主,辅以读书指导法、讲解法和举例说明法等。

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为:自主读图**和合作学习。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出示粉笔和书本提问:制造的原料是什么?激起学生**的兴趣,用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注意力很快吸引到课堂上来。

2出示课时学习目标让学生有目的有重点的进行学习。

二)**新知。

a、自然资源展示:**资料。

提出例证、质疑**】

1、学生小组合作,根据现象推断变化并简要解释。

2、举例说明什么是自然资源,在教学中,选择反差大的材料,让学生产生疑问,保持学习兴趣,养成善于动脑思考、敢于开口提问合作学习的习惯。

充分利用多**的优势,让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层层递进的分析解决重点。

b、从生活上得到的启示。

设疑过渡,观察猜想】

没有自然资源我们会怎样?

环环相扣,层层设疑的学习过程不断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

理解什么是可再生资源,什么是不可再生资源,并举例说明。

做活动理解可再生资源与不可再生资源的关系。

知可再生资源变成不可再生资源与人类活动密切相关。

3、畅所欲言:从可再生资源成为不可再生资源中得到了什么启示?

设疑过渡】曾经有人把中国比喻成一块肥肉为什么呢/

阅读材料】1、引导学生读材料,自主发现地理信息,分析总量丰富人均不足的主要原因。

通过读材料,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分析归纳的能力,发挥合作学习的功效,突出重点。

2、学以致用。

出示图表“我国主要的资源开发利用现状”,由学生用数据和分析人均不足的原因,说明我国将来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必然性,通过学生分析总结提高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走进生活中的地理】

举例说明生活中的物质原料来自自然界,了解我们要生存离不开自然,我们人类的活动影响自然也影响我们。通过实例感染学生,激发**的欲望,体验地理知识的价值性,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爱国情感。

三)课堂总结。

、学生自主小结质疑。

、教师总结,激励探索。

激励学生不断求索达到课虽尽,而意不止的目的。

板书设计。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采用启发**式教学,以"问题"为**学习的起点和方向,力求从学生感兴趣地理现象入手,注意生活中地理教学资料的积累和运用,采用举实例,辩证法等多种教学手段,逐步培养学生读图析图技能、自主学习和合作**精神,教学目标圆满完成,教学效果较为理想。

黄红艳。太原六十六中学。

教学案例。3.1总量丰富的自然资源。

黄红艳。太原六十六中学。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初探

作者 张新祥。赢未来 2018年第01期。摘要 把握好一堂地理课的主要环节,在不断创新的教学环境里,有效利用好各种资源,在导入 自学 讲授和训练中推陈出新,以期最大限度地提高教学质量。关键词 初中地理 教学方法。万变不离其宗,随着教学手段和教学设备的不断推新,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已经更加多姿多彩。...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尝试

一 以学生为主体,提高学习能力1.把发现和思考的机会留给学生。地理在传统教学中是文科,主要是教师的讲解和精辟的概括来传授给学生。地理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其中包含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相关知识,知识面较广,并且这些知识都蕴含在我们的生活中,需要教师科学地引导学生在生活中发现地理知识,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和...

初中地理教学模式创新尝试

1.学会看图。教师要让学生学习中多看图,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图来解决问题。比如在学习七大洲 四大洋时,它们的名字很容易就会记下来,但是要记住它们的形状 分布和它们之间的关系就需要努力了。因此教师在讲解这一课时,要引导学生认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和四大洋。通过不断观察和比较,学生就会很容易记下它们的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