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鹳雀楼》
课题] 登鹳雀楼。
教材简介]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写景诗,堪称唐诗中的珍品,千百年来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这首诗融情于景,寓理于事,记叙了作者登上鹳雀楼的所见所思。以登楼的过程为顺序,写景抒情,析事明理。
诗的后两句“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于写景中抒发感情,于记事中阐明“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诗歌紧扣“登”字,“登楼”有所见,“登楼”有所思,由“见”及“思”,“思”中悟“理”,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意境雄浑,气象开阔,又用纯白描的手法,真景实写,一气呵成,于平淡之中见奇伟。
其诗句已成为至理名言,后人又赋予认识周围事物、深究事物原理等意义。全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节奏明快,读来琅琅上口,听来和谐优美,深受学生的喜爱。
目标预设]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培养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
3、通过学习“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理解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
重点、难点]
1、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想像诗句描写的景象。
2、诵读古诗,想像古诗描写的画面,体会其意境。
教学准备]小黑板、**、画笔、吟唱诗文的磁带。
设计理念]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先通过鲜明的图画入手,创设情景,营造气氛,主动探求知识,采用直观教学、情境教学等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语文课程标准》也提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而后由图入文,**结合,不断理解文字传达的意境。最后通过有感情地朗诵,渐入佳境,在读中思、在读中想、读中悟,直至最后融情于景,感悟其哲理。
所以在本节课上我力求体现以下两点理念:
1.正确把握语文学科教学的特点,力求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2.积极倡导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
设计思路]语文教学要求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想像能力。这节课打破串讲传统古诗的教学模式,力避逐字、逐词、逐句讲析的呆板做法,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力,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在参与中自悟自得。领会诗歌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读、想、议、画、唱等形式使诗中的画面和诗人的感情在学生脑中“活”起来,进而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激发其情感,再现诗人创造的意境。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解释诗题。
1、通过古诗文诵读活动,小朋友都快成小诗人了。谁愿意给大家背诵几首自已最喜欢的诗。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古诗《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出示挂图。
讲述:鹳雀是一种鸟,样子很像鹤,在山西省永济县有一座楼,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鹳雀楼”。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此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了很多,于是就在此楼题写了这首《登鹳雀楼》。
以学生背诵学过的古诗文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新课的学习中。图画的展示、简洁清晰的讲解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
二、初读古诗,想像画面。
1、出示古诗。
听老师配乐朗读,尽可能在脑海中想像出诗中所描绘的画面。
师配乐朗诵诗文。)
2、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读准字音,想像画面。
3、同桌两个小朋友互相检查读的情况。
4、指名朗诵,师生评价。
评价的重点在读准字音、读通诗句上。)
5、齐读古诗。
6、说说你脑海中的画面有些什么,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教师的范读把学生带入美好的诗境,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热情;自由读让学生读通古诗,感知内容;指名读旨在巩固初读,纠错正音;齐读旨在读懂古诗、引发思考、展开想象。初步体现“读中悟,悟中读”的方法。】
三、进入情境,自主学习。
1、再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自己能读懂哪些词和诗句的意思,遇到不懂的词和句子打个“?”然后问问同桌,同桌解决不了的,还可以和小组同学讨论。
课堂交流,教师相机指导学生理解“白日、依、尽、欲、穷、千里目、更”等重点字词的意思。
2、对于这首诗,小朋友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学习。能用自己的话描绘诗句的景象,可以试着说一说;喜欢朗读的可以有感情地读一读;擅长画画的同学可以画一画。
说:、****,指名描述。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意思对即可,不必强求语言表达一致)。
、评价:刚才这位小朋友的描述好在哪儿?
强调用自己的语言,自然生动有创造性地描述。)
、你有什么补充的?
、对“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进行深化理解。
板书:千里目一层楼)
诗人登楼看到了如此壮观的景象,心情特别舒畅,也有无限感慨。因为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到远。)
板书:登高望远)
诗人写这两句诗,不仅告诉我们这一道理,还用它来激励自己和别人向着更高更新的目标努力呢!所以,从古到今,人们都喜欢它,吟诵它,用它来激励自己不断前进。)
画:诗歌、绘画、**是相通的,一首诗就是一幅优美的画。现在,就请画画的小朋友把你们的作品展示给大家看看。
、展示有代表性的简笔画。
、带着自己的独特感受描述画面的意思。
画画贴近儿童的心理,体现了学科间的整合,整合的目的还是为了学好语文。学生在将古诗变成一幅风景画的过程中实际上是进一步理解诗意、诗境。绘画时可以有自我大胆的想象,也可以与生活经验相联系。
】读:、指名朗读。
、集体评议。
师指导读好停顿、节奏、韵脚。)
、练读。引导学生边读边想像画面。)
、看同学的简笔画,边看边读。
、听**感受诗的意境,边听边读,领会意境。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指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⑴、看图练习背诵:指名背,分组背。
⑵、随**一齐背诵。
2、拓展性小练笔。
把你站在高处观察到的景物用。
一、二句话写出来。
3、小朋友,这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所以它流传至今,吟唱至今。现在让我们一起随着**来吟唱吧!
**录音,师生吟唱。)
让学生跟随悦耳的**吟唱古诗,可促使其对语言有更深更细腻的感悟。学生在其间先愉悦身心,然后“由音到义,由动听到动心”,直至启发灵性。】
五、布置作业。
朗读课文,背诵全诗。
六、板书设计。
登鹳雀楼千里目望远。
一层楼登高。
二年级语文教案 《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教学设计。二年级语文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学会本课6个生字,初步理解诗文所表达的涵义。2 过程与方法 结合,在反复品读中联系生活体验,展开想象,诗歌的丰富意蕴。3 情感态度价值观 理解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其蕴涵的哲理,学习诗人奋发向上,积极进取的精神。学习资源分析 1 教学资...
二年级上语文教学设计 登鹳雀楼 苏教版小学学科网
教学目标。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词句,能够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2 在理解古诗词句的基础上,领悟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教学重点 难点。1 弄懂词句的意思,领悟 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 的道理。2 指导朗读。教学过程。一 揭题导入。1 出示图 在山西省黄河边有一座楼 板书 楼,指名认读...
二年级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古诗 登鹳雀楼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 太阳西沉 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 登鹳雀楼 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 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