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二年级上册《登鹳雀楼》教学设计

发布 2020-12-24 02:08:28 阅读 9050

设计理念。

注重创新思维、想象能力的培养。教学过程始终把学生放在主体地位,给学生创建了自主、合作、**的学习机会,采用读、想、议、画等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并恰当运用多**课件激发情趣、拓展思维、指导背诵。

教学目标1.

认识4个生字,会写4个字,能做到书写规范、端正、整洁。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知道诗歌的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内容,明白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教学准备。学生:本课生字卡片、画纸、画笔。

教师:多**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一、看图释题,感知全诗1.

课件出示书上插图,提问:

孩子们,请你们仔细观察,你在图上看到了哪些景物?2.

简介作者王之涣及鹳雀楼的地理位置。

小朋友们在图上所看到的这座楼,名叫鹳雀楼,是中国古代四大名楼之一,位于山西省永济县的黄河边上,楼高三层,建好后有鹳雀在上面栖息,因此而得名。

在一千多年前的唐代,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写下了一首流传千古的好诗《登鹳雀楼》。孩子们,你们想和这首诗交朋友吗?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听老师范读。

要求:老师很想朗诵这首名诗,可以吗?请孩子们认真听老师朗读,看看字音是否读得准确到位?

学生评价。2自读,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1)请孩子们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读古诗。

2)你认为哪些字难读,需要给大家提个醒?在难读的字下做上记号。

3)学生交流,练读难读的字。

4)小老师教读难读的字。

3检查学生认字情况。

1)教师出示生字卡片,打乱顺序,学生抢读,教师重点指导登、雀、鹳的字音。

2)学生在学习小组内利用生字卡片用同桌互读、抽卡片读、**车读等方式比赛认字,互当小老师考考别人。

3)教师抽读,适时鼓励。

三、学习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自主识字,分四人小组交流识字方法,互相检查识字情况。

2借助多**课件,师生共同交流难写的字,教师范写。

重点指导入,将入与人比较记忆。

3学生认真完成课后第三题的描描写写,为自己满意的字画上★。

四、精读诗句,悟意明理。

1指导读诗,读出节奏。

1)请生赛读,师生共同评价。

2)根据评价,画出诗的节奏。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能按照这样的节奏朗读吗?可以加上自己的动作。自己练习练习。

3)同桌孩子比赛朗读,互相评价。

4)全班齐读,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2**对照,了解诗意。

1)反复吟诵,**对照,同桌互相说说诗的大致意思。(2)课件**与诗相配的画面,帮助学生理解诗句。全班交流对诗的理解,教师适时点拨欲、穷的意思。

3)作者登上鹳雀楼后,他能看见些什么呢?他会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大胆地想象一下。

你可以用语言说一说,也可以用你手中的画笔画一画。

4)结合评价学生发言和绘画,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谈更上一层楼以后会看见什么?

5)教师小结:

要想看得远,就要站得高,登得越高,眼界就越开阔。

五、熟读成诵,想象意境。

1孩子们,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再次朗读这首诗吧。你可以和同桌比赛读,可以扮成诗人来读,可以找自己信任的伙伴合作读。

2配乐朗读古诗,想象诗歌意境。

1)配上动作,表情朗读。

2)闭眼想象画面读。

3借助**指导熟读成诵。

4抽学生背。

5齐背古诗。

六、总结全诗,拓展延伸。

二年级上 《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古诗 登鹳雀楼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 太阳西沉 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 登鹳雀楼 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 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

二年级上《登鹳雀楼》教学反思

古诗 登鹳雀楼 是唐代诗人王之涣的代表作。诗人通过描写登鹳雀楼 太阳西沉 大河归海的景色,告诉人们要看得远,就应站得高的道理,同时也反映了诗人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通过调查,我了解到学生对古诗 登鹳雀楼 比较熟悉,有部分学生已经能读 能背了。但发现学生所谓的能背,仅仅是一种机械记忆,有些学生不但不认识...

二年级语文上册《登鹳雀楼》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 登鹳雀楼 教案。一 复习引入,揭示课题。1 指名背诵 夜宿山寺 2 学习 登鹳雀楼 板书课题 1 简介作者。板书 王之涣 2 释题。鹳雀楼,旧址在山西省永济县。因常有鹳雀在那儿栖息,所以人们把这座楼取名为 鹳雀楼 楼共三层。一天,诗人王之涣登上了鹳雀楼,眺望落山的太阳,奔腾的黄河,想...